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建义

作品数:116 被引量:392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7篇期刊文章
  • 25篇专利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4篇化学工程
  • 2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3篇文化科学
  • 7篇机械工程
  • 4篇动力工程及工...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2篇旋风分离器
  • 28篇分离器
  • 14篇压降
  • 12篇教学
  • 10篇裂化
  • 10篇反应器
  • 10篇丙烯
  • 10篇丙烯腈
  • 10篇催化裂化
  • 9篇气液分离
  • 9篇PV型旋风分...
  • 9篇丙烯腈反应器
  • 8篇气液分离器
  • 8篇流化
  • 8篇流化床
  • 8篇进气
  • 7篇流化床反应器
  • 7篇进气结构
  • 6篇旋流分离
  • 6篇旋流分离器

机构

  • 89篇中国石油大学...
  • 27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宁波威瑞泰默...
  • 2篇石油大学
  • 2篇齐齐哈尔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过...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2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西安航空职业...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西安航天动力...
  • 1篇上海船用柴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冶赛迪工程...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石化洛阳工...

作者

  • 116篇陈建义
  • 34篇魏耀东
  • 26篇时铭显
  • 21篇宋健斐
  • 13篇罗晓兰
  • 12篇严超宇
  • 7篇刘秀林
  • 7篇刘丰
  • 6篇卢春喜
  • 6篇朱廷钰
  • 5篇孙国刚
  • 5篇刘小成
  • 5篇张峰
  • 4篇金有海
  • 4篇范怡平
  • 3篇陈勇
  • 3篇刘英聚
  • 3篇张爱琴
  • 3篇姜玖辉
  • 3篇郭本玲

传媒

  • 8篇化工学报
  • 7篇炼油技术与工...
  • 6篇化工机械
  • 5篇石油学报(石...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流体机械
  • 4篇石油化工设备...
  • 4篇石油大学学报...
  • 4篇中国海洋平台
  • 3篇中国粉体技术
  • 2篇现代化工
  • 2篇石油机械
  • 2篇石油化工设备
  • 2篇广州化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2篇全国第十二届...
  • 1篇化学工业与工...
  • 1篇工程热物理学...
  • 1篇石油化工腐蚀...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3篇2012
  • 5篇2011
  • 7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1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液膜厚度的空间分布特性被引量:6
2020年
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GLCC)是一种耦合离心力与重力的分离设备,其上部筒体内旋流液膜的分布特征显著影响其分离性能。液膜厚度作为该旋流液膜的关键参数,掌握其分布规律可为理解液膜的流动机制奠定基础。利用纽扣式电导传感器测量了GLCC上部筒体内的液膜厚度,通过改变入口气液相流量、入口喷嘴尺寸,系统地研究了其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操作参数一定时,液膜厚度沿轴向向上趋于减小;在某一轴向位置,液膜厚度随入口气量的增大呈现“S”形分布,随入口液量的增大而近线性增大;此外,入口喷嘴尺寸对液膜厚度的分布影响显著:在不同的轴向位置,不同尺寸喷嘴对应的液膜厚度间的大小存在差异。液膜厚度随气液量的变化规律证明液膜逃逸是GLCC液相分离效率降低的直接原因,而喷嘴尺寸对液膜厚度沿轴向分布的影响则反映了GLCC旋流效应与重力效应间的相互作用。
王亚安陈建义叶松宋占荣韩明珊杨洋
关键词:气液两相流电导探针液膜厚度
钻井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钻井污水的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钻井污水的处理系统包括:化学絮凝模块、微纳米气浮‑过滤模块、电催化氧化模块及收渣模块;微纳米气浮‑过滤模块包括污水螺杆泵、气浮池、溶气泵、污泥螺杆泵;电催化氧化模块包括电源柜和...
陈建义马逍张忠智张志勇王赫名迟浩迪
基于"卓越计划"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之一,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自2013年起对生产实习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具有石油石化特色和过程专业特点的...
张冀翔范怡平陈建义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用于聚合物颗粒回收的旋风分离器的结构改进
2016年
针对某聚丙烯酰胺流化床干燥器旋风分离器排料困难、颗粒回收效率低等问题,指出其原因在于灰斗结构不合理,造成排料口负压过大,导致返料风机难以将分离下的颗粒送回干燥器;提出在灰斗内增加新型内构件,以减小排料口压降的改进措施;通过冷态对比实验,对新型内构件的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增设新型内构件后,排料口压降降幅达60%以上,分离效率和压降变化较小;排料口静压大幅提高,返料效果得到显著改善。
陈建义严超宇魏耀东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灰斗回收
二元颗粒的旋风分离效率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揭示二元颗粒的分离特性,以较难分离的沥青和滑石粉为母体粉料,以容易分离的煤粉和石油焦为添加粉料,两两形成4种差异二元颗粒体系,并以直径300 mm的PV型旋风分离器为模型,比较分离效率。结果表明:沥青颗粒、煤粉和石油焦的加入均能促进其分离效率,添加比例越大,效率提高越明显,且煤粉的促进作用比石油焦的更大;滑石粉、煤粉和石油焦的加入降低其分离效率,添加比例越大,分离效率降低越明显,且煤粉的抑制作用也更大;提出稳定团聚促进颗粒分离的观点,建议采用团聚相对稳定度来判断添加颗粒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且采用团聚相对稳定度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解释二元颗粒旋风分离的特殊现象。
李真发陈建义刘秀林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
含尘条件下PV型旋风分离器压降的计算被引量:22
1997年
阐述了入口气流含尘浓度对旋风分离器压降影响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转折点浓度的概念。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了PV型旋风分离器压降和转折点浓度的计算公式。
陈建义罗晓兰时铭显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炼油厂
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顶灰环的流动特性被引量:1
2024年
旋风分离器环形空间内由于二次涡的作用在上部存在一个旋转的顶灰环,不仅会降低分离效率,而且会造成冲蚀磨损。采用有机玻璃制造的PV型旋风分离器(筒体直径D=160 mm)以及丙烯腈待生催化剂和铁矿粉,在入口气速(v_(in))为12~20 m/s、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C_(in))为10~100 g/m^(3)条件下进行实验,利用高速摄像机考察顶灰环的流动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顶灰环存在周期性脱落现象;脱落周期与入口气速和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有关,且随入口气速增大而增大,随入口气流颗粒质量浓度增大而减小。为进一步分析顶灰环的形成机理,利用Fluent模拟了环形空间的气相流场。结果表明,二次涡对颗粒群的夹带形成了顶灰环,顶灰环颗粒的积累导致顶灰环发生周期性脱落。在模拟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准数关联的顶灰环脱落周期的预测模型。
曹鸣谦陈建义樊骁琦崔灏魏耀东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数值模拟
高效低阻旋风分离器的试验与开发被引量:6
1999年
对影响PV型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关键尺寸和结构进行了改进,开发出了一种压降更低、效率更高的PVE型旋风分离器。对改进后的分离器性能进行了试验,由试验结果可知,缩小排气管下口直径,可提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但同时分离器的压降也大幅度上升。压降上升问题可以通过在排气芯管上开若干条狭缝加以解决。改进排尘口的结构,适当地增加分离空间的高度,并进行了优化匹配。
罗晓兰陈建义时铭显
关键词:旋流分离器性能试验压降
并联旋风分离器的旋流稳定性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分别选用2台和4台直径300 mm的相同PV型旋风分离器作为分离元件,共用进气管、集气室和排尘室,以中心对称方式组成两种并联分离器,并通过数值模拟比较单分离器与两种并联方案中各分离元件气相流动的特点.气体介质为常温常压空气,入口气速15?30 m/s.结果表明,2台或4台并联时各分离元件流量偏差分别不超过0.35%和0.28%,压降最大偏差为0.79%和0.43%,流量分配均匀,灰斗内窜流返混不明显,且4台并联时效果更好.4台并联时分离元件排尘段的稳定性指数比2台并联或单分离器降低过半,旋流稳定性显著增强.对称排列的分离元件在公共灰斗中会形成具有自稳定性的对称涡系,对分离元件内旋进涡核的摆动有约束作用,旋流稳定性增强.
刘丰陈建义张爱琴高锐
关键词:旋风分离器并联旋流稳定性数值模拟
管式沉降器催化裂化装置的设想被引量:2
2008年
对于分子筛催化裂化工艺而言,沉降器已失去早期作为反应器的作用,蜕变为一个包容旋风分离器和待生催化剂沉降的压力、保温空间。基于催化裂化装置发展历程以及沉降器功能的转变,提出将目前应用的沉降器改造成管式沉降器的设想。该设想将管式沉降器仅作为油气流动的管道,以消除油气滞留的大空间,实现油气和催化剂的快速分离以及油气的快速引出,避免因沉降器大空间存在而产生的问题。
魏耀东宋健斐陈建义时铭显
关键词: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