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荣湘

作品数:22 被引量:205H指数:8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欧盟第七框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4篇平流层
  • 4篇流层
  • 4篇季风
  • 3篇气旋
  • 3篇热带
  • 3篇热带气旋
  • 3篇西北太平洋热...
  • 3篇颗粒物
  • 3篇环流
  • 3篇北太平洋
  • 3篇
  • 3篇大气颗粒
  • 3篇大气颗粒物
  • 2篇热通量
  • 2篇准两年振荡
  • 2篇降水
  • 2篇海洋环境
  • 2篇干旱

机构

  • 19篇浙江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2篇田荣湘
  • 4篇翁焕新
  • 4篇张超
  • 2篇陈立红
  • 2篇高由禧
  • 1篇孙向卫
  • 1篇朱扬明
  • 1篇张文滨
  • 1篇马伟强
  • 1篇余新安
  • 1篇李方
  • 1篇秦亚超
  • 1篇吴能友
  • 1篇季仲强
  • 1篇陈静峰
  • 1篇王炳赟
  • 1篇马耀明
  • 1篇张兴茂
  • 1篇高玲
  • 1篇瞿章

传媒

  • 9篇浙江大学学报...
  • 4篇高原气象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杭州大学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5
  • 2篇199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地表感热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基于1970—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78个站点的观测资料,应用物理方法计算了高原中东部地区的感热通量。利用小波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研究了高原中东部感热通量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高原年平均和春夏季节,感热通量周期为3~4 a,而秋冬季节为2~3 a;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为,1970—1980年和2001—2015年感热通量呈增加趋势,而1981—2000年呈减小趋势;高原年平均和各季节的最强感热加热中心均位于高原南坡E区(除冬季外),最弱加热区域位于高原西北部A区(夏季除外);高原春秋季节感热通量的空间分布均匀,冬夏季节有明显的梯度分布且梯度相反,夏季呈现自东到西的梯度;春季、夏季及秋季,高原感热通量和降水呈负相关;高原10 m风速的极值中心随季节北上南撤变化与地气温差的强弱变化共同决定了感热通量的季节变化。
张超田荣湘茆慧玲张志非申紫薇
关键词:感热通量周期
海洋沉积物中铁-磷积累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被引量:9
2004年
通过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铁、磷和碳酸钙等的赋存特征,结合现代表层海水中磷与水温、溶解氧的关系,讨论了海洋沉积物中铁-磷积累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结果表明,沉积磷与碳酸钙的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而沉积铁与碳酸钙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这与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降低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使部分陆源磷溶入海水刺激了海洋初级生产力,从而导致生源碳酸钙在沉积物中积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关,也与海水中来自大气和海洋植物光合作用的氧,促使铁的氧化而加速沉淀到沉积物中有关.沉积物柱状样中可溶性铁和磷结合态(Fe-P)的含量变化,能够敏感地反映来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表明了沉积物中铁和磷结合态的积累特征与赋存状况.对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翁焕新张兴茂吴能友陈立红陈静峰王颖秦亚超田荣湘
关键词:海洋沉积物碳酸钙
冬季风输送大气颗粒物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被引量:4
2010年
将大气科学的数值诊断与生物地球化学方法相结合,在深入研究2005~2006年春夏季东海赤潮事件与气溶胶时空关系并对两个测点大气颗粒物(TSP)连续监测的基础上,建立了季风与东海赤潮的潜在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研究年内东海的每一次赤潮均与随气流下沉的、来自西北(冬季风的方向)的气溶胶密切相关,杭州和天台两地TSP中元素丰度与当地土壤背景有较大差异,表明大气颗粒主要由冬季风带入,大气颗粒物中铁和磷的含量呈显著相关性,它们主要存在于颗粒间的胶结物中,赤潮藻对铁和磷限制性吸收与光照强度有关.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东海赤潮频发机理提供了新的信息,也为通过监测来自西北的气溶胶和垂直气流来预警预报东海赤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翁焕新田荣湘季仲强余新安
关键词:冬季风大气颗粒物
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影响被引量:12
2005年
在分析南半球地面气温序列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序列的基础上,讨论了南半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的频数减少,强度减弱;同时,随着南半球气候变暖,西北太平洋上强台风的频数将减少,最大中心风速将减弱。一种可能的机制是由于从南半球侵入西北太平洋的冷空气随着南半球气候的变暖而减弱。
田荣湘
关键词:气候变暖南半球热带气旋
q-泡利矩阵与量子Heisenberg代数的一个表示
1999年
本文给出了量子力学中经典泡利矩阵的q形变和单参数量子Heisenberg代数的一个表示
李方田荣湘
关键词:HEISENBERG代数量子力学Q-形变
青藏高原地气温差与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相互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均对我国气候有重要影响,研究高原和印度洋的热力状况及其耦合关系对全面了解我国的天气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0年(30a)欧洲中心ERA-interim的青藏高原和印度洋温度资料,以及NCEP/NCAR的垂直速度和风速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温差和印度洋海气温差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表明,高原冬、夏季地气温差有所区别:冬季地气温差呈东北-西南向的带状分布,在高原中部、西南边界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和东南边界出现了较大的负值中心,其他地区均为正值;夏季地气温差均为正值,远大于冬季.在印度洋,海气温差冬、夏均为正值,EOF1空间分布均出现正负交替的现象,但冬季为东西向带状分布,夏季为西北-东南向分布.高原和印度洋相互影响且互相制约:在冬季,印度洋对高原地气温差有正反馈,高原对印度洋则有负反馈,夏季相反.本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和印度洋对亚洲气候的共同作用提供参考.
申紫薇田荣湘张超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气温差海气温差相关系数
青藏高原近30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70
2017年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信息化资料中青藏高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0个站点所记录的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资料,采用曼-肯德尔检验分析方法(MK检验)和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青藏高原地区降水日数和降水量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1980-2013年之间,我国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相反,即:年降水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年降水日数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从1980-2013年以来的34年间,青藏高原降水日数的波动变化存在8年的周期,其年降水量存在5年和11年的波动周期;青藏高原地区降水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且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呈相同的变化趋势,即降水量多的地方降水日数也大。此外,西藏地区年均降水日数与青海地区相比较大,其年均降水量也大于青海地区。
韩熠哲马伟强王炳赟马耀明田荣湘
关键词:青藏高原降水日数降水量小波分析
大气环流变化时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对流层与平流层研究被引量:9
2000年
本文利用 1979年 FGGE b资料研究了 1~ 7月对流层大气环流季节变化及变化期间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的关系 .分析指出 :对流层季节变化的量变是从 3月底、4月初开始的 .平流层的爆发性增温使这一量变过程提前了 ;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都与南半球的环流变化相联系 ,反之亦然 .平流层的任何一次环流变化都为对流层的季节变化提供了量的积累 .
田荣湘
关键词: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环流
准两年振荡与青藏高原东北侧旱涝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降雨存在着准两年的周期振荡。这种周期振荡现象与赤道平流层的纬向风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当纬向风为西风时,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降水偏多,且易出现洪涝,当纬向风为东风时,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降水偏少,易出现干旱。当有El Nino现象发生时,上述关系遭到破坏。El Nino事件使高原东北侧的降雨偏少。
田荣湘
关键词:平流层干旱洪涝
太阳黑子、QBO对杭州地区梅雨的影响被引量:7
2007年
分析了1953~2001年杭州梅雨量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度其与赤道平流层纬向风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杭州梅雨量的变化存在着22年左右和准两年左右的周期振荡,雨量和赤道平流层纬向风的准二年振荡(QBO)之间具有相关关系,其相关关系受到太阳活动的调控.在厄尔尼诺年的同期或者后期,QBO和梅雨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出现异常.
田荣湘张炎
关键词:太阳黑子厄尔尼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