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裘国强

作品数:80 被引量:288H指数:9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5篇基因
  • 31篇肠癌
  • 26篇直肠
  • 25篇直肠癌
  • 25篇结直肠
  • 24篇结直肠癌
  • 23篇细胞
  • 20篇肿瘤
  • 19篇散发性结直肠...
  • 15篇染色
  • 15篇染色体
  • 14篇杂合缺失
  • 14篇结肠
  • 14篇肝细胞
  • 11篇细胞癌
  • 11篇肝细胞癌
  • 10篇肠肿瘤
  • 9篇蛋白
  • 9篇等位
  • 9篇等位基因

机构

  • 76篇上海市第一人...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山东省立医院
  • 5篇中国科学院上...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德克萨斯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80篇裘国强
  • 79篇彭志海
  • 32篇周崇治
  • 31篇唐华美
  • 18篇王兆文
  • 18篇贺林
  • 14篇樊军卫
  • 13篇张放
  • 13篇邢同海
  • 13篇王晓亮
  • 9篇孙星
  • 9篇张益
  • 8篇李涛
  • 7篇郑海涛
  • 6篇李大鹏
  • 6篇凌云
  • 6篇顾炜
  • 5篇刘军
  • 5篇刘万清
  • 5篇柏邵春

传媒

  • 25篇中华实验外科...
  • 10篇肿瘤
  • 6篇肝脏
  • 5篇中华普通外科...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器官移植...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Chines...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8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7篇2005
  • 5篇2004
  • 12篇2003
  • 11篇2002
  • 5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5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缺失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研究利用微卫星DNA标记杂合缺失分析法对散发性结直肠癌20号染色体杂合缺失情况进行研究,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83例结直肠癌病人的肿瘤及正常组织的DNA,经PCR反应后,以ABI Pr 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can2.1和Genotyper3.1 软件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整条染色体的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2.8%,20号染色体短臂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6.7%,长臂平均杂合缺失率为21.1%.20号染色体整个短臂及长臂20q11.1至20q1 3.1均表现出很高的杂合缺失率.结论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20号染色体存在明显的基因组不稳定现象,提示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存在.
彭志海周崇治张放凌云唐华美裘国强柏邵春刘万清贺林
关键词:等位基因散发性结直肠癌杂合缺失
UNC-112相关蛋白1基因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UNC-112相关蛋白1(URP1)基因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5例结肠癌中URP1mRNA表达,应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03例结肠癌中URP1蛋白表达。结果URP1mRNA在66.67%(10/15)的结肠癌中较相应正常结肠组织表达上调2倍以上。URP1蛋白在结肠癌中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相应正常结肠组织(60.10%比14.78%)。URP1蛋白表达增高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P〈0.01)、AJCC分期(P〈0.01)显著相关。结论URP1基因表达增高可能是结肠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
樊军卫王兆文唐华美严东旺周崇治裘国强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癌基因表达组织芯片
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检测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02年
裘国强王兆文彭志海
关键词: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预后判断
磷脂酶Cε1的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SW6 20细胞的迁移并诱导其凋亡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磷脂酶Cε1(phospholipase C epsilon-1,PLCE1)基因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迁移、细胞周期及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建立PLCE1过表达的SW620细胞株,实验分为3组:亲本细胞组(未转染基因),对照组[转染含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空质粒],实验组(转染质粒pcDNA-DEST53-PLCE1)。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ogenic quantitative-PCR,RF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LCE1 mRNA和蛋白在SW620细胞中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法检测PLCE1过表达对SW620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FCM法检测对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的影响,DNA Ladder法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PLCE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SW620细胞的迁移能力,实验组迁移细胞数为(8.80±1.72)个,而亲本组和对照组分别为(32.6±2.42)和(32.2±3.25)个,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LCE1过表达可导致结肠癌细胞周期G1期延长,并出现凋亡。结论:PLCE1过表达可抑制结肠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并引起细胞凋亡。PLCE1基因过表达使SW620结肠癌细胞恶性程度降低,该基因可能是新的结肠癌相关抑癌基因。
王晓亮周崇治裘国强樊军卫邢同海李涛孙星唐华美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肿瘤磷脂酶C转染SW620细胞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检测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HBV再感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 HBV PCR产物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YMDD变异;酶联免疫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分析乙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后YMDD变异、HBV DNA及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为8.9%(17/189);YMDD变异病例达HBV再感染病例58.8% (10/17);HBV DNA定量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能早期诊断HBV的再感染,有利于临床治疗;对 HBV DNA阴性但HBsAg阳性病例,PreS1和HBeAg血清标志物可用于病毒复制的补充检测。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预防乙型肝炎复发应采用HBV DNA、YMDD变异及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
裘国强唐华美邓贵龙彭志海
关键词:肝移植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散发性结直肠癌1p36.33-36.31区域等位基因杂合缺失精细定位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通路之一,本实验通过对染色体1p36.33-36.31区域的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分析,发现高频杂合缺失区域并探讨其意义。方法7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1p36.33-36.31)与83例结直肠癌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在ABI 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以GeneSean3.1和Genotyper 2.1软件进行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杂合缺失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1p36.33-36.31区域平均杂合缺失率是31.5%,以D1S243位点最高,47.2%,最低是D1S1347,7.4%。存在两个高频杂合缺失区域:D1S243位点(1p36.33)以及D1S468和D1S2660位点之间约3 cM的区域(1p36.32-36.31)。1p36.33-36.31区域各位点的杂合缺失率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以及分级无显著相关。结论1p36.33.36.31区域发现了两个高频LOH区域:1p36.33和1p36.32-36.31,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周崇治郑海涛裘国强张放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结肠直肠肿瘤杂合子丢失
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半胱氨酸甘氨酸富集蛋白1抑癌基因的筛选
2013年
目的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对染色体1q31.1-32.1区域进行杂合缺失精细定位,发现D1S413-D1$2622区域存在高频杂合缺失现象,提示可能有抑癌基因的存在。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对该区域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开展筛选研究。方法构建包含上述区域基因的基因芯片,对19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标本进行基因芯片扫描,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该区域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未知抑癌基因,然后对筛选出的候选基因采用Real-timePCR进行初步验证。结果根据前期实验结果,通过检索,挑选了25个基因进行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基因的筛选。结果发现半胱氨酸甘氨酸富集蛋白1(cysteine and glycine-rich protein1,CSRPl)、LMODl、PPPlR12B和CFHL34个基因表达显著下调。这4个基因表达情况与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推测CSRPl基因可能是该区域中与结直肠癌相关的抑癌基因。通过Real-timePCR验证结果也发现CSRPl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显著下调,与芯片结果相符。结论CSRPl基因可能是一个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新的抑癌基因。
周崇治韩杨王晓亮裘国强彭志海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基因肿瘤抑制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20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
2008年
结直肠癌缺失基因(DCC)因位于结直肠癌高频杂合缺失区域18q21而被认为是抑癌基因。重组腺病毒携带DCC基因转染多种癌细胞株均发现其能诱发凋亡。研究表明,DCC能与netrin-1结合共同介导轴突细胞间的黏附和分化,并在结直肠癌中发现netrin-1的异常表达。鉴于DCC基因序列中168位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引起的氨基酸替换与恶性肿瘤淋巴转移相关联,
任卓贺光彭志海贺林周崇治樊军卫裘国强
关键词:单核苷酸多态性结直肠癌缺失基因肿瘤淋巴转移腺病毒携带DCC
细胞周期蛋白A与p16蛋白在肝细胞癌发生中的协同作用
2009年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蛋白A(CyclinA)与p16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Westernblot检测35例肝细胞肝癌及相应的非癌组织中CyclinA与p16蛋白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yclinA的表达。结果35例HCC中21例(60.0%)有CyclinA的过表达,22例(62.9%)出现p16蛋白表达缺失,CyclinA蛋白过表达标本中19例(90.5%)存在p16蛋白表达缺失,无CyclinA蛋白过表达的14例标本中3例(21.4%)出现p16蛋白表达缺失,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癌中存在CyclinA蛋白过表达及p16蛋白表达缺失,两者引起肝细胞周期失控并可能相互加强促进。
王兆文邢同海唐华美裘国强张益樊军卫彭志海
关键词:肝细胞细胞周期蛋白AP16蛋白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D22S274位点杂合缺失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 (LOH)被认为是结直肠癌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 ,当一条等位基因已经异常的抑癌基因发生杂合缺失可导致肿瘤的形成。本实验通过对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D2 2S2 74位点杂合缺失情况作一研究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微卫星DNA标记D2 2S2 74与 83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肿瘤和正常组织进行PCR反应。 83例散发性结直肠癌 ,男 4 0例 ,女4 3例 ,年龄 31至 84岁 ,中位年龄 6 6岁。PCR产物在ABIPrism 377自动荧光测序仪进行电泳 3小时 ,以GeneScan3.1和Genotyper 2 .1软件进行遗传位点扫描以及杂合缺失分析。LOH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采用 χ2 检验 ,P <0 .0 5被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D2 2S2 74 (2 2 q13.32 13.33)位点的杂合缺失率 34.0 4 %。直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 5 0 % (9/ 18) ,高于近端结肠癌的 12 % (2 / 17) (P =0 .0 18) ,远端结肠癌的杂合缺失率为 4 2 % (5 / 12 )较近端结肠的杂合缺失率高 ,但无统计学差异 ,然而将远端结肠、直肠一起考虑 ,它们的杂合缺失率 (14 / 30 ,4 7% )高于近端结肠 (2 / 15 ,13% ) (P =0 .0 15 ) ,提示远端结肠、直肠癌与近端结肠癌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结论  2 2 q13.32 13.33区域可能存在与结直肠癌发生相关的抑癌基因。
周崇治裘国强张放贺林彭志海
关键词:散发性结直肠癌微卫星杂合缺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