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岩

作品数:13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坏死
  • 3篇外科
  • 3篇解剖学
  • 3篇坏死
  • 2篇动脉
  • 2篇旋股外侧血管
  • 2篇旋股外侧血管...
  • 2篇面部
  • 2篇距骨
  • 2篇股外侧
  • 2篇关节
  • 2篇成人
  • 1篇大学生
  • 1篇大转子
  • 1篇带旋股外侧血...
  • 1篇动态美
  • 1篇整形外科
  • 1篇知识

机构

  • 1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大连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沈阳市第七人...

作者

  • 13篇马岩
  • 6篇王滨
  • 4篇马晓凯
  • 3篇王志军
  • 3篇杨柠泽
  • 2篇郭哲
  • 2篇宋大为
  • 2篇王卫明
  • 2篇张晨
  • 2篇陈要武
  • 2篇李靖年
  • 2篇杨磊
  • 2篇赵德伟
  • 2篇黄云鹏
  • 1篇王铁男
  • 1篇张合亮
  • 1篇徐达传
  • 1篇马威
  • 1篇荆拓
  • 1篇陶然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美容整形...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国局解手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199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唇沟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 从解剖学角度对鼻唇沟做出准确描述和定义,为解剖学和整形外科学、美容外科学、颌面外科学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行福尔马林血管灌注固定后,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 (1)鼻唇沟是面中部多脂肪区与无脂肪区的分界.(2)鼻唇沟起于鼻肌横部在鼻翼上缘皮肤的止点,终止于口角降肌在口角外下方皮肤的止点.(3)从解剖学角度可将鼻唇沟分为上、中、下3段,上段(Ⅰ):为鼻肌横部区,长(20.38±0.74)mm;中段(Ⅱ):为上唇提肌区,长(17.13±0.57)mm;下段(Ⅲ):为蜗轴区,长(20.81±0.70)mm.(4)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表层肌腱膜系统(SMAS)与组成鼻唇沟的7块表情肌同属同一层次.结论 鼻唇沟是7种表情肌在皮肤上止点形成的连线区域,不分年龄.永恒存在.不同于面部老化形成的鼻唇沟皱褶和面部老化或表情变化形成的鼻唇沟脊.
马岩马晓凯王滨王志军李昊张厚感陶然杨柠泽
关键词:显微解剖表情肌
面神经的角神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 了解面神经的角神经解剖位置,为皱眉肌、降眉肌及降眉间肌去神经化手术寻找最佳入路提供安全保证.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新鲜尸头标本行甲醛血管灌注固定后.在10倍手术放大镜下显微解剖,寻找面神经颧支与颊支的分支,确定角神经,观察其与周围血管的位置关系,并追踪角神经到皱眉肌、降眉肌及降眉间肌的入肌点,照像留存.结果 ①按照角神经的形成及分支将角神经分为Ⅰ、Ⅱ、Ⅲ型.颊支形成复杂的吻合网后又开始形成集中向内眦方向走行,形成单一的角神经,并接收从眼轮匝肌中穿出的颧支,称为角神经Ⅰ型(20%,4/20侧);颊支吻合网与颧支吻合网在"四肌间隙"中形成1支角神经,称角神经Ⅱ型(20%,4/20侧);在"四肌间隙"中形成角神经为上下2支时,称为角神经Ⅲ型(60%,12/20侧).②3种类型的角神经在下眶部都走行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下方,在内眦部走行于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内侧,并与内眦血管伴行.③角神经在内眦韧带水平上方2.19~4.28 mm即有分支进入降眉肌或降眉间肌.角神经有反折支进入上唇鼻翼提肌,最上入肌点距内眦角下方垂直距离为6.89~9.38 mm.结论 在内眦水平线上方2.19 mm至下方6.89 mm的范围内、眼轮匝肌支持韧带的内侧,对角神经进行失神经手术,是最佳的手术入路.
杨柠泽王滨王志军张晨马晓凯马岩李昊
关键词:皱眉肌降眉肌面神经神经解剖学
ICU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知识体系的构建
目的:  了解ICU护士关于患者身体约束护理知识需求现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ICU患者规范化身体约束护理知识体系,为今后进行ICU护士身体约束护理知识、技能培训提供内容借鉴。  方法:  1.文献回顾法:成立研究小组,通...
马岩
关键词:护士培训知识体系
文献传递
下胫腓前韧带撕裂对胫距关节面生物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下胫腓前韧带撕裂后,距骨滑车上关节面压力与其分布的面积变化情况,为临床治疗下胫腓前韧带撕裂提供依据。方法:取6具成人新鲜踝关节标本,男4具,女2具;年龄25~60岁,平均44.6岁。将踝关节标本去除皮肤、肌肉等软组织,保留踝关节囊、内外侧韧带及下胫腓联合韧带。用特制夹具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分别用压敏片测量在700N轴向负荷下,每个下胫腓前韧带完整的踝关节(控制组)与下胫腓前韧带撕裂的踝关节(断裂组)距骨滑车上关节面的平均压强、压强峰值及应力分布面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控制组与断裂组应力分布面积分别为(367.8±54.0)mm2和(386.0±53.7)mm2;压强分别为(1.40±0.12)MPa和(1.70±0.35)MPa;压强峰值分别为(2.60±0.33)MPa和(3.20±0.32)MPa。从实验结果看,下胫腓前韧带断裂后,应力分布面积变化不显著(t=0.021,P=0.983),应力分布发生改变,应力集中区域向后外侧转移,平均压强(t=4.140,P=0.020)及压强峰值增加(t=3.169,P=0.010)。结论:下胫腓前韧带断裂时,距骨外旋,其滑车上关节面平均压强、压强峰值及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应该手术治疗,恢复其正常解剖关系。
黄云鹏王滨李靖年马岩李胜
关键词:踝关节韧带距骨生物力学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9
2004年
目的 为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在 3 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 ,对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及分布进行观察 ,设计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手术方法。 结果 臀中肌支是旋股外侧血管升支在阔筋膜张肌肌门处向后上的分支 ,一部分分支向臀中肌止点方向走行 ,成网状分布于大转子尖端的上面和外侧面。臀中肌支起点外径为 (1 0± 0 3 )mm ,一般有 2支 ,起点至大转子止点长度为 (4 0± 1 3 )cm ,距离升支起点距离为 (4 9± 0 8)cm ,手术切取的骨瓣范围可达 1 5cm× 2 5cm× 1 5cm。 结论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 ,可以为股骨头提供丰富的血运 ,是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简便、微创及有效的方法。
赵德伟徐达传马岩王卫明郭哲张合亮芦健民王铁男杨磊
关键词:旋股外侧血管臀中肌大转子骨瓣转移缺血性坏死
动脉圆锥的动脉解剖学观察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动脉圆锥的动脉解剖学观察。方法 在5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年国人尸体上及在5例冠状动脉塑型标本上解剖观察心脏动脉圆锥的动脉供应。结果 动脉圆锥的动脉大都来源于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和左冠状动脉前室间支的动脉圆锥支,它们大都在动脉圆锥部吻合。结论 本文研究了动脉圆锥部的动脉供应及其吻合,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马晓凯马岩李富德
关键词:动脉
指导大学生制作解剖实物标本的体会被引量:1
2005年
马晓凯陈要武王滨马岩宋大为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大学生实物标本制作方法
中国北方地区成人椎弓根形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成人C3~L5椎弓根形态的连续性变化及其地区差和性别差。方法:选用中国北方出土的干燥椎骨(C3~L5)124套(其中男112侧,女136侧),采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结果:1.颈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12±0.60、7.27±0.85和7.27±0.89,女性分别为5.33±0.79、6.73±0.85和7.29±0.96。胸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6.69±0.65、13.52±0.85和11.46±0.94,女性分别为5.97±0.86、12.38±0.99和11.42±1.03。腰椎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矢状径和椎弓根长(x±s,mm)男性分别为13.81±0.78、15.71±0.81和12.62±0.95,女性分别为11.71±0.89、14.64±1.09和12.14±1.05。2.椎弓根横径、矢状径和长度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3.中国北方地区与十堰地区的椎弓根的横径、矢状径和长度有较明显的差别。结论:椎弓根的横、矢状径和长度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和地区差。
马岩李岩马威徐飞
关键词:成人人体测量学
成人面中下部衰老特征及评分量表的研究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成人面部衰老特征,量化面中下部衰老特征,制定面中下部衰老评分量表,并对该系统的科学性进行评估,为面中下部年轻化手术的术前衰老评定和术后手术效果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方法从身份证照片数据库中随机分层抽取1000张面部照片,男女各500张,对照片进行观察,获得面中下部软组织的衰老特征特点,制定面中下部衰老评分量表并对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分析各年龄段的衰老变化特征,对衰老总评分与年龄的关系采用线性分析和直线回归分析,以验证其科学性。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无衰老者不断减少,衰老特征的出现率逐渐增多,衰老总评分的中位数均明显增加,并且各年龄组问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衰老总评分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并且具有直线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女性衰老总评分=0.30×年龄-7.45;男性衰老总评分=0.24×年龄-5.83)。结论该成人面中下部衰老评分量表量化了面中下部衰老特点,具有较好的科学性,为面中下部年轻化手术术前衰老的评定和术后手术效果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便于临床应用。
杨柠泽王滨王志军张晨马岩马小凯李昊
关键词:面部年轻化整形外科
面部蜗轴的解剖及其在美容外科中的重要性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介绍面部蜗轴的相关解剖及其在美容整形外科中的重要作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和网络上的相关文献,并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文章。结果共检索到包括电子文献在内的英文文章210余篇,中文文章36篇,将符合标准的21篇文献纳入本文的参考文献。结论面部蜗轴是口周肌肉的止点,与鼻唇沟的形成、SMAS、面部表情的表达、发音和语言等关系密切,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洁晴秦宏智马岩
关键词:SMAS动态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