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才

作品数:12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古籍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语言文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诗经
  • 3篇校点
  • 3篇经学
  • 3篇经学史
  • 2篇点校
  • 2篇诗经学
  • 2篇十三经注疏
  • 2篇注疏
  • 2篇献疑
  • 2篇《十三经注疏...
  • 1篇代词
  • 1篇当下意义
  • 1篇第三人称代词
  • 1篇点校本
  • 1篇学界
  • 1篇学史
  • 1篇学者
  • 1篇训诂
  • 1篇言论
  • 1篇姚际恒

机构

  • 1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广西大学

作者

  • 12篇陈才

传媒

  • 1篇船山学刊
  • 1篇古籍研究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上海高校图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 1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励耘学刊
  • 1篇中国文字研究
  • 1篇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

  • 4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宋以后第三人称代词“伊”、“渠”的演化——兼与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商榷被引量:1
2012年
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对第三人称代词“伊”、“渠”的分析值得商榷。本文结合宋、明、清时期的一些语言现象,对王力先生的说法加以修正,分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伊”、“渠”演变成“他”的历史时期。其实,在浅近文言中,“他”于明代中期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语法地位,口语中的这个替代应该更早,而在正式书面语言中,宋、元、明时期一直使用的“渠”在清代被“伊”代替,“伊”到新文化运动时才被“他”代替。本文还提出,汉语史研究中语料的选择,要兼顾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
陈才
关键词:第三人称代词
盻、盼、眄互讹琐谈被引量:1
2013年
盻、盼、眄三字在典籍中混用现象比较常见,前贤时哲对此多有辨正。本文认为,"■"在隋唐时期是"眄"的俗字,而在宋代时期又作为"盼"的俗字,所以在典籍传抄、转写或翻刻的过程中,因为这个字不断被误认,从而导致"盻"、"盼"、"眄"的互讹。"■"不同时期作为不同文字的俗字的现象,在汉语史和文字学领域,似乎有深入关注的必要。
陈才
关键词:俗字
凤凰本朱熹《诗集传》校点商榷
2013年
凤凰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王华宝先生点校本《诗集传》,是通行本中点校质量较高的一个本子。据该书“整理说明”所言,本书以《四部丛刊三编》本所收的宋代二十卷本《诗集传》为底本,同时也参校了《诗集传》的其他版本,以及中华书局版的《十三经注疏》⑴,使得该点校本为当今学者广泛使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小问题,
陈才
关键词:《诗集传》《十三经注疏》校点点校本通行本
《诗》词漫志
2012年
《诗经》的训诂,应当特别重视汉人古注。此外,既要从语言实际出发,考其文理,审其辞气,兼顾词义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因素;又要将其置于当《诗经》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还要重视文献例证。本文从《毛传》、《郑笺》及《说文解字》等汉代古注入手,并适当参考后人的一些说法,对《诗经》中的"我心匪鉴"等词句的训诂加以辨析,作考释四则。
陈才
关键词:《诗经》词句训诂考释
别样的精彩:读黄忠慎教授《清代诗经学论稿》
2012年
若就其歧异言,《诗经》汉学更侧重于关怀政治层面,而《诗经》宋学更侧重于关怀人心的层面;倘若就其同而言,《诗经》汉学和《诗经》宋学都是立足于干政,为现实政治服务。而《诗经》清学却与《诗经》汉学、宋学相异,它更侧重于学理意义的探究。也就是说,《诗经》汉学倾向于"治统",《诗经》宋学倾向于"道统"并兼顾"治统",而《诗经》清学则更倾向于"学统"。《诗经》
陈才
关键词:经学史姚际恒考索《毛诗》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注释斠补
2013年
刘师培《经学教科书》共有两册,第一册概论中国经学发展演变历程,第二册专论《易》学。此书言简意赅,虽是未完稿,仍为治经学者不可不读之入门书。然此书若无注释,则颇难明其中奥义。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了陈居渊先生注释本,广辑博采,注释详尽。《易》学向为难读,陈先生精研此道,是书第二册若无陈注,则几不可读,此乃陈注之尤值称道者也。
陈才
关键词:刘师培《易》学经学史治经
《毛诗后笺》校点献疑
<正>《毛诗后笺》是清代著名《毛诗》学者胡承珙(1776-1832)平生用力最勤之作,其学术价值颇高,为历来之学者所重视。《毛诗后笺》一书引征赅博,举凡秦汉以前古书,以至胡氏同时代人的书籍,甚至马瑞辰、陈奂等未成书之言论...
陈才周毅杰
文献传递
《毛诗后笺》校点献疑
2011年
《毛诗后笺》是清代著名《毛诗》学者胡承珙(1776-1832)平生用力最勤之作,其学术价值颇高,为历来之学者所重视。《毛诗后笺》一书引征赅博,举凡秦汉以前古书,以至胡氏同时代人的书籍,甚至马瑞辰、陈奂等未成书之言论,皆有引用。所征引之书,内容涉及经、史、子、集,范围甚广,这就为点校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陈才周毅杰
关键词:点校学界校点言论学者
阮元本《十三经注疏》误刻六则——兼谈古籍校勘中参校对象的问题被引量:1
2012年
阮元主持刊刻的《十三经注疏》校勘精审,号称善本,是学界使用的通行本,但是其中也偶有误刻现象存在。本文就笔者所发现的六则误刻,多方参校稽考,为之辨明,并纠正北大整理标点本的误读以及校勘之缺陷,藉此以说明校勘古籍应在有所甄别的前提下广泛参校与之相关的各类书籍。
陈才
关键词:《十三经注疏》校勘
浅谈蛟川方氏重校本《毛诗后笺》
2010年
学界对蛟川方氏重校本《毛诗后笺》及其价值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蛟川方氏重校本的版本特征与求是堂本基本相同,但应当为求是堂本的仿刻本,而非挖补本。此本在国内多家图书馆均有收藏,对于厘清《毛诗后笺》版本源流、整理《毛诗后笺》和促进其流传等方面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陈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