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梅

作品数:77 被引量:697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3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7篇农业科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8篇土壤
  • 21篇湿地
  • 16篇微生物
  • 15篇酶活性
  • 14篇土壤酶
  • 14篇土壤酶活
  • 14篇土壤酶活性
  • 14篇高原湿地
  • 11篇土壤微生物
  • 9篇养分
  • 8篇土壤养分
  • 6篇土壤理化
  • 6篇土壤理化性
  • 6篇群落
  • 6篇理化性质
  • 6篇保护区
  • 5篇植被
  • 5篇土壤特性
  • 5篇自然保护
  • 5篇自然保护区

机构

  • 40篇西南林业大学
  • 35篇西南林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贵州大学
  • 6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云南省森林灾...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云南省林业科...
  • 2篇昆明有色冶金...
  • 2篇国家林业局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林科院

作者

  • 76篇陆梅
  • 32篇田昆
  • 19篇常凤来
  • 16篇莫剑锋
  • 7篇李宁云
  • 7篇杨永兴
  • 7篇李聪
  • 4篇张仕艳
  • 4篇贝荣塔
  • 4篇陈先刚
  • 4篇左智天
  • 3篇王大伟
  • 3篇赵一鹤
  • 3篇杨思林
  • 3篇杨斌
  • 2篇王晓丽
  • 2篇姚平
  • 2篇肖德荣
  • 2篇唐丽琼
  • 2篇张昆

传媒

  • 6篇西南林学院学...
  • 4篇西部林业科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土壤通报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山东林业科技
  • 3篇西南林业大学...
  • 2篇林业科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湖泊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贵州农业科学
  • 2篇山地学报
  • 2篇亚热带水土保...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年份

  • 6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8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为活动对云南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被引量:63
2004年
以纳帕海湿地原生沼泽作为参照 ,选择人为干扰下的沼泽化草甸 ,草甸和排干湿地开垦的耕地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人为干扰对纳帕海湿地土壤碳氮变化的影响。两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沼泽土壤C/N值较高 ;人为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土壤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质 0~ 2 0cm表层与 2 0~ 4 0cm下层相差 4倍 ,水平分布上则随人为干扰加强、沼泽化过程减弱而降低 ,下降幅度高达 2 2 .92 %~ 6 9.6 4 %;土壤全氮及其空间分布呈现与有机质相同趋势 ,两者相关系数r=0 .98;NH+ 4 N、NO-3 N与全氮和水解氮相关系数分别为r=- 0 .74、r=- 0 .6 5 ,r=- 0 .81、r=- 0 .76。表明了纳帕海湿地沼泽土壤较低的矿化量和对碳的固定及较大的氮累积量 ,以及人为活动干扰后湿地土壤碳氮养分的释放变化。
田昆常凤来陆梅莫剑锋杨永兴
关键词:湿地土壤
澜沧江上游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实验分析的方法,选取原生植被旱冬瓜林地作为对照,对澜沧江上游山区不同植被类型云南松林、桉树纯林、生态混交林(桤木+圣诞树)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3大类微生物的数量及总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大类微生物分布均表现为A层大于B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趋势均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且A、B层消长趋势一致;不同植被类型A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为云南松林>桉树林>生态混交林>旱冬瓜林,B层土壤放线菌数量变化趋势则为生态混交林>云南松林>桉树林>旱冬瓜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总数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生态混交林>桉树林>云南松林,A、B层消长趋势一致。
张仕艳原海红陆梅杨国仲向仕敏
关键词:不同植被类型细菌真菌放线菌
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滇东南岩溶区土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04年
对云南东南部的文山岩溶地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土壤特性,以及土壤利用方式改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较好的土壤呈垂直规律分布,土层深厚,阔叶林下A层平均厚度17cm。土体为A-B-C-D完整构型,土壤发育良好。<0.001mm的粘粒10~60%。土壤C/N平均比值阔叶林下19 17,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下10.4。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5.7gkg-1,为亚热带肥力较高的土壤,但植被类型改变为针阔混交林则降为77.4gkg-1,改变为针叶林降至55.9gkg-1,改变为坡耕地则降至14.9gkg-1,反映了岩溶地区人为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退化趋势。
田昆胡慧蓉陆梅莫剑锋常凤来杨永兴
关键词:土壤利用岩溶区土壤特性土壤退化
高原湿地纳帕海退化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研究被引量:47
2004年
对滇西北纳帕海退化湿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系统研究表明:人为活动干扰下不同湿地类型间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从原生沼泽向沼泽草地、草地、耕地逐渐减少;土壤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顺序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多酚氧化酶则与此相反.经分析比较,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退化密切相关,且不同酶活性间也存在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土壤退化程度,可作为评价该地区高原湿地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陆梅田昆陈玉惠常凤来莫剑锋
关键词:湿地土壤养分酶活性生态系统
退耕还林杉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理化性质敏感性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为揭示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机制,把握主要驱动因子,以贵州省兴义市三江口镇退耕还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取野外调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通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以不同方式和强度影响着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pH值和碱解氮量主要通过直接作用产生影响,土壤容重、林龄和林下凋落物主要通过间接作用产生影响;土壤含水率直接和间接作用都相对较强;细根量、有效磷量、速效钾量和总孔隙度的影响力较低;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敏感度依次为:碱解氮量>土壤pH值>林龄>林下凋落物量>土壤含水率>速效钾量>细根量>有效磷量>土壤容重>总孔隙度。
李鑫陈先刚王艳霞姜磊陆梅
关键词:杉木林土壤有机碳理化性质敏感性
滇西北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被引量:20
2010年
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旱冬瓜林、人工生态林、桉树林、果园、耕地和云南松林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及理化性质进行实验分析,探索不同利用类型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与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活性均表现为旱冬瓜林最高,云南松林最低,且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氨态氮、含水量与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好。细菌和微生物量与酶活性之间相关性较好,可将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作为衡量当地土壤肥力状况的综合指标。
张仕艳原海红陆梅蒋翠芬向仕敏
关键词:滇西北酶活性理化性质微生物
滇池西岸4种针叶林的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被引量:16
2011年
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位于高原湿地滇池西岸森林公园现存4种针叶林: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云南油杉、柏树的林下土壤微生物特征及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针叶林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性显著,呈现出从混交林到纯林逐渐减少趋势。在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华山松+油杉混交林表层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均大于其它纯林,而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分别是油杉纯林和柏树林最大,4种酶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呈正相关关系,而与蛋白酶、脲酶呈负相关关系;真菌与4种酶均呈显著及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线菌与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显著相关,而与蛋白酶相关性不显著。细菌与放线菌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真菌呈现负相关关系,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针叶林中,华山松+油杉混交林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地改善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状况和酶活性,提高林地肥力。
陆梅卫捷韩智亮
关键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水文周期对纳帕海高原湿地草甸土壤碳素的影响被引量:17
2007年
综合降水量、蒸发能力、周边高山冰雪融水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分析了纳帕海湿地草甸水文周期特征,采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文周期对草甸土壤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纳帕海湿地水文特征中草甸水位的周期性变化显著,并且水文周期对纳帕海湿地的草甸土壤有机质影响显著,其有机质变化表现为在0 -20 cm土层呈不规则的"W"型多峰曲线变化,而在20-40 cm土层有机质的变化则为不规则的"N"型.水文周期变化对草甸土壤有机质的驱动过程可采用高斯多峰模型模拟,且拟合效果较为理想.
张昆田昆莫剑锋常凤来陆梅李宁云
关键词:草甸湿地土壤
4种针叶林中的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为探讨不同针叶林下土壤微生物性质差异及其与养分的关系,采用实地调查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对位于高原湿地滇池西岸森林公园现存4种针叶林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混交、云南油杉、柏树的林下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山松+油杉混交林土壤具有较适宜的容重及孔隙状况,其土壤表层有机质、速效氮以及速效钾均大于其他纯林,在当地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明显改善林地内土壤微生物状况和养分特征,提高林地肥力;4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呈现出从混交林到纯林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微生物区系组成中,细菌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且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少;放线菌与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和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细菌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与速效钾、速效磷呈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真菌与各项养分因子均呈正相关关系。
陆梅卫捷张友超
关键词:针叶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组分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索不同地下水位埋深引起纳帕海典型草甸湿地土壤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为理解高原湿地土壤碳循环过程提供数据支撑。【方法】2020年11月,在纳帕海湿地选择地下水埋深由高到低的疏花早熟禾Poa pratensis群落、鼠曲草Gnaphalium affine群落和云雾薹草Carex nubigena群落3种典型草甸群落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有机碳的质量分数以及沿土层的分布特征,并分析碳组分与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地下水埋深降低,不同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0~40 cm土层)呈减少趋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疏花早熟禾群落(47.55 t·hm−2)、云雾薹草群落(42.28 t·hm−2)、鼠曲草群落(32.14 t·hm−2),并沿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鼠曲草群落土壤总有机碳储量下降幅度最大;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均随地下水埋深降低而减少,变幅为1.8~3.4倍;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沿土层加深而降低,下降1.0~3.4倍;植物生物量、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降低而减小,降幅达1.5~2.8倍;土壤含水量、pH、全磷同样显著减少(P<0.05);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容重、全氮和全磷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最为强烈,是影响纳帕海典型草甸群落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控因子。【结论】纳帕海湿地典型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质量分数及垂直分布的特征主要取决于不同地下水埋深所引起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及土壤理化状况的改变。因此,在纳帕海湿地典型草甸群落的保护过程中,建议对地下水位进行监测,防止地下水位过低对湿地碳库稳定性造成影响。
刘攀陆梅李聪吕晶花杨志东赵旭燕陈志明
关键词:土壤碳储量地下水埋深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