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 作品数:40 被引量:178 H指数:9 供职机构: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 山西高校科技研究开发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良结局的多标签预测模型构建 2024年 目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良结局具有多维性的特点,传统统计方法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单维结局进行预测,无法解决多标签数据特征冗余、标签不平衡等问题。本文尝试采用多标签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MLSMOTE)算法进行处理,并构建多标签预测模型,以提高其预测性能。方法收集来自2017年1月~2020年5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临床队列收集患者信息。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运重建、脑卒中、死亡为结局,使用改进Relief F的多标记特征选择(RF-ML)算法选择多标签特征子集,MLSMOTE算法进行多标签不平衡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分类器链(CC)的多标签分类模型,选取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KNN)算法等为基分类器进行比较,并评价模型性能。结果采用多标签特征选择方法RF-ML进行变量筛选,最终筛选出18个变量纳入模型,分别为:尿酸、肌酐、血小板、氯、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钠、血清总胆红素、血清间接胆红素、白蛋白、血清总胆汁酸、体质指数(BMI)、血糖、血清直接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采用多标签不平衡算法MLSMOTE对此次研究涉及的5个标签: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运重建、脑卒中、死亡进行不平衡处理。采用不平衡处理后的数据,选择随机森林、朴素贝叶斯、支持向量机、KNN作为基分类器,建立CC模型,结果显示以朴素贝叶斯为基分类器的CC模型在Ranking loss、Macro_AUC、Micro_AUC、Macro_F1、Micro_F1、Macro_recall六个指标上的表现性能均优于其他模型。结论本研究采用MLSMOTE算法进行不平衡处理,使原始标签的不平衡率得到一定改善。运用均衡化数据建立CC模型,充分考虑了标签的特定特� 王紫芸 张瑜 韩港飞 闫晶晶 田晶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 山西省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离职意愿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山西省乡村医生流失原因,为山西省制定乡村医生政策和精准培养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山西省3个地区254名乡村医生进行横断面调查,通过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1)与非贫困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离职意愿较高;(2)两组工作情况在入户访视人次、公共卫生服务占比有明显差异(P<0.05),贫困地区收入水平及养老保障较非贫困地区有所差别;(3)回归分析显示,学历、月收入和每月巡诊时间是影响山西省贫困地区乡村医生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山西省贫困地区乡村医生较非贫困地区离职意愿高,影响其离职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学历、月收入和每月巡诊时间。 李浩 史宏涛 段丽琴 田晶 张帆 薛红红 刘达瑾 韩清华关键词:乡村医生 离职意愿 贫困地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报告结局量表效标效度评价 2024年 目的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报告结局量表(patient-reported outcome measure for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PROM)的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12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随访。Pearson及Spearman用于分析同时效度的效标与CHF-PROM各领域评分和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将患者发生心衰再住院和死亡作为预测效度的效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两水平Cox回归模型分析CHF-PROM各领域评分和总分对患者再住院和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同时效度分析结果表明,生理领域评分、心理领域评分和总分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呈负相关,且生理领域评分与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预测效度分析结果表明,生理领域评分是心衰患者再住院和死亡的预测因子,心理领域评分仅与患者再住院有关。结论CHF-PROM是用于评价CHF患者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同时效度,且具有较好的预警能力。 原娜 张青 杜宇涛 王钰婧 张岩波 田晶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水平及变化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水平及其变化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9年2月于山西省三所医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共3928例,测量其入院、出院血压并计算出院血压变化率。以全因死亡为研究终点,截止随访时间为2022年3月1日。采用单因素Cox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死亡的危险因素,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不同年龄人群中血压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患者平均入院血压为(131±20)/(78±12)mmHg,平均出院血压为(122±15)/(73±9)mmHg。中位随访时间为5.17年,共504例(12.8%)患者发生全因死亡。与血压较低组(入院收缩压<90 mmHg和/或入院舒张压<60 mmHg)相比,血压正常组(入院收缩压90~<140和入院舒张压60~<90 mmHg)及血压较高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更低(12.1%、13.1%比23.3%,χ^(2)=11.230,P=0.004)。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出院收缩压和舒张压、入院舒张压、出院收缩压变化率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舒张压(HR=0.989;95%CI 0.981~0.997)、出院收缩压变化率(HR=0.987;95%CI 0.981~0.994)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调整后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表明,入院舒张压<75 mmHg、出院收缩压较入院降低超过14.8%可增加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分层分析显示,出院收缩压变化率(HR=0.987;95%CI 0.979~0.994)、入院舒张压(HR=0.989;95%CI 0.981~0.998)是老年(年龄≥65岁)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入院舒张压(HR=0.982;95%CI 0.966~0.998)是中青年(年龄<65岁)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入院舒张压<75 mmHg、出院收缩压较入院降低超过14.8%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高。 和紫铉 田晶 韩港飞 张雅婧 武亭宇 张岩波 韩清华关键词:舒张压 全因死亡 入院血压 血压变化 慢性心衰患者报告结局恶化与最小显著差异之TUDD纵向分析 2024年 目的依据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估计慢性心衰患者报告结局恶化事件的预警阈值及与死亡无关的病情恶化时间,预判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关键时点,提前干预,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方法使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将患者报告结局评分从基线到18个月的变化按性别分组,进行Cox分析,并设置评分的降低值超过最小临床重要差异值为结局事件,观察各组患者分别出现生命质量下降的时间。本文主要关注量表的社会及治疗领域。结果共纳入173例患者,其中男性98例,女性75例。社会领域中男性病情恶化时间的中位数为18个月(P=0.043);治疗领域中,男性病情恶化时间的中位数为18个月(P<0.001),女性为12个月(95%CI:9.898~14.011,P<0.001)。对治疗领域做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利用度维度是患者生命质量下降的危险因素(HR=1.018,95%CI:1.010~1.026,P<0.001)。结论慢性心衰患者生命质量的下降存在性别差异,需更早关注女性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应鼓励患者主动向外界倾诉及寻求帮助。 赵一瑾 田晶 闫晶晶 韩琳艾 冯佳雨 韩港飞 丁凤琴 韩清华 张岩波关键词:心力衰竭 基于鞅残差的多重填补法介绍与R语言实现 2024年 目的 简要介绍基于鞅残差的多重填补法的基本原理,通过模拟研究证明其效能及实现方式,为未测量混杂因素的填补提供方法学参考与思路。方法 基于模拟研究使用基于鞅残差的多重填补法填补未测量混杂因素,包括非时依性变量和时依性变量,并与传统的Cox模型、基于倾向性评分校准法的填补、基于对数生存时间的填补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 模拟研究显示,无论未测量混杂为非时依性变量或时依性变量,基于鞅残差的多重填补法在大多数模拟情景中都可以产生更精确的估计和更小的偏倚。结论 在生存分析中,相比于其他方法,基于鞅残差的方法在计算生存时间的较复杂分布时比较灵活,能够有效减小填补后模型分析的偏倚。 杨晓敏 韩嫱 田晶 闫晶晶 韩港飞 张岩波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在慢性心衰患者生理症状变化轨迹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s,PRO)纵向随访数据,探索不同潜在亚类及个体发展轨迹。方法纳入2017年5月-2019年6月山西三所三甲医院的286例CHF患者,选取患者住院时、出院后6、12、18、24月的CHF-PRO数据,对患者的生理领域及躯体状况、食欲睡眠和身体独立三个维度拟合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识别异质性亚类及个体轨迹变化规律。结果生理领域和各维度变化轨迹存在差异。生理领域中3类二次函数模型最优,第一潜在亚类随时间先下降后上升,第二、三潜在亚类随时间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躯体症状维度中3类非定义曲线模型最优,3个潜在亚类都是先上升后趋于平稳。食欲睡眠维度2类二次函数模型最优,第一、二潜在亚类随时间先上升,之后第二潜在亚类出现下降趋势。身体独立维度2个潜在亚类整体好转,最后均趋于平稳。结论患者出院后CHF-PRO的生理领域及各维度水平变化存在不同亚类及个体发展轨迹,对患者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丁凤琴 田晶 孟冰霞 韩琳艾 李靓 韩清华 张岩波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生理症状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同血小板P-选择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的影响因素以及AR与血小板P-选择素的相关性。方法冠心病患者86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 d,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为诱导剂测定血小板聚集率,以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AR,<70%为阿司匹林敏感(Aspirin sensitive,AS)。同时测定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阳性率。结果AR的发生率为25.6%(22/86),AR组中血糖水平及吸烟者比例高于AS组,并有显著性差异。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吸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有显著性差异,AR组患者服药后血小板P-选择素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为25.6%,糖尿病和吸烟是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P-选择素可作为检测阿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指标。 王睿 吕吉元 王应志 贾永平 范春雨 高宇平 郭晓红 田晶关键词:冠心病 阿司匹林抵抗 P-选择素 基于随机森林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PCI术后死亡风险预测研究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及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合并心衰并在本次住院期间接受PCI的患者1078例,随访1年,以死亡为终点事件。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预后模型,分析PCI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随机森林模型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心率、GLU、白蛋白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患者死亡的前五位影响因素。结论RDW、心率、GLU、白蛋白和NT-proBNP是PCI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前五位影响因素。这为临床评估患者获益与风险、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韩港飞 田晶 和紫铉 张雅婧 武亭宇 张岩波 韩清华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基于CFR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应用13N-氨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心肌灌注显像(MPI)定量测定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NOCMVD)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分析临床因素与CFR的相关性,并分析NOCM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9年8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疑诊为NOCMVD患者68例,其中男性36例,平均年龄(53.4±8.7)岁,后行1日法静息和负荷13N-氨水PETMPI,分析图像获得心肌血流量(MBF)和CFR。依据目前文献多采用的CFR等于2.5为界将患者分为NOCMVD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传统危险因素、血常规、相关生化指标间的差异,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各指标对CFR的影响,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NOCMVD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NOCMVD患者在年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PLR)、尿酸(UA)及同型半胱氨酸(HCY)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淋巴细胞计数(Lym)、总胆红素(TBIL)低于对照组总胆红素(TBIL)(P<0.05);CFR值与年龄、PLR、UA、HCY呈负相关(r=-0.369,P=0.002;r=-0.396,P=0.001;r=-0.313,P=0.009;r=-0.324,P=0.007),仅与Lym、TBIL呈正相关(r=0.305,P=0.011;r=0.67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OR=1.038,95%CI:1.008~1.070,P=0.013)、UA(OR=1.015,95%CI:1.003~1.027,P=0.013)、HCY(OR=1.195,95%CI:1.046~1.364,P=0.009)是CFR降低的危险因素,而TBIL(OR=0.571,95%CI:0.407~0.801,P=0.001)是CFR降低的保护因素。结论PLR、UA、HCY是NOCMVD的独立危险因素;TBIL是NOCMVD的独立保护因素;高水平的PLR、UA、HCY以及低水平的TBIL可能参与NOCMVD的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导致CFR下降。 王晓阳 闫晶晶 李变玲 武萍 田晶 秦纲关键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