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余秋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篇压铸
  • 3篇压铸模
  • 3篇铸模
  • 3篇进给
  • 2篇热应力
  • 2篇内高压
  • 2篇进给装置
  • 2篇管端
  • 2篇合模
  • 2篇厚壁
  • 2篇厚壁管
  • 2篇冲头
  • 1篇单点渐进成形
  • 1篇动态特性
  • 1篇压铸过程
  • 1篇压铸模具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模拟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分析

机构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安航空学院

作者

  • 6篇陈余秋
  • 4篇张琦
  • 2篇赵升吨
  • 2篇吴春冬
  • 1篇张帅

传媒

  • 1篇中国锰业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金属加工(热...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板材单点渐进成形数值模拟分析
2018年
单点渐进成形是一种能够利用数字化制造将塑性成形和快速成形技术相结合,且适用于高强度材料成形的柔性成形技术。利用ANSYS/LS-DYNA软件建立单点渐进成形的有限元模型,模拟板材单点渐进成形的变形过程,通过分析成形件的应力状态验证了渐进成形过程符合双向拉应力理论;此外,通过研究在不同水平进给量、深度进给量和层间进给方式下成形件板材减薄率的变化,获得水平进给量、深度进给量和层间进给方式对板材成形的影响规律。
雷蕾王鑫陈余秋
大型复杂变速箱壳体压铸过程动态特性研究及其压铸模的优化
陈余秋
关键词:热应力动态特性
一种厚壁管材内高压成形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壁管材内高压成形装置,包括主体模具以及分设于主体模具两端的左进给装置和右进给装置;主体模具由上主体模具和下主体模具组成,合模后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其内部构成型腔,主体模具的左端是与型腔相通的左导向孔,...
张琦吴春冬赵升吨陈余秋
锥形件压铸模冷却流道排布研究
2013年
为了给锥形件压铸模冷却流道的设计提供依据,提出了一种新的冷却流道排布的优化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对锥形件压铸模的热平衡、温度场、热应力、热疲劳分布和铸件的凝固分数进行了分析,确定出了冷却流道传热系数和流体流速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模具热应力、热疲劳和铸件凝固分数随冷却流道排布间隔变化的规律。
陈余秋张帅张琦方建儒
关键词:压铸模锥形件铸件凝固有限元模拟热应力
盒形件压铸模具冷却流道排布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给盒形件压铸模具冷却流道的设计提供依据,提出了一种新的冷却流道排布的优化方法.采用有限元模拟对盒形件压铸模具的热平衡、温度场、热应力、热疲劳分布和铸件的凝固分数进行了分析,确定出了冷却流道传热系数和流体流速之间的关系,在模具冷却流道横向排布和纵向排布情况下,得到了模具热应力、热疲劳和铸件凝固分数随冷却流道排布间隔变化的规律.考虑到模具材料的屈服应力随温度变化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热应力影响因子来评估模具在热应力作用下的安全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满足生产效率的情况下,为保证工件能够达到一定的凝固分数,应尽可能地增大冷却流道的间距,以减小模具热应力,增加模具的热疲劳寿命.当冷却流道横向排布间距为25 mm时,模具只需6次循环即可达到热平衡,模具的热应力和热疲劳区域位于模具型腔下10mm以内的区域,并且热应力影响因子均小于0.5.
张琦陈余秋方建儒
关键词:热疲劳压铸模具
一种厚壁管材内高压成形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壁管材内高压成形装置,包括主体模具以及分设于主体模具两端的左进给装置和右进给装置;主体模具由上主体模具和下主体模具组成,合模后为两端敞口的筒状结构,其内部构成型腔,主体模具的左端是与型腔相通的左导向孔,...
张琦吴春冬赵升吨陈余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