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化疗
  • 4篇血药
  • 4篇血药浓度
  • 4篇药浓度
  • 4篇尿嘧啶
  • 4篇嘧啶
  • 4篇氟尿嘧啶
  • 3篇血药浓度监测
  • 3篇肿瘤
  • 3篇疗效
  • 3篇化疗疗效
  • 2篇药物
  • 2篇药物监测
  • 2篇晚期
  • 2篇化疗反应
  • 2篇肠肿瘤
  • 1篇断层摄影
  • 1篇断层摄影术
  • 1篇性病
  • 1篇血清

机构

  • 6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6篇胡炯
  • 6篇王理伟
  • 5篇薛鹏
  • 5篇顾鸿莉
  • 5篇杨海燕
  • 5篇蔡讯
  • 5篇宋卫峰
  • 1篇万智勇
  • 1篇方珏敏
  • 1篇陈栋晖
  • 1篇李宁

传媒

  • 2篇中国癌症杂志
  • 2篇肿瘤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第7届全国胃...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在进-步提高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预测中的作用
目的:分析70例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胃癌患者化疗后氟尿嘧啶(fuorouracil,5-FU)血药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70例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胃癌患者随机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docetaxo...
蔡讯薛鹏宋卫峰胡炯顾鸿莉杨海燕王理伟
关键词:血药浓度健康监测化学疗法
文献传递
血清胱抑素C、内生肌酐清除率及尿微量白蛋白在恶性肿瘤含顺铂化疗患者肾功能评价中的地位被引量:8
2010年
背景与目的:化疗药物可能对肾功能造成损害,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Ccr)作为临床评价肾功能的"金标准"因检测较为繁琐而在应用上受到限制,本研究分别测定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Ccr及尿微量白蛋白(urea micro-albuminuria,UMA)水平,分析和探讨三者在评价肾功能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对11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其化疗前后血清Cys C、血清肌酐及UMA等指标,并计算Ccr,分析三者在接受含铂与非铂方案化疗前后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对于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Ccr 50~75 mL/min)Cys C和UMA在化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接受含铂方案化疗的患者Ccr、Cys C和UMA在化疗前后存在差异[(85.01±28.40)mL/min vs(76.79±26.63)mL/min、(1.49±0.50)mL/min vs(1.80±0.84)mg/L和(14.30±9.15)mL/min vs(16.90±10.95)mg/L,P=0.00、0.00和0.01],而非铂方案化疗的患者则无差异[(89.45±29.69)mL/min vs(86.78±27.96)mL/min、(1.51±0.78)mL/min vs(1.63±0.73)mg/L和(17.31±10.46)mL/min vs(16.59±8.33)mg/L,P=0.45、0.07和0.57];治疗后肾功能轻度受损的患者Cys C在化疗前后有差异[(1.68±0.55)mL/min vs(2.04±0.68)mg/L,P=0.03],而UMA则无差异[(21.11±10.06)mL/min vs(21.22±8.81)mg/L,P=0.93],其中含铂组Cys C和UMA在化疗前后均有差异,但UMA敏感性不如Cys C。结论:Cys C和UMA均能监测化疗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情况,但UMA敏感性不如Cys C,因此Cys C可以作为替代Ccr对患者肾功能进行评估的可靠指标。
蔡讯薛鹏宋卫峰胡炯顾鸿莉杨海燕王理伟
关键词:内生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恶性肿瘤肾功能
影像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临床实践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CT或B超图像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4例经B超或核磁共振/CT检查发现胰腺占位的患者接受CT或B超影像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对取得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CT引导下穿刺90例,平均穿刺次数为2.8次;B超引导下穿刺104例,平均每例穿刺2.3次。总的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为97.9%(190/194)。病理诊断为胰腺恶性病变172例(90.5%),其中导管腺癌160例、囊腺癌和黏液腺癌各4例、恶性间质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各2例;良性病变18例(9.5%,18/190),其中浆液腺瘤4例、黏液腺瘤和结核各2例、慢性炎性疾病和假性囊肿各5例。术后,40例(20.6%)患者出现上腹痛(中度10例,轻度30例),160例(82.5%)患者出现过性血淀粉酶升高;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CT或B超图像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是种准确率较高的临床诊断方法,定位精确且安全性较高。
胡炯李宁陈栋晖王理伟万智勇
关键词:影像引导B型超声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IVS14+1多态性联合氟尿嘧啶血药浓度检测在预测及减少结直肠癌氟尿嘧啶为基础化疗不良反应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13年
背景与目的:由于个体差异,5-FU按常规给药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ihydropyrimidine dehydrogenase,DPD)是5-FU代谢关键酶,DPD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SNPs)的差异是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原因,而IVS14+1据报道约占DPD SNPs的一半以上,国内有关IVS14+1预测5-FU不良反应的报道很少。本研究回顾性分析80例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DPD IVS14+1多态性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预测和减少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80例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化疗前采血应用HRM曲线分析进行DPD SNPs的检测,于每个周期5-FU持续滴注开始后12 h应用HPLC检测5-FU血药浓度(4~6 Am),分别取各周期血药浓度的平均值,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5-FU血药浓度的相关因素,在大于有效预测值下限的患者中回顾性分析DPD IVS14+1 SNPs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在5-FU平均血药浓度大于有效预测值的下限26.83 mg/L的56例患者中,DPD IVS14+1突变型患者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和腹泻(尤其是Ⅲ、Ⅳ度)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13/56 vs 43/56,P分别为0.04、0.03和0.04),而在mPFS和mOS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FS:(7.50±0.44)个月vs(8.50±0.40)个月,P=0.69;mOS:(21.00±1.12)个月vs(20.00±1.16)个月,P=0.72]。结论: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在接受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前DPD IVS14+1发生突变及化疗后5-FU浓度升高,下次化疗前应进行5-FU剂量调整,其中杂合型应根据5-FU血药浓度适当减量以减轻不良反应,而纯合型则应避免应用5-FU类药物。
蔡讯方珏敏薛鹏宋卫峰胡炯顾鸿莉杨海燕王理伟
关键词:肠肿瘤血药浓度氟尿嘧啶药物监测化疗反应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在进一步提高晚期结直肠癌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的化疗疗效中的作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氟尿嘧啶(5-Fu)血药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进一步提高化疗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86例不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50例接受FOLFOX4方案(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36例接受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哑叶酸钙+氟尿嘧啶)一线化疗。于每周期5-Fu持续滴注开始后12h,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的5-Fu血药浓度。按照3个周期血药浓度的平均值,将86例患者分为〈25.g/ml组、25~35ng/ml组和〉35ng/ml组,回顾性分析不同5-Fu血药浓度与化疗疗效和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25.g/ml组、25~35ng/ml组和〉35rig/ml组5-Fu血药浓度分别为(23.48±1.95)ng/ml、(31.47±2.33)ng/m1和(39.89±3.87)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5%、74.3%和80.0%,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13.0、18.0和17.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4.5、7.5和8.0个月。与〈25ng/ml组相比,25~35.g/ml组和〉35ng/ml组DCR分别提高了20.8%和30.1%,中位0s分别提高了5.0和4.5个月(P〈0.01),中位PFS分别提高了3.0和3.5个月(P〈0.01)。随着5-Fum药浓度的增高,化疗引起骨髓抑制、黏膜炎和腹泻的发生率增高,程度加重(P值分别为0.02、0.04和0.02)。结论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经过以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后,5-Fu血药浓度在25~35mg/L的患者预后较好,骨髓抑制、黏膜炎和腹泻等不良反膻的发生率亦较低。
蔡讯薛鹏宋卫峰胡炯顾鸿莉杨海燕王理伟
关键词:结肠肿瘤氟尿嘧啶血药浓度化疗
氟尿嘧啶血药浓度监测在进一步提高晚期胃癌化疗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预测中的作用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70例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胃癌患者化疗后氟尿嘧啶(fluorouracil,5-FU)血药浓度与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在进一步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70例不可切除局部进展或转移性胃癌患者随机接受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docetaxol+cisplatin+fluorouracil,DCF)或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氟尿嘧啶(docetaxol+oxaliplatin+fluorouracil,DOF)3周方案化疗至少4个周期,于每周期5-FU持续滴注开始后12h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FU血药浓度(检测时间控制在4~6AM)。分别取各周期血药浓度的平均值,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筛选与5-FU血药浓度相关的因素。再根据5-FU血药浓度有效预测可信区间分为≤25.5mg/L、25.6~37.4mg/L及>37.4mg/L3组,回顾性分析不同5-FU血药浓度与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逐步回归分析提示,5-FU血药浓度与骨髓抑制、黏膜炎、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及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相关,3组5-FU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20.73±3.80)mg/L、(31.98±3.10)mg/L和(40.32±3.45)mg/L(χ2=66.24,P<0.001),中位PFS分别为(4.50±0.19)(、6.00±0.32)和(7.50±0.75)个月(χ2=22.09,P<0.001),中位OS分别为(8.50±1.00)、(13.00±1.58)和(12.50±2.66)个月(χ2=32.32,P<0.001),第2、3组均明显高于第1组,第3组骨髓抑制和黏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前两组(P=0.04和P=0.03)。结论:晚期胃癌患者在5-FU为基础的方案化疗后,5-FU血药浓度维持在25.6~37.4mg/L者能获得更好的生存,患者耐受性较好,骨髓抑制(尤其是Ⅲ/Ⅳ度)和黏膜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亦较低。
蔡讯薛鹏宋卫峰胡炯顾鸿莉杨海燕王理伟
关键词:血药浓度氟尿嘧啶药物监测化疗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