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方强

作品数:174 被引量:1,945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4篇期刊文章
  • 23篇专利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9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水利工程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6篇石流
  • 136篇泥石
  • 135篇泥石流
  • 28篇灾害
  • 17篇滑坡
  • 15篇降水
  • 11篇地质
  • 11篇长江
  • 11篇长江上游
  • 10篇泥石流预报
  • 8篇地质灾害
  • 8篇泥石流灾害
  • 8篇减灾
  • 7篇雨量
  • 7篇小江
  • 6篇地震
  • 6篇土地利用
  • 6篇泥石流防治
  • 6篇泥石流体
  • 6篇小江流域

机构

  • 171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西南交通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内江师范学院
  • 5篇四川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西南科技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 3篇海南省气象与...
  • 3篇委内瑞拉中央...
  • 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成都山地灾害...
  • 2篇四川省地质矿...
  • 2篇海南省气象局
  • 2篇海南省气象科...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作者

  • 174篇韦方强
  • 52篇崔鹏
  • 42篇胡凯衡
  • 28篇谢洪
  • 26篇杨红娟
  • 23篇钟敦伦
  • 17篇陈晓清
  • 14篇江玉红
  • 13篇洪勇
  • 12篇苏鹏程
  • 12篇张京红
  • 11篇高克昌
  • 11篇谢湘平
  • 11篇谢涛
  • 10篇李泳
  • 9篇何易平
  • 9篇谢贤健
  • 8篇刘淑珍
  • 8篇陈杰
  • 7篇王道杰

传媒

  • 30篇山地学报
  • 14篇自然灾害学报
  • 11篇山地研究
  • 7篇中国地质灾害...
  • 7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灾害学
  • 3篇资源科学
  • 3篇水利学报
  • 3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地理科学
  • 3篇泥沙研究
  • 2篇气象科学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计算机应用研...
  • 2篇中国科学院院...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应用基础与工...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8篇2014
  • 5篇2013
  • 10篇2012
  • 9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13篇2008
  • 9篇2007
  • 22篇2006
  • 11篇2005
  • 12篇2004
  • 12篇2003
  • 12篇2002
  • 4篇2001
  • 6篇2000
  • 1篇1997
1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鱼脊型泥石流水石分离结构适用性的模型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水石分离是泥石流工程防治常用的方法,现有水石分离结构均存在结构开口易被堵塞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曾设计了一种鱼脊型泥石流水石分离结构,但是该结构对不同类型泥石流的适用范围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不同泥石流密度下的水石分离过程,进行对比试验,探讨泥石流密度对水石分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泥石流密度条件下,95%以上大于设计分离粒径的固体颗粒均会被分离出来,显示鱼脊型水石分离结构具有良好的分离粗颗粒能力,但是当泥石流密度大于1 900 kg/m3后,小于设计分离粒径的固体颗粒分离比例明显变大,结构排泄细颗粒的功能将减弱,而且水石分离前后泥石流密度变化不大,结构选择性分选砾石和调节泥石流密度的能力显著下降。对比结构的理想运行效果,得到该结构主要适用于密度小于1 900 kg/m3的泥石流。
谢涛谢湘平韦方强杨红娟
关键词:泥石流模型试验
泥石流滩地的开发利用对流域环境的影响——以云南蒋家沟为例被引量:10
2001年
泥石流滩地是泥石流地区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的土地资源 ,对它的开发利用有助于改善泥石流地区的环境状况。本文在野外调查并结合航片的基础上 ,分析了滩地利用现状、利用可行性并比较滩地利用与上游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刘玉洁韦方强李后强艾南山
关键词:滩地土地利用
风景旅游区的泥石流灾情评估被引量:11
2002年
风景旅游区泥石流灾情评估侧重于泥石流对风景区本身的影响。文章探讨了旅游区泥石流灾情评估的特点 ,在分析泥石流灾害对风景旅游区资源、经济和生态影响的基础上 ,建立起评估指标结构模型 ,进而确定出评估风景旅游区泥石流灾情的指标和标准。通过所确定的各项指标等级值以及相应权值 ,可计算出泥石流灾情综合灾度。根据综合灾度 ,查询泥石流灾情等级表 。
崔鹏杨坤韦方强李泳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泥石流灾情评估
泥石流预报模型研究进展
泥石流预报是泥石流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区域提出了众多泥石流预报模型。以往模型按考虑的因素分为单因素预报模型和多因素预报模型;从定量化和精确程度上可分为定...
高克昌韦方强崔鹏
关键词:泥石流
文献传递
2008年初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及其对山地灾害的影响被引量:13
2008年
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了历史同期罕见的持续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的极端天气,造成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多亿元。根据中国气象局观测资料,结合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了冰雪灾害引发山地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对山地灾害的影响,并提出了减灾对策。
韦方强赵琳娜江玉红杨晓丹丁明涛陈辉
关键词:冰雪灾害冻雨泥石流滑坡山地灾害
不同时空尺度的泥石流预报技术体系被引量:8
2007年
降水诱发的泥石流是我国主要的泥石流灾害类型。降水是该类泥石流灾害预报的关键动态因子,不同的降水监测和预报技术与方法决定了泥石流预报的不同时空尺度。分析了不同降水监测和预报技术的时空尺度和时空分辨率,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下垫面条件分析,建立了不同时空尺度的泥石流预报体系框架:大中区域泥石流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中小区域泥石流预报(多普勒天气雷达)─单沟泥石流预报(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降水遥测)。具体的技术体系包括下垫面条件分析、降水监测和预报方法以及预报结果的表述与发布。
韦方强徐晶江玉红张继
关键词:泥石流
攀西暴雨泥石流滑坡预测预报及减灾决策辅助系统研究
谭万沛王成华姚令侃罗晓梅晋玉田左小蓉胡凯衡杨文韦方强陈英燕王成友黄宗贤吴允文曾光荣王春荣
山地区域性暴雨泥石流与滑坡短期预报研究和暴雨泥石流预报程及区域减灾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两个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以攀西地区为示范研究区。在大面积野外调查和灾害资料收集基础上,用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结合建立预测预报理论模式,并用实例...
关键词:
关键词:泥石流滑坡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泥石流与山区土地荒漠化被引量:2
2001年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泥石流灾害数量多 ,分布广。泥石流不仅是一种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同时又是一种剧烈的水土流失形式。泥石流以强烈的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以及泥沙堆积等方式破坏山区土地 ,造成山区土地荒漠化 ,加剧山区人地矛盾 ,同时又将大量的泥沙输入主河 ,给主河下游带来不利影响。通过土木工程和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泥石流 ,在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后 ,充分开发利用泥石流堆积扇形地和主河河滩地 ,增加山区耕地面积 ,陡坡耕地得以退耕还林 ,使山区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泥石流防治、水土保持以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相得益彰。
韦方强崔鹏胡凯衡刘玉洁
关键词:泥石流荒漠化
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形成的制约因素及其特征被引量:15
2005年
在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泥石流堆积扇形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流域腹地中流域面积、沟床比降和堆积区主河河谷宽度及主河能量等因素对泥石流堆积扇发育的影响较大。结合TM卫星影象和1∶5万地形图,解译了小江流域内泥石流堆积扇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流域腹地内两大重要条件—流域面积和沟床比降与堆积扇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小江流域,堆积扇的面积随流域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是正的指数关系;而堆积扇面积与沟床比降之间可用一个负的指数关系式表达。最后,堆积区特征对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的影响主要是其堆积空间限制了大型堆积扇,比如蒋家沟泥石流堆积扇的发展。
陈杰韦方强崔鹏
关键词:泥石流堆积扇
“8.13”四川清平群发性泥石流灾害成因及其影响被引量:24
2011年
汶川地震触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改变了泥石流流域的物源条件,地震灾区震后泥石流活动呈现出愈加明显的高频率、群发性、大规模的特征。地处四川省绵竹市西北部的绵远河上游震后已多次暴发了泥石流。2010-08-13和08-18,在局地暴雨诱发作用下,绵远河上游的清平乡和天池乡境内的24条沟谷同时暴发了泥石流,冲出的固体物质高达1.08×107m3,其中仅清平乡附近,泥石流堆积扇规模就达到7.62×106m3,泥石流淤满河道形成了1.5 km2的堰塞体,致使14人死亡和失踪,清平乡境内大量震后重建的民房遭淤埋,泥石流多次中断九环线的重要支线——绵(竹)茂(县)公路汉旺-清平段,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3亿元。此次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剧烈的改变着震后局部的河流微地貌形态,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本研究从汶川地震对绵远河上游泥石流流域物源条件的影响分析入手,着眼于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分析了2010-08-13(简称"8.13")特大群发性泥石流的成因:汶川地震后绵远河上游两侧支沟内积聚的巨量固体松散物源是此次泥石流形成的前提条件;1 h雨强达37 mm、累计达203.5 mm的高强度暴雨是泥石流最直接的激发因素。泥石流物源区和堆积区的堆积物颗粒分析结果表明,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活动为主。作为汶川地震后典型的次生山地灾害链过程,泥石流活动是自然地貌演化的必然结果,但此类远远超越常规规模和频率的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建议对危害居民点的重点沟谷提高泥石流治理标准,调整汛期的防洪方案。
苏鹏程韦方强冯汉中游勇程尊兰徐爱松
关键词:泥石流群发性汶川地震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