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桂萍

作品数:8 被引量:12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绿洲
  • 4篇农田
  • 3篇地统计
  • 3篇地统计学
  • 3篇时空变化特征
  • 3篇土壤有机
  • 3篇绿洲农田
  • 3篇黑河中游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质量
  • 2篇开垦
  • 2篇边缘绿洲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性状
  • 1篇性状演变
  • 1篇养分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8篇苏永中
  • 8篇范桂萍
  • 5篇杨荣
  • 4篇刘文杰
  • 2篇肖洪浪
  • 2篇王芳
  • 1篇杨晓
  • 1篇张珂
  • 1篇陈生云
  • 1篇王雪峰
  • 1篇王婷
  • 1篇刘婷娜
  • 1篇杨秋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沙漠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研究了荒漠开垦为绿洲后土壤的演变规律。以黑河流域河西走廊中段临泽绿洲为例,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结果表明:戈壁开垦后,表层(0~20 cm)和亚表层(20~40 cm)土壤有机碳和全N含量均表现为林地最高,草地和林草间作地居中,农田最低。绿洲农田表层土壤速效P含量相对戈壁而言提高了48%,明显高于其它几种利用方式。荒漠绿洲区K素的含量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开垦利用对其影响不大。开垦耕种后土壤砂粒含量明显降低,细粒物质明显增加。合理的耕作和管理措施使土壤含盐量显著减小。合理营造防护林能够促进绿洲化的进程。
王芳肖洪浪苏永中范桂萍
关键词:边缘绿洲土壤质量土地利用
黑河中游临泽绿洲农田土壤有机质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23
2010年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持续稳定的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维持生产能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的动态演变可以表征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运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了黑河中游的临泽县绿洲农田20多年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2年0~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2.78±4.38g/kg,2008年平均为13.76±4.02g/kg;从1982—2008年,有机质含量总体有所上升。(2)两个时期的土壤有机质的实验变异函数值与理论变异函数拟合均较好;克立格插值和不同时期的有机质空间分布图叠加运算表明,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结构性空间变化程度有所减弱。(3)临泽县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南部的山前平原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呈现上升趋势;中部地势低下的区域土壤有机质相对较高,由于农田面积扩大,有机肥供应不足而下降显著;北部绿洲与戈壁交错带土壤有机质偏低。总体来看,临泽县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上升,但局部地区的有机质发生了下降。为了防止局部区域土壤有机质下降引起土壤退化,应该采取加大有机肥投入和实施秸秆还田等措施。
刘文杰苏永中杨荣范桂萍杨秋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地统计学绿洲农田
河西走廊中段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的固碳效应被引量:22
2009年
土地利用变化和耕作管理是人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过程一个重要方面。对河西走廊中段张掖绿洲退化土地退耕种植苜蓿5a后土壤性状的分析表明,49个退耕苜蓿地土壤与相邻未退耕农田土壤配对样本的比较,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土壤粒级组成和容重并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土壤pH平均提高了0.11个单位,电导率降低34.8%,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全N)含量较对照农田土壤平均提高18.5%和9.3%,活性有机碳(labileC)增加53.3%。SOC含量受海拔高度和土壤粒粉粒含量的影响,退耕后SOC和全N的增加幅度沙壤土高于粉壤土,而labileC的增加幅度沙壤土低于粉壤土。退耕苜蓿地0~15cm土层SOC和全N储量较农田土壤分别增加2.84Mghm-2和0.21Mghm-2,土壤C、N的固存率平均为0.57Mghm-2a-1和0.04Mghm-2a-1,表明退化土地由1年生作物向多年生牧草的转变有显著的固碳效应和潜力。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较总有机碳的变化更为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
苏永中刘文杰杨荣范桂萍
关键词:退耕还草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
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2008年,对黑河中游临泽县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详细取样记录的287个样点进行了取样,测定了耕层土壤(0-20cm)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20多年来土壤速效养分的时空变化。比较2个时期土壤养分含量,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5.5、22.4和42.0mg·kg-1;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2008年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比1982年有显著提高,尤其是速效磷增加了225.6%,土壤缺磷已不再是临泽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限制因子。两个时期速效养分的Kriging插值图叠加结果表明,3种速效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增加,变程分别从1982年的21.96km和80.34km减小到2008年的2.46km和2.13km。人为活动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不断提高,使得土壤的空间异质性增加。研究结果可为临泽县以及黑河中游绿洲农田土壤质量的综合研究和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刘文杰苏永中杨荣范桂萍
关键词:土壤速效养分地统计学绿洲农田
农业管理措施对新垦荒漠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0
2012年
【目的】通过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安排的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措施、不同覆盖耕作管理和种植方式对沙地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的短期影响,为新垦荒漠砂质农田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和土壤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不同处理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有机碳不同组分包括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热水浸提有机碳(HW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不同施肥措施6年后,单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耕层(0—20 cm)SOC和全氮含量分别增加32.1%—98.7%和1.5%—40.9%,以高量单施有机肥处理增幅最大,但单施高量氮、磷、钾化肥,SOC和TN仍维持在试验前的极低水平。不同覆盖和耕作处理4年后,SOC和TN含量较试验前分别增加5.4%—34.0%和9.3%—34.9%,少耕秸秆覆盖(RSM)处理增幅最大,RSM处理较常规耕作地膜覆盖(CK)SOC含量高27.2%,但在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下减少耕作对SOC的短期影响均不显著。种植10年的苜蓿地和5年苜蓿5年玉米地较连续种植10年的玉米地,SOC分别高72.7%和27.7%,TN含量分别高54.3%和17.1%。不同农业管理措施的不同处理之间,POC、EOC、HWC和MBC的变化趋势与SOC的变化基本一致,但处理之间的差异更大。高量施用有机肥、秸秆覆盖和苜蓿地的POC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显著高于其相应的其它处理。【结论】干旱区荒漠土壤开垦为灌溉农田后,增施有机肥、秸秆覆盖还田、种植多年生苜蓿或苜蓿插入轮作体系是快速提升SOC水平,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颗粒有机碳是指示SOC动态对短期农业管理措施响应的理想指标。
苏永中杨荣杨晓范桂萍
关键词:覆盖耕作土壤有机碳有机碳组分
临泽边缘绿洲区盐化草甸开垦后土壤质量演变被引量:13
2011年
以黑河中游临泽边缘绿洲区为分析样区,研究了绿洲盐化草甸开垦后,不同开垦年限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特征。结果表明,盐化草甸土壤中的黏粒从开垦前的9.18%增加到开垦30 a后的12.93%;除速效钾从开垦前的1315.50 mg.kg-1降至开垦30 a后的240.84 mg.kg-1外,土壤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采取了工程、生物及农业措施来治理盐渍化,土壤全盐量明显降低,从开垦前的70.28 g.kg-1减至开垦30 a后的2.00g.kg-1,减小了97.15%。土壤理化性状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步改善。
王芳肖洪浪苏永中范桂萍
关键词:土壤质量开垦边缘绿洲
临泽绿洲农田土壤肥力质量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干旱区荒漠绿洲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的研究是绿洲功能和生产力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1982年和2008年临泽绿洲农田287个样点耕层土壤(0~20c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分析手段,研究了26a来土壤肥力质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为13.8g.kg-1、0.81g.kg-1、64.4mg.kg-1、32.3mg.kg-1、199mg.kg-1,较1982年分别提高了13.5%、7.8%、9.3%、225.6%和26.8%;土壤肥力指标的变异性较大,变异系数均大于25%;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适合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值由1982年的强度空间变异发展为中等空间变异;根据全国农业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研究区土壤属于4、5、6、7级,较1982年的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土壤肥力综合值分布图可以为该区域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刘文杰苏永中陈生云杨荣王雪峰范桂萍
关键词:绿洲农田土壤肥力质量地统计学地理信息系统
河西边缘绿洲荒漠沙地开垦后土壤性状演变及土壤碳积累研究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苏永中张珂刘婷娜范桂萍王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