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潇
- 作品数:20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艺术社会学更多>>
-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暴力叙述被引量:2
- 2016年
- 《星期六》是当代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当前国内外众多的研究还集中在该作品的叙事或空间性上,鲜有文章以暴力为切入点来进行诠释。小说中作家以伦敦的城市空间为背景,通过描写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一天24小时在伦敦都市的漫游体验,揭示了后现代伦敦都市空间无处不在的暴力现象,即直接暴力、凝视暴力、话语暴力和媒介暴力。论文拟借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和福柯的权力理论,试图挖掘暴力产生的根源,并以此探讨当今伦敦的都市社会面貌和精神内核。
- 耿潇
- 关键词:都市空间暴力
- 由1971—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情况反思中国文学
- 2013年
- 针对当前现状,以1971—20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四十年来的获奖情况为研究对象,从获奖作家所属的不同的国家分布、作家性别比例及和获奖作品风格与主旨这三个大的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态势,概括和反思目前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中国作家莫言的获奖原因,由此提出对于中国作家要在诺贝尔文学奖中占有更多席位需要完善方面的建议和看法。
- 耿潇
-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性别中国文学
- 《首相》中强势女性的欲望话语解读
- 2013年
-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伟大的维多利亚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英国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真实描述令他成为批评界关注的焦点,强势的中产阶级女性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人物。通过以雅克.拉康的欲望理论为背景,从福柯的"话语"角度分析特罗洛普的长篇小说《首相》,试图揭示小说中以格兰科拉太太为代表的强势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实现欲望话语的两种方式,即作为虚无欲望表现方式的内在自我观念和具有异质性游戏特质的外在反抗行为,认为它们只是格兰科拉太太为实现内心欲望而构建的一个现实生活的牢笼。
- 耿潇
- 关键词:自我
- 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伦敦书写被引量:4
- 2017年
- 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小说《星期六》中麦克尤恩通过对伦敦都市的景观描写及居住于其中的伦敦市民精神状态的描写,揭示了当代处于城市语境中的不同阶层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以此对当代伦敦城市的生存状貌及社会危机进行了反思,体现出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本文拟挖掘麦克尤恩在《星期六》中进行后现代伦敦都市书写的独特之处,并深刻揭示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作家进行这一书写的"救赎"意义。
- 耿潇李增
- 权力·话语·女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菲尼斯小说”解读
- 2014年
- 《菲尼斯·芬恩》是特罗洛普的代表作"帕里赛小说系列"的第二部,它与小说系列的第四部《菲尼斯归来》合称为"菲尼斯小说"。特罗洛普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位带有政治色彩且具男性化特色的"双性同体"的女性形象劳拉太太。作者从性别视角切入,并以福柯的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劳拉由反抗——妥协——反抗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父权制社会的话语权力在她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络中被压抑的女性如何做出回应。这一人物的塑造不仅透出强烈的历史感,而且蕴含着特罗洛普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深沉理性思考。
- 耿潇
- 关键词:权力话语女性主义双性同体
- 都市个体间距离描述:文学语言的城市社会学研究——以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为例
- 2018年
- 齐美尔在其城市社会学中提出对"距离"这一关键词的看法,认为"距离"不仅成为现代都市的"情感特征",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无独有偶,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在其代表作《星期六》中以成功的中年外科医生贝罗安在"星期六"这一天的生活轨迹为主线,细腻而深刻地呈现出当代西方城市经验。本文将齐美尔的城市社会学理论与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城市书写相互烛照,着重探讨小说中所反映出的齐美尔关于当代都市背景下个体"距离"交际的城市社会学观点,以及"距离"交际带给城市人独特的内心体验,这正是作家对齐美尔式的城市社会学观念作出的回应和思考。
- 耿潇
- 关键词:齐美尔城市社会学
- 寻求“自我”与完美蜕变的精神之旅——拉康后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索恩医生》
- 2012年
- 玛丽.索恩是安东尼.特罗洛普小说《索恩医生》中自立、自尊、自强的女性形象的代表。索恩在从想象阶段自我人格的分裂到象征阶段努力建构自我理想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自我,勇敢、坚强地突破情感困境,完成自己的人生蜕变。而对她寻求"自我"与完美蜕变历程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罗洛普独特的女性观。
- 耿潇
- 从《首相》看安东尼·特罗洛普笔下的女性自我与社会
- 2013年
-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19世纪英国最多产最具影响力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首相》揭示了社会、两性和家庭等多重主题。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发现:一方面,男权文化使女主人公格兰科拉太太不得不将自我追求与这一特定文化之间的矛盾内化,并逐渐产生越来越多精神上的压抑与矛盾;另一方面,受到当时浩大的女权运动影响,格兰科拉太太身上也体现出强烈的独立精神和人格特征,特罗洛普赋予这个人物以两重性。同时,通过描述生活在父权社会中的格兰科拉太太从妥协到反抗、再从反抗到离场的人生旅程,为我们解读19世纪女性和社会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从中我们可以感知作家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同情,这也正是作品的可贵之处。
- 耿潇
- 关键词:女性主义男权他者
- 成长理论视域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被引量:1
- 2014年
- 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被改编成电影于2006年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片以布里奥妮从童年、成年到老年的成长主题为叙述主线,指出其心理上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贯穿于"犯罪"和"赎罪"的全过程。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结合人格发展理论,麦克尤恩展现了一位在成长历程中勇敢面对自己错误、承受"惩罚"并尽力修补自己曾经犯下的"罪"的现代女性形象。
- 耿潇
- 关键词:《赎罪》
- 特罗洛普《如今世道》中的男性气质建构探究被引量:1
- 2015年
- 安东尼·特罗洛普是英国19世纪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男性气质特别是当时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建构问题是贯穿其代表作《如今世道》的一个重要主题。对于19世纪英国社会存在的两种主要的以"文雅家长"和"自造男人"为代表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模式,特罗洛普在抱有一定的留恋的同时也对此持有保留态度,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反思性。本文以康奈尔的多元男性气质和支配性男性气质概念为理论基础,采用历史语境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解读方法,对安东尼·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进行新的解读,探究特罗洛普建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男性气质的表现策略,以及对19世纪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男性气质主流意识形态的反省。
- 耿潇
- 关键词: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