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秀芳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1
供职机构:国家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震
  • 5篇强震
  • 2篇震源
  • 2篇潜在震源
  • 2篇模式识别
  • 1篇地震预报
  • 1篇余震
  • 1篇震群
  • 1篇识别方法
  • 1篇潜在震源区
  • 1篇强震危险性
  • 1篇模式识别方法
  • 1篇爆发型
  • 1篇层次分析

机构

  • 5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国家地震局
  • 1篇麻省理工学院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8篇马秀芳
  • 2篇傅丽萍
  • 2篇李海华
  • 1篇沈佩文
  • 1篇许绍燮
  • 1篇王碧泉
  • 1篇傅昌洪
  • 1篇王春珍
  • 1篇付丽平
  • 1篇吴德珍

传媒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震学刊
  • 1篇中国地震
  • 1篇灾害学
  • 1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年份

  • 2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4
  • 1篇197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用CLUSTER方法判定河北地区强震地点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用Cluster方法和加权亨明方法对河北地区的地震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场、地壳形变和活动断裂与区域应力轴之间关系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得到14个可能发生M≥6地震的潜在震源区,其中7个地区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余7个地区为本文判定未来强震的潜在震源区。K值试验和删除节点试验表明结果是稳定的。本文给出的潜在震源区基本在华北地区十年危险区划所划定的范围内,但范围小。本项工作之后发生了1989年10月山西大同—阳高6.1级地震,它恰好位于本文第14个强震潜在震源区边缘。
傅丽平马秀芳
关键词:强震
用模式识别方法确定北京及其邻近地区易发生地震的地点
本文研究了北京及其邻近地区的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特征并对有关特征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本区易发生地震的地点主要与主活动断层及新生代坳陷有关,且活动断层数目愈多,判定为地震可能发生地点的概率就愈大。地形高差似乎与本区地...
马秀芳王碧泉王春珍
文献传递
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的统计检验被引量:10
1991年
本文按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水平,分大华北地区成四个子域.并分析了大华北地区1970—1986年地震目录(其中华北平原子域地震目录为1965—1986年)检测得到爆发余震42次.其中7次发生在强震的余震区,17次发生在震群区.研究其余的18次爆发余震与强震关系,并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这18次爆发余震与其后强震发生的随机相遇概率小于6%.用许氏 R 值评分方法估算的爆发余震预报强震的效能大于39%.按照本文给出判定爆发余震的参数,对1987—1988年地震目录进行了外推检验预测.1987—1988年仅有一个爆发余震,即1988年1月6日东北岫岩3.6级地震.它预示1988年1月—1989年1月,东北地区可能有 M_s≥5.0地震.实际情况是在1988年2月25日,在东北章武地区发生了一次 M_s=5.3地震.另一个实例是在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次爆发余震,其后3小时在同一地区也发生了预计的 M_s=6.1地震.以上两例都在实际预报中验证了.爆发余震可能具有一定的预报中强震的能力.
马秀芳傅丽萍
关键词:地震强震余震
海城前震系列与震群——兼论前震系列在地震预报中的一种功能
对比了海城前震系列与其同期周围震群的异同。两者的震源空间分布都比较集中,一般只有几公里尺度。发震机制都比较稳定。但有些震群在其主要地震发生后,机制变化较显著,借此有可能识别一部分震群。但也有震群其机制的稳定性始终不比海城...
许绍燮王碧泉章光月马秀芳沈佩文
文献传递
沿海地区1~3年强震危险性的层次分析被引量:1
1996年
对我国沿海地区1~3a强震危险性给出三级层次分析结果。首先分析地震大开势,其次分区研究强震概率增益,最后以华南为例对小层次即潜在震源未来1~3a强震概率进行计算。
李海华吴德珍马秀芳
关键词:强震地震层次分析
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山东地区潜在震源区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是在前人模式识别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省的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的特点,重新分区。采用 cora-3修改算法,根据其特征进行研究,给出如下结果:(1)山东地区易发生强震的条件:(2)M>6.0级地震危险区;(3)M>7.0级地震危险区。该结果与一般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等常规判定方法比较,危险区面积减小,重点突出。
李秉锋郭英琪马秀芳
关键词:震源地震
华北北部地区的爆发型地震与强震的关系
1990年
本文分析了华北北部地区(北纬37°—41°,东经114°—121°)1965—1986年地震目录,检测出爆发性地震10次。其中6次发生在邢台强震的余震区。研究了那些发生在非邢台余震区的爆发型地震与强震(M_s≥6.0)关系,并进行了“后验”预报。结果表明1965—1986年上述地区共发生M_s≥6.0地震5次,其中4次M_s≥6.5地震前1.5年内有爆发性地震出现。用随机二项式估算了爆发型地震与强震发生随机相遇的概率p,p=0.2%。用许氏R值评分方法估计了爆发型地震预报强震(M_s≥6.0)的效能为0.66。分析这4次爆发型地震所在区域可以看出:它们都发生在地壳破碎应力容易集中地区,这些地区可能是区域应力场增强时的灵敏点。因此,我们认为爆发型地震是区域应力场活动的标志之一,可能对强震发生具有预报意义。 按照本文论述的方法,分析了1987—1988年6月全国地震目录表明,上述华北北部地区在此期间,仅在1976年唐山强震的余震区内发生了2次爆发型地震。因此,预计1989年该地区可能不会发生M_s≥6.5地震。
马秀芳傅丽萍
关键词:地震强震爆发型
海南岛及邻近地区潜在震源近期强震发生概率的研究被引量:1
1996年
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属于中国华南弱地震区,但它是该地震区内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高的东南沿海地震带的一部分,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1994年9月16日发生了台湾海峡7.4级地震,1994年12月31日和1995年1月10日相继在北部湾发生了6.1级和6.2级地震,如何估计未来本区的地震趋势是一件十分重要和困难的事情.本文以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和地壳形变为前兆特征,采用贝叶斯公式综合估计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M>6的潜在震源区在今后1—3年内的发震概率,取本区发生6级地震的自然概率为本区的平稳无条件概率,结果表明,今后1─3年内,本区在新烈度区划图中给出的M>6的55个潜在震源区中发震概率值大于0.5的地区有9号、49号和55号3个潜源区,概率值在0.3—0.5的有6个潜源区,这两类潜源数占潜源总数的16%,值得密切注意。
傅昌洪李海华马秀芳付丽平
关键词:强震潜在震源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