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角膜
  • 2篇移植术
  • 2篇角膜移植
  • 2篇角膜移植术
  • 2篇板层
  • 2篇板层角膜
  • 2篇板层角膜移植
  • 2篇板层角膜移植...
  • 1篇胆碱
  • 1篇眼动
  • 1篇眼动参数
  • 1篇羊膜
  • 1篇羊膜移植
  • 1篇隐斜
  • 1篇原发性
  • 1篇原位
  • 1篇原位角膜磨镶...
  • 1篇少年
  • 1篇神经萎缩
  • 1篇视神经

机构

  • 7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沈阳军区总医...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浙江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郑玲
  • 3篇王惠民
  • 3篇郭庆
  • 2篇崇晓霞
  • 2篇张红
  • 1篇戴晓秦
  • 1篇张雨春
  • 1篇汪泽
  • 1篇张璐
  • 1篇郑建秋
  • 1篇于佳新
  • 1篇唐伟
  • 1篇关航
  • 1篇付少颖
  • 1篇刘畅
  • 1篇戴晓滨
  • 1篇王新梅
  • 1篇孟祥成

传媒

  • 3篇伤残医学杂志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实用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羊膜移植在重症角结膜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01年
郭庆张璐张红郑建秋郑玲王惠民张雨春
关键词:角膜疾病结膜疾病羊膜移植
注射用复方胞肌与胞二磷胆碱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比较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对比观察注射用复方胞肌与胞二磷胆碱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采用注射用复方胞肌 (复方组 ) ,对照组采用胞二磷胆碱 (胞液组 ) ,均球后注射给药 ,2 0次为一疗程 ,将用药前后的视力、视野、视觉诱发电位 (PVEP和FVEP)进行比较。结果 :临床试验显示复方组各项指标及总疗效均显著优于胞液组 (P <0 .0 5)。结论 :组成注射用复方胞肌的两药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注射用复方胞肌的治疗作用优于胞二磷胆碱。该药为视神经萎缩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戴晓秦戴晓滨贾鹏郑玲
关键词:视神经萎缩胞二磷胆碱
自动板层角膜刀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实验研究
2000年
目的 观察使用自动板层角膜刀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后的光学效果。方法 用 3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 3组进行实验。 A、B两组建立板层角膜移植术模型 ,A组用自动板层角膜刀 ,B组用手工角膜刀 ,C组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B两组间角膜透明度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光镜和透射电镜下 ,术后 1~ 7d,吻合口处 A、B两组角膜细胞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转化 ,胞体增大 ,富含粗面内质网、微管、微丝、高尔基体发达。术后 2 wk,吻合口处A组出现多数成纤维细胞 ,胞体增大 ,富含胞质、细丝 ,B组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生长 ,4wk时 ,胶原纤维排列 A组趋向规则 ,B组紊乱并有大量浸润细胞 ;6 wk时 ,胶原纤维排列 A组趋向正常 ,B组趋向规则。
崇晓霞王惠民郑玲郭庆
关键词:板层角膜移植术超微结构
原发性下斜肌功能过强的初步探讨(附216例334眼报告)
1990年
下斜肌功能过强(Inferior ObliqueOveraction,简称IOOA),由de Schw-einitz(1921)首先提出。Parks1974)较为详细地描述了这一特殊类型的斜视,并将其分为原发性(PIOOA)和继发性(SIOOA)两种类型。我们在防治儿童斜视弱视工作中,发现PIOOA并不少见。本文报告216(334只眼)PIOOA病例。
孟祥成汪泽郑玲孟威严关航于国铨张晓梅
关键词:下斜肌斜视原发性
青少年近视眼眼动参数的研究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通过研究青少年近视眼的眼动参数,探讨早发性近视的病因。方法:186名青少年按屈光度分为六组,用综合验光仪分别测定各组的调节滞后值 远近水平分离性隐斜AC/A值。各组采用方差分析做统计学处理。结果:各组间调节滞后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远近水平分离性隐斜差异有显著性(P<0.05);AC/A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早发性近视主要是遗传因素引起的,但是近距离工作在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于佳新郑玲
关键词:青少年近视眼动参数隐斜
自动角膜板层刀在角膜移植中的应用
1999年
介绍自动角膜板层刀应用于板层角膜移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3只眼用自动角膜板层刀在受体眼上根据病变厚度及直径大小做植床,然后在供体眼上做与受体相应厚度和直径的植片,再将植片放置于植床使其自然粘附.结果:经3个月随访,3例3只眼均达到了手术的目的,其中1例视力为指数/40cm,1例为0.2,另1例无明显改善;2只眼植片完全透明,1只眼半透明;1例1只眼术后多3天出现层间出血,经激光处理后植对透明,余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论:用自动角度板层刀行板层角膜移植术与既往板层角度移植术相比,有明显优越性.
郑玲王惠民崇晓霞郭庆刘畅张红付少颖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板层角膜移植术
PRK与LASK术后角膜愈合机制比较分析及基因重组表皮生长因子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初探被引量:1
2004年
 方法:将32只家兔分为PRK、LASIK、PRK+EGF和对照组,分别制作动物模型,按术后24小时、1周、1月、2月、3月进行现察。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各组角膜上皮修复和Haze情况,进行纪录比较。并取角膜进行切片光镜检查和原位杂交试验,检测角膜屈光手术后修复过程中形态学改变和EGF、EGFRmRNA的表达。结果:发现Hazce从PRK术后1-2周开始出现,2月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减退;正常兔角膜上皮和基质有EGF、EGFRmlRNA表达,PILK术后EGF、EGFRmRNA表述增加,且以术后1-2月表达最明显并与角膜Haze的出现和程度相关;LASIK术后无Haze出现,EGF、EGFRmRNA表达无明显增加;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可加速PRK术后角膜的修复过程。结论:EGF参与PRK术后伤口愈合过程,且与Haze的形成和发展相关;PRK和LASIK术后角膜修复过程中的形态改变及调节机制存在很大差异;基因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够安全的应用于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的修复过程。
郑玲王新梅唐伟
关键词:PRKLASIKHAZE表皮生长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