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凯

作品数:73 被引量:411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所长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68篇天文地球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45篇地震
  • 31篇形变
  • 18篇GPS
  • 17篇同震形变
  • 14篇汶川地震
  • 12篇震后
  • 11篇地壳
  • 11篇断层
  • 10篇INSAR
  • 10篇M
  • 8篇库仑应力
  • 8篇反演
  • 7篇震后形变
  • 6篇速度场
  • 6篇GNSS
  • 5篇库仑应力变化
  • 4篇地壳形变
  • 4篇地壳运动
  • 4篇地震破裂
  • 4篇地震同震形变

机构

  • 73篇中国地震局地...
  • 17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武汉大学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4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2篇武汉市测绘研...
  • 1篇湖北省气象局
  • 1篇国家基础地理...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云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南大学
  • 1篇中铁第四勘察...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地壳运动与地...
  • 1篇四川省第一测...
  • 1篇青海省基础测...

作者

  • 73篇谭凯
  • 28篇赵斌
  • 28篇乔学军
  • 24篇王琪
  • 20篇杨少敏
  • 15篇张彩红
  • 14篇黄勇
  • 13篇聂兆生
  • 12篇王东振
  • 11篇刘刚
  • 11篇李琦
  • 9篇杜瑞林
  • 9篇余建胜
  • 9篇王伟
  • 7篇熊维
  • 6篇王伟
  • 5篇沈强
  • 5篇王迪晋
  • 4篇李恒
  • 4篇李杰

传媒

  • 37篇大地测量与地...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测绘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测绘通报
  • 1篇测绘工程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科技视界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第三届湖北科...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便携式强制对中GPS天线安放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强制对中GPS天线架,即测量型全球定位系统(GPS)天线的便携式强制对中和安放装置,它包括强制对中杆,左连接杆,右连接杆,左调节螺杆,右调节螺杆,若干连接螺柱、固定螺钉、固定螺母,附件调平台和圆...
谭凯聂兆生贾治革刘刚王琪乔学军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简述及数据产品应用现状
2023年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GNSS技术在高精度地壳运动观测与构造形变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大地测量、地球动力学研究和防震减灾等诸多领域的业务深化和应用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本文在回顾中国大陆地壳形变GNSS站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述该网络产出的中国大陆长期构造运动速度场、中国大陆应变率场、位移时间序列、基线时间序列和多边形应变时间序列等几类基础产品,分析这些产品在中国大陆构造运动动态趋势和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最后展望未来GNSS在高精度地壳运动监测应用中的发展方向。以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大力推进国内海量GNSS观测数据的共享,提升GNSS多系统融合定位精度,将产出更为精细的科学产品,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和地震预测分析等研究。
王阅兵王阅兵李瑜王坦邹锐张锐谭凯
关键词:地壳形变数据共享
震后形变的解析模型和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16
2005年
利用3种可能震后效应(震后余滑、孔隙弹性回弹、震后粘弹性松弛)的数学解析模型,分析了各种震后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且以1931年富蕴8级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反演为算例,说明震后粘弹性松弛解析模型的应用.分析与计算表明:震后1~2年,3种因素都发挥着很大作用:震后余滑和孔隙弹性回弹主要影响近场,粘弹性松弛影响范围较宽广;此后,震后粘弹性松弛则成为构造活动稳定地区震间形变的重要因素.
谭凯王琪王晓强杨少敏李杰
关键词:震后形变
高精度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研究进展
2017年
针对地球动力学等对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需求,介绍了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现今顾及测站非线性运动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局限性,并在毫米级国际地球参考框架建立的方法和技术改进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对高精度国际地球参考框架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余新平谭凯赵斌王东振余建胜
关键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毫米级地心运动
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同震形变和破裂滑动初步研究结果
2017年
分别以三角测量获取的同震形变、GPS与三角测量联合获取的同震形变为约束,先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反演1970年通海地震单断裂矩形断层破裂模型,然后用约束变量的最小二乘法反演地震滑动分布模型。根据两套数据用模拟退火算法获得的单矩形断裂模型的倾角都超过80°,破裂长度都接近100km,破裂出露地表,以走滑为主。根据两套数据用约束变量的最小二乘法反演获得的两个破裂滑动分布模型,矩震级Mw=7.4,最大破裂位置和破裂深度大致相同,西北段破裂分布比较接近,而东南段差异较大。根据GPS和三角测量确定的东南段破裂滑动较大,可能是根据GPS和三角测量计算同震变形时,由于没有坐标转换公共点而引入一些较大的误差;也可能是用三角测量计算同震形变时低估了断裂东南端的变形。
谭凯王琪余建胜聂兆生邵德盛张彩红
关键词:GPS同震形变地震破裂
用大地测量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地震被引量:13
2004年
利用GPS和水准测量数据 ,采用模拟退火算法与分段断裂位错模型 ,对 2 0 0 1年昆仑山Ms8.1地震同震位错进行了反演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总长 390 (km)左右 ,呈直立走滑型 ,各断裂段左旋走滑量最大为 5~ 6m ,反演结果基本反映了地震破裂的总体特征 ;该地区岩石剪切模量 μ约为 4 .3× 10 10 Pa ;GPS和水准测量数据的联合使得多个参数的同时反演易于实现 ;
谭凯王琪申重阳
关键词:GPS同震形变模拟退火算法
汶川地震震后余滑和震后粘弹性松弛数值模拟分析
2021年
采用2010~2015年汶川地区GNSS震后形变资料,利用有限元法建立三维震后粘弹性松弛模型,通过二维格网搜索获得龙门山断裂带上盘最佳弹性层厚度和中下地壳最佳粘滞系数,并分析汶川地震震后2~7 a粘弹性松弛影响下的震后形变特征;然后采用2008~2009年GNSS震后形变资料,根据最佳参数建立粘弹性松弛与余滑组合模型,并与单一余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汶川地震震后1 a内的形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模拟值计算得到青藏高原东部弹性层的最佳厚度为25 km,中下地壳的最佳粘滞系数为4.0×10^(18) Pa·s;震后1 a内组合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单一余滑模型,其中余滑形变占主要成分。
刘志军谭凯王琪汪雷张健赵斌乔学军
关键词:汶川地震有限元方法
用trackRT进行实时GPS数据处理被引量:7
2013年
利用trackRT实时定位模块对GPS连续站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测站的实时动态位移,精度水平方向约为1 cm、垂向约为2 cm;利用其RINEX模拟模块trackRTr对2011年日本Mw9.0地震的1 Hz GPS数据进行模拟实时处理,与事后处理结果较为一致;分析卫星轨道星历和基线长度对解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线长度对解算精度影响较大。
王俊谭凯杨少敏刘刚赵斌王伟王伟
关键词:基线
2018年印尼帕卢M_W7.5地震——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反投影方法,使用日本密集台网Hi-net远场垂直分量568条P波资料对2018年9月28日印尼帕卢MW7.5地震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能量释放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10~20s之间.破裂有两个集中区,破裂峰值分别位于12s和19s,最大能量释放区域位于震中南侧约0~50km内,另一破裂集中区覆盖了帕卢市及周边区域.破裂主要向南侧延展,破裂总长度至少100km,平均破裂速度约4.1km·s^-1,属于一次超剪切破裂事件.
李琦谭凯赵斌鲁小飞张彩红王东振
关键词:震源破裂过程
历史强震对2017九寨沟M_W6.5地震的应力影响及区域地震危险性被引量:2
2019年
松潘—甘孜块体东北端断裂分布复杂,地震活动活跃,1654年以来,该地区孕育了至少9次M>6.5地震.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M_W 6.5地震与历史强震活动的关联性,以及九寨沟震后周边区域未来地震趋势如何,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岩石圈黏弹性分层介质模型,我们计算了1654年以来研究区历史地震序列同震、震后效应对九寨沟地震的影响,获取了九寨沟地震震源处应力状态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历史地震活动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影响.结果显示1654—2008年历史地震序列同震及震后效应使2017年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应力升高.基于不同的有效摩擦系数取值的计算结果显示:九寨沟地震震源位置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正且超过0.01 MPa.当有效摩擦系数取值为0.4时,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为0.2009 MPa.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受到历史地震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累积库仑应力变化的促进作用.1654年天水M 8.0地震和1879年武都南M 8.0地震的同震及震后效应所导致的累积库仑应力变化量超过九寨沟震源处应力累积量的50%,这两次M 8.0地震在九寨沟地震震中应力演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654—2017年历史强震活动使东昆仑断裂玛沁—玛曲段、塔藏断裂马家磨段和岷江断裂松潘—叠溪段应力明显上升.以上三处断层段均存在第四纪活动性,且近期均未有强震活动,历史强震活动提升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历史地震使塔藏断裂西段、虎牙断裂北段、岷江断裂北段应力卸载,降低了这些区域未来的地震发生概率.
熊维王迪晋王迪晋余鹏飞聂兆生刘刚陈威乔学军谭凯
关键词:库仑应力应力积累地震危险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