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洪斌
-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辽宁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理学更多>>
- 两种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及其表征被引量:2
- 2013年
- 以芳香族二胺1,4-双(2-三氟甲基-4-氨基苯氧基)苯(6FAPB)和脂肪族二胺乙二胺(EDA)为原料,分别与顺丁烯二酸酐(MA)反应得到了2种双马来酰亚胺酸(BMA);然后在乙酸酐为脱水剂和乙酸钠或乙酸镍为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分别得到了1,4-双(2-三氟甲基-4-双马来酰亚胺基苯氧基)苯(6FAPB-BMI)和1,2-双马来酰亚胺基乙烷(EDABMI)2种双马来酰亚胺(BMI),利用重结晶方法提纯。利用FT-IR、1 H-NMR、熔点和溶解性测试等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了2种BMI的合成条件。
- 彭瑞江鲁云华迟海军赵洪斌姜文静胡知之
- 关键词:双马来酰亚胺
- 一种无色透明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膜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色透明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材料膜是以脂环二酐和含氟二胺为单体,利用纳米复合技术与一定量的无机纳米粒子相复合,并经过梯度升温的热酰亚胺化方法制备得到。通过控制纳米粒子...
- 鲁云华胡知之王永飞房庆旭雷芃张志强肖国勇迟海军董岩赵洪斌李晓王翠苹
- 文献传递
- 热致刚性膜材料的合成与气体分离性能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以丙酮为溶剂,将9,9-双(4-羟基苯基)芴(BHF)于室温下进行硝化反应得到二硝基化合物9,9-双(3-硝基-4-羟基苯基)芴,再经Pd/C-水合肼还原得到9,9-双(3-氨基-4-羟基苯基)芴(BAHF).采用上述二胺单体BAHF、与9,9-双(4-氨基苯基)芴(BAF)和六氟二酐(6FDA)通过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制备出一种含酚羟基的共聚聚酰胺酸溶液,经热酰亚胺化和热致重排反应得到共聚聚酰亚胺(CPI)和聚(酰亚胺-苯并恶唑)(PIPBO)热致刚性膜材料.采用核磁(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热重分析仪(TGA)、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气体渗透性能测试等手段对所制得膜材料的结构、热性能和气体分离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得的热致刚性膜主要表现出非晶结构,为无规共聚物,其Tg为340℃.随热处理温度升高,热致刚性膜的气体渗透性逐渐增加,450℃制得的热致刚性膜对O_2、N_2、H_2、CH_4和CO_2的渗透通量分别达到229.03、53.26、1497.35、33.52和818.76 Barrer.
- 鲁云华郝继璨李琳宋晶费明月肖国勇赵洪斌胡知之王同华
- 关键词:共聚聚酰亚胺芴基
- 2-位取代红荧烯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 本文论述了以对苯醌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脱水反应、游离基溴甲基取代反应、水解醛化反应、亲核加成反应、还原反应、缩醛反应、德布斯反应等,得到相应的中间体化合物:6-甲基-1,4-萘醌、2...
- 赵洪斌
- 关键词:紫外荧光色度量子效率
- 文献传递
- 含吡啶环结构的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2024年
- 首先,合成了一种同时含有吡啶环结构和叔丁基的“Y型”二胺单体4-(4′-叔丁基)苯基-2,6-二(4′-氨基苯基)吡啶(TPAPP),然后与2,2-双(3-氨基-4-羟基苯基)六氟丙烷(6FAP)和4,4′-(4,4′-异丙基二苯氧基)双(邻苯二甲酸酐)(BPADA)聚合,经热酰亚胺化制备出一系列共聚聚酰亚胺(PI)薄膜。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拉伸测试、动态热机械分析、热重分析和溶解性测试,对PI薄膜的结构和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及溶解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TPAPP摩尔分数的增加,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的光学透明性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当二胺与二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5时,共聚聚酰亚胺薄膜的力学性能最好,拉伸强度达到144.9 MPa,杨氏模量为3.4 GPa,断裂伸长率可达9.3%。此外,这些共聚聚酰亚胺在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溶解性。
- 李品儒鲁云华雷敏肖国勇赵洪斌胡知之
- 关键词:吡啶环共聚聚酰亚胺光学性能力学性能热性能
- 一种新型含氟共聚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含氟共聚聚酰亚胺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含氟共聚聚酰亚胺是由三单体缩合共聚得到,即由一种脂环二酐单体与两种含氟芳香二胺单体或两种脂环二酐单体与一种含氟芳香二胺单体在低温下于非质子极性溶剂中进行缩合共聚反应,再...
- 鲁云华胡知之王永飞房庆旭雷芃张志强肖国勇迟海军董岩赵洪斌李晓王翠苹
- 文献传递
- 共聚聚酰亚胺基热重排气体分离膜的制备与性能
- 2024年
- 采用两种自制的二胺单体9,9′-双[4-(4-氨基-3-羟基苯氧基)苯基]芴(BAHPPF)和4-(4′-叔丁基)苯基-2,6-二(4′-氨基苯基)吡啶(TPAPP),分别以9∶1、8∶2、7∶3、6∶4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之后,与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进行溶液聚合,通过热酰亚胺化法制备出4种共聚聚酰亚胺(PI)膜。然后经450℃热处理制得相应的共聚热重排(TR)膜。对膜材料的热性能、力学性能和气体分离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共聚PI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约为350℃。随着TPAPP摩尔分数的增加,共聚PI膜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热重排后,共聚TR膜的力学性能明显降低,但晶面间距d值显著增大。当BAHPPF与TPAPP物质的量之比为8∶2时,共聚TR膜的气体渗透性最好,对H_(2)、CO_(2)、O_(2)和N_(2)的渗透系数分别为346.40、304.50、72.43、13.34 Barrer。同时,4种TR膜的O_(2)/N_(2)分离性能均接近2008年的Robeson上限。
- 吕鹏威鲁云华雷敏肖国勇赵洪斌胡知之
- 关键词:共聚聚酰亚胺气体分离膜吡啶环芴基
- 含酚酞基团的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合成与性能被引量:3
- 2016年
- 将酚酞分别和对氯硝基苯、2-氯-5-硝基三氟甲苯经Williamson反应得到3,3-双[(4-硝基苯氧基)苯基]酚酞和3,3-双[(4-硝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酚酞;在Pd/C-水合肼还原作用下分别得到3,3-双[(4-氨基苯氧基)苯基]酚酞(Ⅰ)和3,3-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酚酞(Ⅱ).采用上述2种二胺单体分别与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3,3,4,4-二苯醚四酸二酐(ODPA)和六氟二酐(6FDA)通过两步法制备出8种含酚酞基团的聚酰亚胺(PI)薄膜,然后采用核磁(NMR)、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热重分析仪(TGA)、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和溶解性测试等测试手段和方法对所得到的PI的化学结构、光学性能、热性能和和溶解性等性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PI主要表现出非晶结构,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热性能;除PMDA基PI外,其余PI均表现出良好的浅色、透明特性.
- 鲁云华王巍肖国勇赵洪斌董岩迟海军王同华胡知之
- 关键词:聚酰亚胺溶解性热性能
- 一种耐高温阻燃散热性能良好的聚酰亚胺封胶的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高温阻燃散热性能良好的聚酰亚胺封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冠醚二胺单体,在氮气保护下常温搅拌24h,得到聚酰胺酸溶液;2)再加入脱水剂与催化剂进行化学亚胺,得到聚酰亚胺溶液3)将上述溶液倒入恒压漏...
- 胡知之孙安宁马可赵洪斌王新明刘岩赵玉婷
- 双胺芴基共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采用9,9-双(4-氨基苯基)芴(BAF)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二胺单体,分别与4,4’-二苯醚四酸二酐(ODPA)、3,3’,4,4’-二苯甲酮四酸二酐(BTDA)、六氟二酐(6FDA)、均苯四甲酸酐(PMDA)、3,3’,4,4’-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1,2,3,4-环丁烷四甲酸二酐(CBDA)合成得到共聚聚酰胺酸(PAA)溶液,再通过化学亚胺化得到共聚聚酰亚胺(CPI)。采用FTIR、XRD、DSC和溶解性测试对CPI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些共聚聚酰亚胺均表现为无定型结构。刚性大体积芴基和柔性醚键的同时引入使得双胺芴基共聚聚酰亚胺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可溶解于DMAc、NMP等非质子强极性溶剂,且玻璃化转变温度均超过300℃。
- 鲁云华雷蕾肖国勇赵洪斌迟海军董岩胡知之
- 关键词:共聚聚酰亚胺芴基溶解性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