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淳薇 作品数:9 被引量:9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不同微物理方案中云凝结核数浓度对北京一次暴雨过程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采用京津冀地区3698个自动气象站降水量资料、北京站雷达回波资料及环保部提供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数据,利用WRF模式模拟2016年7月发生在北京的一次暴雨过程,对比NSSL、WDM6、Thompson和Morrison 4种微物理方案中降水对云凝结核或云滴数浓度的敏感性。根据华北地区云凝结核的观测结果,在每个微物理方案中设计了清洁、轻度污染、重污染背景下的3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云凝结核或云滴数浓度的增加,NSSL方案中系统发展减弱最为明显。4种微物理方案均出现区域平均累计降水量和小时降水量减少的情形,且NSSL和Thompson方案更明显,NSSL和Thompson方案中累计降水量超过250 mm以上的区域面积在北京西南部地区逐渐减小。NSSL、Thompson及Morrison微物理方案中云水混合比不断增加,雨水混合比减少。对于此次暴雨过程,NSSL和Thompson方案对云凝结核或云滴数浓度比较敏感,而WDM6方案最不敏感。 郭淳薇 杨慧玲 成丹关键词:微物理方案 云凝结核 水凝物 北京地区近35年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变化 本文使用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月平均数据(2.5°×2.5°)、1980~2015年北京地区(54511站点)的探空数据及温、压、湿、风... 郭淳薇 孙兆彬 李梓铭 张小玲 杨慧玲关键词:边界层高度 文献传递 飑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013年 飑线是一种线状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时破坏力大,可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我国,几乎每年都会出现由飑线引起的巨大损失。近年来,国内外对飑线的研究不断发展,无论是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形成机制、组织形式、内部结构还是维持机制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深入研究飑线的形成过程,对于预报和灾害预警、防护,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郭淳薇关键词:飑线 基于积温效应的华中电网电力负荷预测 被引量:19 2018年 利用2011—2015年5—9月华中4省河南、湖北、湖南、江西逐日日用电量、日峰负荷、日谷负荷与同期气象数据,探讨炎热天气过程对电力负荷的影响特征,并分别对4省建立基于积温热累积效应的电力负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持续3d以上的炎热天气过程对电力负荷增长影响显著,其中湖北的电力负荷增量最大;当气温大于等于积温热累积效应的气温临界值时,对电力负荷增长有显著影响,其中湖南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的初始敏感值分别为31℃、36℃、27℃,强敏感值分别为32℃、39℃、29℃;建立基于积温热累积效应的电力气象负荷多元回归预测模型,经2016年5—9月应用检验,华中4省的平均相对误差均控制在5%以内,根据具体天气情况进行适当订正,对国家电网公司华中分部电力调度具有参考价值。 成丹 刘静 郭淳薇 匡昕 张胜关键词:日用电量 北京地区近35年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变化 被引量:14 2017年 本文使用NCEP(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再分析月平均数据(2.5°×2.5°)、1980~2015年北京地区(54511站点)的探空数据及温、压、湿、风、降水数据,分析了近35年来北京地区大气污染扩散条件的变化.主要结论有:1980~2015年,大气不断增温,1990年以后逆温明显,大气较为稳定,冷空气到达北京上空后对下层的影响减弱,3级以上偏北风频率减少,近地层辐合.同时,2000年以后中高层下沉运动位置不断下压,低层上升运动加强,低层上升运动被限制在边界层以内,这样会导致垂直扩散条件转差.1980~1989年大气容量指数较为稳定,1990~1999年大气容量指数出现波动,而2000~2015年大气容量指数呈现明显减小的趋势.总体来看,近35年大气自身的容纳能力呈现一个平缓的下降趋势.1980~1989年春季和冬季大气容量指数较大,1990~1999年春季和夏季大气容量指数较大,但是2000年以后,无论哪个季节,大气自身的容纳能力都是在减弱的,季节性差异变小.边界层高度在这30多年来都是春季和夏季较高,秋季和冬季明显降低. 郭淳薇 孙兆彬 李梓铭 张小玲 杨慧玲关键词:边界层高度 北京2016年“11·20”初雪预报偏差分析 被引量:26 2018年 通过分析2016年11月19—21日的EC再分析数据、风廓线雷达数据等多种资料,发现北京2016年11·20初雪天气预报偏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回流"冷垫"缺失、850hPa切变线偏南、整层可降水量不足等是造成这次雨雪天气过程总降水量偏少的主要原因。(2)北京平原地区水汽通量辐合相对较弱、雨转雪的时间较预报晚3h左右、-18^-9℃层饱和程度不足、雨转雪后影响系统也已过境北京等是造成北京平原地区,尤其是北京城区降雪量不足的原因。(3)"回流"冷垫未形成、低层暖平流强盛是造成0℃层高度下降缓慢的主要原因。本文并通过相似天气个例对比发现:此类北京地区高空水汽饱和程度不足的雨转雪天气,雨转雪的时间点预报尤其需关注0℃层高度变化,当0℃层高度下降至100m以下时,才可能出现雨转雨夹雪或雪的天气。 翟亮 郭淳薇 马新成 赵玮 赵玮 雷蕾关键词:降雪 2016年12月京津冀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0 2017年 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地区出现了一次覆盖面积广、污染程度重、污染持续时间长、雾和霾天气相伴发生的重污染过程,北京于16日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文章利用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OMI(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反演的气溶胶指数(Aerosol Index,AI),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AERONET)观测的AOD、ERA-Interim风场和FNL边界层高度、及实况观测数据对此次重污染过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污染物的本地排放和区域输送在不同阶段的贡献率,结论如下,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范围从河北中南部逐渐向北延伸加重,平原大部分地区能见度持续低于5 km,污染物浓度连续5 d(18—22日)超过150μg·m^(-3)。17日开始,AOD与AI在河北中南部及北京南部地区较高,均超过2.0,伴随风场和辐合线在北京南部和河北中南部南北摆动。16—19日,污染物的外地输送及固定源排放对北京和天津地区污染的发生发展和污染物的累积贡献较大,而本地污染物的排放和移动源的贡献比重自19日起逐渐增加,可能与京津冀地区采取联动减排有关。随着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增加,不同波长的气溶胶AOD均呈增加趋势,细粒子对AOD的贡献率也随之增加,有雾凇和弱冷空气出现的时段除外。稳定的气象条件、较高频率的静风和小风(尤其南风)、持续较低的边界层高度则是污染过程长时间维持的重要气象条件。同时,较高的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浓度是造成低能见度的重要原因,且经过线性与非线性拟合分析发现,同样的相对湿度条件下,PM_(2.5)对能见度的影响高于PM_(10)。 尹晓梅 孙兆彬 郭淳薇 唐宜西 李梓铭关键词:气溶胶 AERONET 卫星 气象条件 不同微物理方案中云凝结核数浓度对降水过程影响的对比研究 <正>1.引言气溶胶可以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等途径影响气候。大量观测和数值模拟试验表明,气溶胶作为云凝结核,其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到云和降水的分布,但是结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1-3]。在数值模式研究方面,往往都是针对一种微... 郭淳薇文献传递 大气冰核谱分布对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2012年 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人工增雨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根据这次实验得到的大气冰核资料,以及文献给出的另外两组常用的冰核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和发展的三维对流云人工催化数值模式,讨论了3类不同大气冰核谱环境对模拟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增雨效果的影响,模式中还考虑了国内人工影响天气部门常用的RYI-6300型和WR-1B型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播云弹道的差异。模拟结果表明,3类不同大气冰核谱环境对模拟对流风暴云的宏观和微观参量分布结构有很大影响,在这些对流云中进行火箭播云催化试验得到的播云效果也有很大差异。大气环境中高温冰核浓度低,而低温冰核浓度高时,对流风暴云人工催化将导致云中冰晶过量,不利于对流风暴云降水增加。在大气环境中高温冰核浓度较高,并且低温冰核浓度较低时,对流催化风暴云可获得最高的人工增雨效果。在青海试验区的大气冰核谱环境下,火箭催化对流风暴云增雨有一定效果。对不同地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时,了解清楚当地大气冰核的基本背景状况对于正确地评估播云效果非常重要。文中还给出了导致这些结果差异的物理解释。 肖辉 杨慧玲 洪延超 郭淳薇 唐琪 李蔼恂关键词:大气冰核 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