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阙国和

作品数:306 被引量:1,453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6篇期刊文章
  • 33篇专利
  • 2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5篇石油与天然气...
  • 29篇理学
  • 23篇化学工程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生物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82篇渣油
  • 140篇加氢
  • 121篇裂化
  • 93篇加氢裂化
  • 90篇悬浮床
  • 69篇悬浮床加氢
  • 57篇催化
  • 55篇催化剂
  • 54篇悬浮床加氢裂...
  • 52篇减压渣油
  • 36篇渣油悬浮床
  • 34篇分散型催化剂
  • 32篇生焦
  • 26篇沥青质
  • 23篇渣油悬浮床加...
  • 20篇供氢剂
  • 19篇裂化反应
  • 17篇石油
  • 17篇重油
  • 16篇热反应

机构

  • 290篇中国石油大学...
  • 16篇中国石油天然...
  • 13篇石油大学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石油
  • 3篇清华大学
  • 3篇山东省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青岛科技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武汉化工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石化扬子...
  • 2篇华宁煤集团
  • 2篇石油大学(华...
  • 1篇抚顺石油化工...
  • 1篇防化研究院
  • 1篇武汉工程大学

作者

  • 306篇阙国和
  • 86篇邓文安
  • 46篇石斌
  • 41篇王宗贤
  • 39篇刘东
  • 38篇梁文杰
  • 37篇于道永
  • 36篇刘晨光
  • 34篇文萍
  • 32篇周家顺
  • 26篇李传
  • 25篇王继乾
  • 24篇沐宝泉
  • 24篇张龙力
  • 20篇李庶峰
  • 19篇张宏玉
  • 18篇徐海
  • 16篇杨国华
  • 14篇刘东
  • 13篇张磊

传媒

  • 67篇石油学报(石...
  • 50篇燃料化学学报
  • 29篇石油大学学报...
  • 17篇石油炼制与化...
  • 11篇石油化工高等...
  • 7篇炼油技术与工...
  • 5篇应用化学
  • 4篇炼油设计
  • 4篇石油化工
  • 4篇石油炼制
  • 3篇润滑油
  • 3篇化工进展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石化技术与应...
  • 3篇中国化学会第...
  • 2篇当代化工
  • 2篇齐鲁石油化工
  • 2篇石油沥青
  • 2篇辽宁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0篇2011
  • 19篇2010
  • 20篇2009
  • 28篇2008
  • 27篇2007
  • 17篇2006
  • 17篇2005
  • 15篇2004
  • 21篇2003
  • 22篇2002
  • 20篇2001
  • 24篇2000
  • 17篇1999
  • 11篇1998
  • 10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5篇1994
3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硫化条件对水溶性Ni催化剂抑焦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显微观察、SEM、XRD、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对水溶性Ni催化剂及其前体在渣油悬浮床加氢工艺不同阶段的存在状态进行了观测,分析了不同硫化时间下Ni催化剂的组成和粒度分布,并对不同硫化时间和不同质量分数的催化剂进行了渣油加氢裂化抑焦活性评价。结果表明,硫化时间的增长,生成的硫化态催化剂晶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硫化时间的延长和催化剂质量分数的提高,催化剂的抑制生焦活性提高;当硫化时间超过3h,催化剂质量分数大于2000μg/g时,催化剂抑焦活性的变化趋于平稳。
刘东张数义崔文龙邓文安阙国和
关键词:水溶性催化剂硫化
氮化钼催化剂上CO加氢反应的原位红外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采用MoO3 或CoMoOy 与N2 /H2 的程序升温还原反应 ,合成出了BET比表面积为 16 5m2 /g和 15 8m2 /g的Mo2 N和CoMoNx。用CO的加氢反应作为探针反应 ,并结合原位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FT IR)技术评价了合成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结果表明 ,氮化钼催化剂具有较高的CO加氢活性和CH4 选择性 ,催化剂的预处理条件对其反应性能有明显的影响 ,钝化态的氮化钼经在 6
柳云骐刘东刘晨光阙国和
关键词:加氢氮化钼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
悬浮床加氢裂化残渣油中固体物质的分析被引量:9
2002年
对克拉玛依常压渣油在悬浮床加氢裂化中试装置上得到的残渣油中的固体物质进行了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对固体物质的存在形态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固体物质为反应过程中形成的分散型催化剂和焦炭 ;催化剂的活性态为非化学计量的金属硫化物 ,焦炭为高度缩合的稠环芳烃并有部分石墨化结构出现 ;
王继乾邓文安周家顺阙国和
关键词:加氢裂化残渣油
非碱氮化合物吲哚催化裂化转化规律的研究被引量:18
2004年
采用固定床微反活性实验装置,以甲苯、十六烷、四氢萘为溶剂,研究了非碱性含氮化合物吲哚的催化裂化转化规律。反应温度、催化剂与原料油的质量比、空速、原料氮含量都影响待生催化剂的氮含量和氮在产物中的分布。吲哚在催化裂化实验条件下较易发生裂化开环反应,生成苯胺类和氨。催化剂的酸性、烃类溶剂的供氢能力对吲哚裂化有显著影响,酸性中心的作用有利于吲哚转化为氨;溶剂供氢能力越强,氨氮产率越高。提出了吲哚催化裂化的可能转化途径:吲哚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吸附于催化剂表面,或在催化剂上脱氢缩合生焦;吲哚烷基化;吲哚需先加氢生成二氢吲哚,二氢吲哚快速裂化转化为苯胺和氨。
于道永徐海阙国和王宗贤
关键词:催化裂化吲哚含氮化合物甲苯十六烷四氢萘
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协同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4
2001年
以辽河渣油为原料 ,四氢萘为供氢剂 ,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为油溶性催化剂在高压釜中进行裂化反应 ,比较了临氢裂化 ,临氢供氢裂化 ,催化加氢裂化以及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共同存在下的加氢裂化。在同样生焦量的情况下 ,渣油裂化转化率的顺序为 :临氢催化供氢过程 >临氢催化过程 >临氢供氢过程 >临氢过程。同时发现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在渣油加氢裂化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 ,与单独使用分散型催化剂的改质反应相比 ,供氢剂的协同作用不但可以在低转化率下延迟生焦诱导期 ,提高渣油生焦前的最大转化率 ,而且在高转化率下对渣油的缩合反应有更大的抑制作用。由 4 2 0℃~ 4 4 0℃四集总表观动力学模型计算出的动力学速率常数和活化能表明 ,供氢剂与分散型催化剂产生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沥青质和焦生成的活化能 ,极大地抑制了沥青质和焦生成速率 ,而对可溶质生成馏分油的裂化反应的抑制作用很小。
石斌沐宝权王宗贤阙国和
关键词:石油渣油加氢裂化分散型催化剂供氢剂生焦悬浮床
胜利渣油在掺兑物下热反应体系的相态分离行为被引量:9
1997年
本文通过应用显微镜考察掺兑物(供氢剂、溶剂)存在下渣油热反应体系的物理相态变化的规律,证实了热反应体系的相态分离现象。新相态的形成对不同的热反应体系有共同的物理/化学过程,揭示了焦的生成对相态分离的依赖性。考察了热处理温度、热处理时间、液相掺兑物、体系的结构/组成对新相态形成特性的影响。
张会成邓文安阙国和
关键词:减压渣油热反应生焦炼焦煤转化
一种用于悬浮床加氢裂化过程的高分散型催化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悬浮床加氢裂化过程的高分散型催化剂,它的特征在于该催化剂是由含有铜、银、金、锌、镉、汞元素的物质的一种或几种,溶解在或分散在醇类或水或醇类和水的溶液中形成的液体。该催化剂中至少同时含有下述两种组份:(...
周家顺阙国和
文献传递
合成高比表面氮(碳)化钼(钨)研究综述被引量:4
1998年
高比表面的氮化钼(钨)和碳化钼(钨)在催化加氢脱氢反应中表现出高的活性,成为催化领域中一种新型催化材料而受到重视。本文从高比表面氮化钼(钨)和碳化钼(钨)的合成和表征方面系统地综述了这一新材料的研究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给予了分析。
柳云骐刘晨光阙国和
关键词:碳化钼碳化钨高比表面积
超声波对沥青质分散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02年
本文论述了超声作用原理,并分析了超声波对液体中的化学反应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指出了超声波对沥青质的作用也可以分为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指出超声作用的一个突出优势是超声的复合作用,即空穴塌陷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对反应的引发作用,冲击波及微相射流对颗粒的分散作用和对传质的改善作用,以及超声对片层的破坏作用等。
张龙力杨国华孙在春王宗贤阙国和关继腾
关键词:物理效应沥青质化学工业
Mo/γ-Al_2O_3表面H_2的吸附性能被引量:6
2005年
利用H2与探针分子吸附的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担载Mo的质量分数为15%的Mo/-γAl2O3催化剂表面的H2吸附。结果表明,还原态的Mo/-γAl2O3催化剂表面可以形成多种配位不饱和Mo中心(Mo(CUS)),H2易在由桥式Mo—O—Mo键还原形成的Mo(CUS)上吸附。在323 K下,H2主要以质子形式可逆吸附在Mo金属的表面;在较高温度下(573 K),H2解离吸附在Mo(CUS)上,产生活化氢,使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发生加氢反应。证实H2与探针分子的交替吸附及共吸附的实验可以有效地提供Mo/-γAl2O3催化剂表面H2吸附的信息。
孔学刘东王宗贤阙国和王加宁
关键词:MO加氢原位红外光谱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