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非
- 作品数:7 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白马鸡繁殖早期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被引量:37
- 2005年
- 2003年1-6月和2004年4-6月考察了分布于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种群,分析繁殖早期白马鸡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和空间分布特征。雌雄个体配对前,对整个研究区域进行系统取样并测量若干环境变量的参数。配对后,利用随机样线调查繁殖对出现的位置和数量。有繁殖对出现的栅格定义为探测栅格,反之为非探测栅格。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和草本高度等变量在探测和非探测栅格间差异显著。将显著差异变量及这些变量间的一级互作经单变量逻辑斯蒂回归进行筛选,以保留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向前筛选的逐步逻辑斯蒂回归,最后选择具有最小AICC值的回归等式为最佳的回归模型。模型表明繁殖对的栖息地选择与水源距离负相关,与灌木盖度正相关。2004年进行了重复调查,获得实际的探测和非探测栅格与模型预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计算繁殖对在0°(东-西),45°(东北-西南),90°(南-北)和135°(西北-东南)4个方向上的变异函数。结果表明:繁殖对的方向性变异函数可用球状模型来拟合,拟合曲线和实验曲线间的拟合程度达到显著水平,繁殖对呈明显的各向异性聚集分布[动物学报51(3):383-392,2005]。
- 贾非王楠郑光美
- 关键词:栖息地选择白马鸡变异函数环境变量单变量AIC
- 白马鸡配对期两性行为的比较被引量:8
- 2005年
- 2003年4月和2004年4月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野生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配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马鸡配偶中雌、雄个体全天伴随活动,无特殊情况不会分离.在不受其他个体干扰的情况下,配偶移动时雌性多在前并控制移动方向.雌、雄鸟间距离平均为(1.75±0.03)m,在雄性驱逐其他个体时间距最大.在全天行为记录中,雄性警戒的时间最多,之后依次为取食、移动、驱逐、站立、休息和其他行为.雌性在一天中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取食、移动、休息、站立、警戒和其他行为.驱逐行为完全由雄性承担.两性共有行为中雄性用于警戒的时间显著高于雌性(P<0.05),用于取食、休息的时间显著低于雌性(P<0.05),用于移动和站立的时间与雌性差异不显著(P>0.05).
- 王楠贾非郑光美
- 关键词:白马鸡配偶
- 白马鸡冬季群体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被引量:13
- 2004年
- 于 2 0 0 3年 1— 4和 10— 12月考察了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格瓦村、冉子村等地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栖息地选择 .采用样线法进行系统取样或随机取样调查 ,通过Mann WhitneyU检验判定遇见样方 (有白马鸡出现 )和未遇样方 (无白马鸡出现 )间呈显著差异的环境变量 ,对这些变量进行数据转换 (同一类型的变量相互乘积 )并以它们为自变量 ,以白马鸡的出现赋值为 1或不出现赋值为 0为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 ,结果中保留相关显著的变量 (t检验 ,P <0 0 5 ) ,从而得到白马鸡栖息地选择的经验模型 .结果表明 :距水源距离、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在遇见样方与未遇样方间呈显著差异 (P <0 0 5 ) ,数据转换后引入的 3个新变量亦呈显著差异 (P <0 0 5 ) ;回归等式的决定系数较高且回归相关显著(r2 =0 832 ,F =17 12 5 ,df=4 ,P =0 .0 0 0 ) ,各自变量也相关显著 (t检验 ,P <0 .0 5 ) ,而灌木盖度、灌木高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胸径和草本盖度等变量相关不显著 (t检验 ,P >0 0 5 ) .在 3个乡的考察中对该经验模型进行了验证 ,采用同样方法进行数据变换 ,以与经验模型相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 。
- 贾非王楠郑光美
- 关键词:白马鸡栖息地选择U检验T检验
- 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中的一种数学模型被引量:8
- 2003年
- 介绍了近年来在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领域中新出现的一种数学建模方法 ,并对其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评述。
- 贾非
- 关键词:鸟类栖息地选择数学建模
- 冬季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特征分析被引量:24
- 2005年
- 20 0 3年 1~ 4月 ,对分布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周围的白马鸡 (Crossoptiloncrossoptilon)群体的夜栖地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黄昏时发现的白马鸡群体直至其上树夜栖来确定夜栖地的位置。通过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 1 72个 2 0 0m×2 0 0m的栅格 ,栅格中有夜栖地出现的定义为活动栅格 (37个 ) ,赋值为 1 ;反之为非活动栅格 (1 35个 ) ,赋值为 0。通过逻辑斯蒂回归建立白马鸡群体夜栖地选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Ln[P/(1 -P) ]=- 3 938+0 0 83×坡度 +0 0 37×乔木盖度 +0 1 1 6×乔木高度 - 0 0 0 3×草本盖度 (P为白马鸡群体夜栖地的出现概率 )。模型表明坡度、乔木盖度、乔木高度和草本盖度显著影响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白马鸡群体的夜栖地选择与坡度、乔木盖度和乔木高度正相关 ,与草本盖度负相关。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
- 贾非王楠郑光美
- 关键词:白马鸡夜栖地
- 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和血雉(Ithaginis cruentus)的栖息地选择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白马鸡(Crossoptiloncrossoptilon)和血雉(Ithaginiscruentus)是国家Ⅱ级保护濒危雉类。2003年1月到2004年6月期间,先后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著杰寺和所冲村对上述物种进...
- 贾非
- 关键词:白马鸡血雉栖息地选择地统计学变异函数
- 文献传递
- 白马鸡巢址选择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2003-04-06和2004-04-06在四川省稻城县著杰寺地区对白马鸡(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巢址进行了调查.野外共发现白马鸡巢13个,11巢位于高山栎灌丛根基部(84.62%),1巢位于石壁下(7.69%),1巢位于倒木下(7.69%).其中12巢为满窝卵,平均窝卵数为(7.33±0.54)枚(n=12,5~11枚).从8个巢的准确出雏时间推测,研究区内白马鸡产卵期为04-27 05-21.著杰寺附近发现的12巢,1巢在杂木林中,其他11巢皆在高山栎灌丛中.x2检验表明,著杰寺研究区的白马鸡巢址偏爱高山栎灌丛环境(x2=8.333,v=1,P<0.05).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白马鸡巢址偏爱距地表0.5,1,2 m盖度(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P<0.05)和灌丛直径较大的环境(Mann Whitney U-test,P<0.05);白马鸡对植被盖度、灌木高度(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P<0.05)和灌木盖度(Mann Whitney U-test,P<0.05)等因子的选择是在相对较小的区间范围内.
- 王楠贾非郑光美
- 关键词:白马鸡巢址选择窝卵数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