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灿
- 作品数:86 被引量:698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中国古代的剥头皮风俗及其他被引量:2
- 2000年
- 1982年,严文明先生发表了《涧沟的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一文,详细介绍了1957年北京大学考古实习队和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灰坑发现的6例留有经过斧子砍砸和刀子割切痕迹的头盖骨,并且敏锐地将它们与古代历史上流行的头盖杯和剥头皮风俗联系起来,做了很好的阐发。1998年,该文收入严文明先生所著《史前考古论集》,配发了清晰的T39(6)B:3,T39(6)B:2,H13:7等三个头盖骨的五幅照片,使我们有可能详细地观察这些头盖骨上斧砍刀切的痕迹。
- 陈星灿
- 关键词:风俗史前考古龙山文化古代历史文物工作
- 全文增补中
-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被引量:3
- 1997年
- 中国史前考古学发展的若干问题陈星灿如果从1921年仰韶村的发掘算起,中国史前考古学已经走过了70多年的历程。通过这70多年的工作,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中国史前文化的沃土中。要了解历史时期的中国,必先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要认识中...
- 陈星灿
- 关键词:史前文化中国文明起源聚落考古田野工作良渚文化
- 食物加工过程中淀粉粒损伤的实验研究及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0年
- 鉴定古代淀粉粒样品,不仅要与未经加工的现代样品作比较,还应结合实验。通过对几种谷物淀粉粒进行碾磨和多种加热实验,可揭示出淀粉粒在相关食物准备过程中所发生的形貌变化。由此鉴定西山遗址出土的损伤淀粉粒经过碾磨和加热,而喇家遗址出土面条的原料及加工方式应再作研究。
- 葛威刘莉陈星灿金正耀
- 关键词:喇家遗址科技考古
- 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挥发性有机酸是博物馆环境空气中常见的有害气体之一,对无机质文物或是有机质文物均具有极大危害。本文从危害、释放、检测及预防性保护等四个方面对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进行探讨。首先,详细论述了有机酸对不同文物的腐蚀机理和危害。其次,总结了博物馆中主要有机酸释放源及其释放过程。此外,报道了目前国内外博物馆中有机酸气体的检测方法,急需要开发适合于馆藏文物装具、展柜、展厅等不同大小的空间中有机酸气体的采样—检测方法。最后,本文建议立足于所保护的文物本身的材质,结合有机酸释放源及有机酸对文物的腐蚀机理和危害等,进行系统性地设计和开发合适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 王倩倩铁付德陈星灿
- 关键词:博物馆有机酸释放源
- 贵州平坝县牛坡洞遗址2012~2013年发掘简报被引量:14
- 2015年
- 牛坡洞遗址位于贵州贵安新区马场镇(原属平坝县)平寨村龟山组东约0.2公里一座名为牛坡的山丘上。西距平坝县城约25公里,北距马场镇5公里,猫跳河支流马场河从其西部约0.8公里处流过(图一)。
- 付永旭韦松恒文应峰陈星灿傅宪国傅宪国张小波蒋新荣卢艳基郑云峰顾小丰徐浩宁胡霖付钰蒋发娇蒋新荣刘业沣
- 用DNA方法研究二棱栽培小麦的发源地点
- 2000年
- M.恢恩陈星灿
- 关键词:DNA聚类分析
- 从黄河流域到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汉藏语系人群早期迁徙的考古学证据
- 2023年
- 汉藏语系是世界第二大语系。最近,通过语言学与遗传学研究,汉藏语系的起源已被溯至距今8000年前后生活在中国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粟作农耕人群。研究还发现,汉藏语系的最初分化发生在距今6000—5000年间,与仰韶文化的西向及西南向扩张大体同时。但截至目前,相关考古学研究还很不充分,我们对这些原始汉藏语系移民的生活方式尚缺乏了解。本文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甘肃、四川地区三处遗址陶器表面的微体化石遗存,再结合区域考古背景及近现代嘉绒藏族的民族志记录,初步探讨了与仰韶人群早期西南向迁徙有关的物质文化与仪式活动。最早的仰韶移民可能在川西北高原与原土著狩猎-采集人群相融合,并采用广谱的生计策略,既经营粟作农业,也利用当地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与此同时,仰韶移民似乎保持了此前在黄河流域发源地建立的重要仪式传统。他们用红曲霉菌和稻米制曲酿酒,而后可能在伴有仪式性舞蹈表演的公共宴饮活动中饮用。对于原始汉藏语系移民来说,这种仪式活动可能在维护与强化文化身份认同、社会价值,以及与故乡的联结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且至今仍在中国西南地区的锅庄-咂酒仪式中有所保留。
- 刘莉陈剑王佳静赵雅楠陈星灿
- 关键词:陶器
- 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滤酒陶壶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河南郑州大河村、偃师灰嘴和渑池仰韶村出土了三件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带流陶壶,流口部均施有小孔,显然具有过滤功能。根据对灰嘴出土标本的淀粉粒和植硅体残留物分析,我们认为这件带流壶用于过滤米酒,包括黍和大米;酿造方法很可能是利用发芽的黍和稻谷进行糖化。壶底部的外壁有烟痕,说明该器用于温酒。这三件带流壶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滤酒壶,有时与制作精美的陶杯共存。这些新器形的突然出现可能是受到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一种新的饮酒方式的出现,也是距今5000年前后跨地区文化交往加剧和社会等级化发展的结果。
- 刘莉王佳静陈星灿李永强
- 关键词:淀粉粒植硅体仰韶文化
- 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实验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被引量:6
- 2010年
- 根据中国西北部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面条的历史被追溯到4000年前。喇家面条被描述为由带壳的小米磨成的粉制成面团并通过反复拉伸或挤压的方法制作而成。为了了解这种面条制作工艺,我们进行了面条试制实验和煮面实验,并记录了面条中的淀粉粒在烹调过程中发生的形态变化。研究表明,纯的粟黍面粉制成的面团不能拉伸成面条,煮过的粟黍淀粉粒形态也与喇家"面条"遗存中的"淀粉粒"不符。我们认为来自喇家"面条"的小米颖壳植硅体及似淀粉粒的颗粒是否来自面条需要进一步研究。
- 葛威刘莉陈星灿金正耀
- 关键词:面条喇家遗址考古学
- 中国考古学百年成就被引量:1
- 2021年
- 1921年10月27日至12月1日,时任中国政府矿政顾问、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研究人员的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年轻的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先生等一起,在中国中央政府、河南省政府及渑池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以磨制石器与彩陶为特征的史前文化,并将之命名为“仰韶文化”。
- 陈星灿
- 关键词:中国考古学安特生磨制石器地质调查所史前文化袁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