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秀云

作品数:35 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4篇胶质
  • 10篇胶质瘤
  • 9篇基因
  • 7篇骨癌
  • 7篇骨癌痛
  • 7篇癌痛
  • 5篇蛋白
  • 5篇血管
  • 5篇脑胶质瘤
  • 4篇血管内皮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 4篇网膜
  • 4篇下腔出血
  • 4篇小干扰RNA
  • 4篇膜下
  • 4篇内皮

机构

  • 35篇苏州大学
  • 2篇新昌县人民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35篇王秀云
  • 31篇许期年
  • 21篇左剑玲
  • 10篇王丽娜
  • 10篇周幽心
  • 10篇杨建平
  • 7篇周岱
  • 4篇崔岗
  • 4篇王之敏
  • 4篇贾晓明
  • 4篇刘芳
  • 4篇孙春明
  • 3篇郑小艳
  • 3篇谈震东
  • 3篇殷伟
  • 3篇黄海涛
  • 3篇祝海平
  • 3篇彭思民
  • 3篇马海涛
  • 2篇童本沁

传媒

  • 6篇苏州大学学报...
  • 5篇中华麻醉学杂...
  • 4篇山东医药
  • 4篇中国药理学通...
  • 3篇中国神经肿瘤...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浙江医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医学信息(手...

年份

  • 3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5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变化
2012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方法:27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为试验组(SAH组),再依据是否并发不同程度CVS分为:无CVS亚组(11例),轻度CVS亚组(9例)、中度CVS亚组(4例)和重度CVS亚组(3例);另设1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结果:SAH各时间点各组血清VEGF水平为①SAH组发病第1天起即明显高于对照组;②无CVS组不增高。SAH后第1、3、5、7天时血清VEGF水平为①轻度CVS组与中度CVS组相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重度CVS组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CVS组。SAH后出现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患者。结论:SAH后出现CVS患者和出现脑梗死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血清VEGF水平能反映脑血管痉挛的程度。
彭思民崔岗王秀云许期年
关键词: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颅脑外伤患者血清Hsp70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血清Hsp70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60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Hsp70含量的水平,并分析其与颅脑外伤分级的关系以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重型颅脑损伤组在病程第1、3、5天3个时间点的血清Hsp70水平较轻、中型组明显升高(P〈0.01);血清Hsp70水平第1天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但第5天仍然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中Hsp70水平在重型颅脑损伤中明显增高,与颅脑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其测定对于早期评估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朱剑周幽心王秀云祝海平陈龙孙春明张世明
关键词:脑外伤热休克蛋白70酶联免疫法
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组织蛋白酶S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
2013年
目的 探讨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组织蛋白酶S(CatS)在大鼠骨癌痛维持中的作用.方法 雌性未交配SD大鼠50只,4~6周龄,体重150~ 1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组)、骨癌痛组(BCP组)、假手术+CatS抑制剂吗啉亮氨酸高苯丙氨酸乙烯基苯基砜(LHVS)组(S+L组)、骨癌痛+二甲基亚砜组(BCP+D组)和骨癌痛+LHVS组(BCP+L组).左侧胫骨骨髓腔内接种浓度为2×107/ml Walker256细胞5μl制备大鼠骨癌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0、11、12d时S+L组和BCP+L组鞘内注射LHVS 50 nmol/10l,1次/d,BCP+D组给予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造模前1d(基础状态)及造模后3、6、9、10、11、12 d(T0-6)测定机械缩爪反应阈(MWT),分别于鞘内给药前、鞘内给药后0.5、1.0、3.0、6.0、9.0、12.0、24.0 h时测定(MWT).处死大鼠,取L4-6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OX-42表达.结果 与S组比较,BCP组、BCP+D组和BCP+L组T2-6时MWT降低,脊髓背角OX-42表达上调(P<0.01),S+L组MWT和脊髓背角OX-4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CP组比较,BCP+L组T4-6时MWT升高,脊髓背角OX-42表达下调(P<0.01),BCP+D组MWT和脊髓背角0X-4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组和BCP+D组鞘内给药后3.0、6.0、9.0h时MWT低于BCP+D组(P<0.01).结论 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CatS激活参与了大鼠骨癌痛的维持.
王加玉胡计华孙艳杨建平王丽娜许期年王秀云左剑玲
关键词:半胱氨酸内肽酶类小神经胶质细胞
RNA干扰抑制c-myc基因表达对D341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小干扰RNA(siRNA)技术抑制髓母细胞瘤D341细胞株的c-myc基因对D341细胞的生长、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方法制备特异性针对c-myc基因的siRNA,转染D341细胞,实时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c-myc基因表达情况,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及凋亡检测。结果siRNA转染D341细胞后,c-myc基因表达在转染后24h抑制效率最高,c-myc蛋白在48h抑制效率最高,并随siRNA浓度的增大,沉默c-myc基因效率增高。RNA干扰抑制D341细胞c-myc基因后,细胞生长停滞于G1期。结论针对c-myc基因的siRNA对D341细胞c-mycmRNA及蛋白有明显抑制作用,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有望成为髓母细胞瘤的新的治疗途径。
周幽心祝海平许期年王秀云左剑玲
关键词:RNA干扰小干扰RNAC-MYC基因沉默
替莫唑胺诱导的人脑胶质瘤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继发性耐药相关基因的筛查
目的建立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 ,TMZ) 耐药的胶质瘤细胞株并利用基因芯片筛查该细胞株继发性耐药相关基因。方法通过体外分步诱导法使人脑胶质瘤U251 细胞对TMZ产生耐药性;利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U25...
朱巍巍李晓兴左剑玲许期年王秀云王之敏孙春明周幽心周岱
关键词: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细胞株CDNA芯片耐药相关基因
文献传递
脑胶质瘤组织中R132H突变型hIDH1基因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2012年
目的以pcDNA3.1(+)为骨架,构建并鉴定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含R132H突变的人源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hIDH1R132H)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序列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方法以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EGFP片段为模板,扩增出IRES/EGFP片段,并在5'末端引入3×Flag标签;通过PCR介导的定点突变法,以pCMV-sports6-hIDH1为模板,扩增hIDH1R132H基因片段,并在3'末端引入3×Flag标签;通过PCR连接两种产物后经双酶切定向克隆入pcDNA3.1(+)骨架;转化大肠杆菌后挑取阳性克隆,提取质粒进行PCR检测及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PCR检测7个菌落中有6个阳性克隆,DNA测序发现引入了hIDH1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DH1R132H/3×Flag/IRES/EGFP,为研究人胶质瘤组织中R132H突变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朱剑许期年王秀云左剑玲周岱王中伏林山陈旭仁
关键词:颅内肿瘤胶质瘤双顺反子
人骨髓基质细胞改进培养和向神经细胞分化的研究
<正>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一种基质细胞(BMSCs),它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具有干细胞特性,即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易于贴附于塑料培养板,易于分离、纯化和扩增。1998年开始逐渐发现BMSCs有向...
许期年左剑玲王秀云金钧童本沁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巯基乙醇
文献传递
Dickkopf1在人脑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Wnt通路抑制因子Dickkopf-1(DKK1)在人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RT-PCR法检测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和T98G中DKK1蛋白及DKK1 mRNA表达水平。结果DKK1蛋白在U251和T98G中均呈高表达;DKK1mRNA在胶质瘤细胞株U251和T98G中高表达,但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不明显。结论DKK1在人胶质瘤细胞株中高表达;其可能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刘芳周幽心王秀云许期年周岱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
替莫唑胺诱导的人脑胶质瘤耐药细胞系的建立及其耐药性逆转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 建立对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耐药的胶质瘤细胞系并探讨其逆转方式。方法 通过体外分步诱导法使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对TMZ产生耐药性;利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U251/TR的耐药指数;采用MTT法检测O^6-BG对TMZ的细胞毒反转效应。结果 历经6个月建立了对TMZ耐药的U251/TR,在0.25-16μg/mlTMZ培养液中,其细胞形成相对率是未诱导组U251细胞的4-11倍;U251/TR对TMZ的耐药指数约为4;MGMT抑制剂O^6-BG可明显增加TMZ对耐药系的细胞毒作用。结论 通过分步诱导法在体外建立了一株对TMZ耐药的细胞系,其耐药性可被O^6-BG成功地逆转成药敏细胞。
李晓兴王之敏左剑玲许期年王秀云陶承
关键词:替莫唑胺脑胶质瘤耐药性
Dickkopf1在两株人脑胶质瘤细胞株中的表达分析
2009年
目的检测Dickkopf1(DKK1)在人胶质瘤细胞株MGR3和UWR7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对DKK1在人胶质瘤细胞株MGR3和UWR7中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提示DKK1在MGR3和UWR7中均呈高浓度;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提示DKK1基因在胶质瘤细胞株MGR3和UWR7中高表达,但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不明显。结论DKK1在人胶质瘤细胞株MGR3和UWR7中高表达,提示DKK1可能在胶质瘤中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刘芳周幽心王秀云许期年周岱
关键词:胶质瘤基因DKK1ELISA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