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帅

作品数:16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激痛点
  • 5篇中风
  • 5篇中风后
  • 4篇随机对照研究
  • 4篇疼痛
  • 4篇疼痛综合征
  • 4篇筋膜
  • 4篇肌筋膜
  • 4篇肌筋膜疼痛
  • 4篇肌筋膜疼痛综...
  • 3篇针刺
  • 3篇针灸
  • 3篇中风后肩手综...
  • 3篇手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疗效
  • 3篇康复
  • 3篇康复训练
  • 3篇康复训练治疗
  • 3篇肩手综合征

机构

  • 16篇沈阳市第七人...
  • 15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6篇马帅
  • 13篇王列
  • 7篇马铁明
  • 3篇曹锐
  • 2篇于本性
  • 2篇沈红岩
  • 2篇王树东
  • 2篇王颖
  • 2篇王建华
  • 2篇胡雪艳
  • 1篇田辉
  • 1篇张健
  • 1篇董宝强
  • 1篇李记泉
  • 1篇卞镝
  • 1篇杨关林
  • 1篇刘玉丽
  • 1篇张哲
  • 1篇王莹
  • 1篇路学荣

传媒

  • 3篇中西医结合研...
  • 2篇针灸临床杂志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针刺研究
  • 1篇实用中医内科...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和灸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35
2016年
目的:比较温和灸与针刺激痛点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疗效差异,为肩背部MPS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肩背部MPS患者随机分为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疼痛部位的激痛点进行治疗。温和灸组采用温和灸疗法,每次艾灸因人而异,20~100min不等,以患者出现透热感为度;针刺组采用毫针与皮肤呈45°角斜刺入并贯穿激痛点结节,每次留针30min。两组每日均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国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作为观察指标,以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的变化来评价疗效。结果:温和灸组愈显率80.0%(24/30),优于针刺组愈显率40.0%(12/30,P〈0.001)。治疗后两组PRI、VAS、PPI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均P〈0.001);两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温和灸激痛点与针刺激痛点对肩背部MPS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温和灸治愈显效更为明显,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王列马帅赵悦曹锐王颖马铁明
关键词: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温和灸随机对照试验
不同深度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随机对照研究被引量:27
2017年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不同深度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分为深刺组30例及常规组30例。深刺组予深刺(进针65~90 mm)八髎穴法,常规组采用普通深度(25~40 mm)针刺八髎穴,每次均操作30 min,每日治疗1次,2周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老年协会尿失禁程度量表、尿失禁程度分级作为观察指标,以尿失禁症状结合疗效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且深刺组各项评分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深刺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临床值得推广。
马帅胡雪艳王列
关键词:深刺八髎穴针灸疗法中风后尿失禁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比较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激痛点针刺组和传统针...
王列马帅马铁明王树东曹锐刘玉丽田辉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激痛点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比较深刺八髎穴与常规穴位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中风后尿失禁患者60例,分为深刺八髎穴组30例及常规穴位组30例。八髎穴组予深刺(刺入3~4寸)八髎穴法。常规组采用常规穴位针刺,每周治疗6次,2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美国泌尿协会临床症状评分量表、尿失禁程度分级作为观察指标,以尿失禁症状结合疗效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八髎穴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痊愈、显效例数及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深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尿失禁患者症状及体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值得临床推广。
马帅王列
关键词:八髎穴针灸疗法中风尿失禁
阿是穴与激痛点浅议被引量:26
2016年
阿是穴与激痛点虽于不同时代提出,但二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从二者的起源、定位、病理机制、临床应用及干预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希望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对二者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王列马铁明曹锐王颖马帅王建华王莹陈玲
关键词:阿是穴激痛点扳机点针灸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针刺激痛点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观察、比较针刺激痛点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疗效差异,为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60例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随机分为激痛点针刺组和传统针...
王列马帅马铁明王树东曹锐刘玉丽田辉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肩手综合征激痛点康复训练
文献传递
基于“冬病夏治”论穴位贴敷结合小儿推拿治疗小儿慢性咳嗽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观察、比较穴位贴敷法、小儿推拿法及两者结合法治疗小儿慢性咳嗽疗效差异,为小儿慢性咳嗽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90例小儿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穴位贴敷组、小儿推拿组、两者结合组,每组30例。穴位贴敷组选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伏九贴膏"在每年的三伏进行穴位贴敷,每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小儿推拿组通过选取肺经、肝经、内八卦、膻中等进行穴位按摩,每天1次,连续10 d为1个疗程,两者结合组采用"伏九贴膏"与小儿推拿的结合方法,操作次数与疗程和另两组相同。通过回访观测证候量表分数的变化,从而比较单纯及结合疗法的不同疗效。结果:穴位贴敷组、小儿推拿组和两者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86.7%和93.3%,治疗后3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贴敷疗法、小儿推拿疗法及两者结合法对小儿慢性咳嗽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两者结合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有效适宜推广。
王列马铁明于本性马帅沈红岩
关键词:穴位贴敷小儿推拿慢性咳嗽
巨刺法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巨刺法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5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抽签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西医常规治疗+传统针刺法,治疗组54例巨刺法(选取健侧面部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髎、迎香、地仓、颊车、下关、完骨;远端选取外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手法平补平泻,留针20min,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0d为1疗程。临床症状、面肌功能评分、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9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16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面肌功能积分两组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法联合西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疗效满意。
王列马帅于本性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巨刺法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电针激痛点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大鼠BDNF、NGF表达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电针疗法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大鼠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和脊髓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24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n=8)、模型组(n=8)、电针组(n=8)。模型组和电针组通过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MPS模型,造模后电针组给予电针干预。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对3组进行热缩足潜伏期检测;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肌细胞形态学变化;用ELIS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大鼠L4~6脊髓NGF及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NGF和BDN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热缩足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电针干预后明显延长(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膨大、圆染的肌细胞,核内移明显,电针干预后肌细胞大小形状规则,较为接近正常组肌组织形态;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促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升高,经电针干预后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显著降低,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血清SOD、GSH-px、CAT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脊髓组织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以显著降低MPS大鼠的疼痛阈值,具体机制涉及了对促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的抑制,同时又与降低NGF、BDNF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有关。
王列马帅马帅于嘉祥王树东王树东李格格李记泉卞镝王鹰马铁明
关键词:电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激痛点与阿是穴、压痛点、腧穴、经筋点、结筋病灶点辨析被引量:24
2021年
“激痛点”亦名“扳机点”或“触发点”,是指骨骼肌内可触及的紧绷肌带中存在的局部高度敏感的压痛点,最早由美国临床医师Janet Travell于1942年提出。临床上根据激痛点所引发的症状将其分为活化激痛点和隐性激痛点2类,按压活化激痛点可引起3个主要临床现象:局部疼痛、局部肌肉抽搐反应及远端的牵涉疼痛[1]。这一系列的疼痛症候群,临床上称之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激痛点是诊断和治疗MPS的核心。针刺激痛点可导致激痛点的灭活,影响疼痛信号传导进而达到治疗MPS的目的[2]。激痛点作为一个疼痛靶点予以刺激,从而治疗MPS等疼痛类病症,已得到广泛认可,这与传统阿是穴极为相似,有很多学者将激痛点视为阿是穴的现代医学解释[3],但是二者是否相同?同时还有许多学者对激痛点与压痛点、腧穴、经筋点、结筋病灶点也做了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激痛点与这些又有何差异?这些都将在本文中进行探讨。
王列马帅马帅马铁明徐文嵩董宝强
关键词:激痛点阿是穴压痛点腧穴结筋病灶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