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萍
- 作品数:48 被引量:2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委重点资助项目吴阶平医学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药物治疗的回顾性调查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病例治疗药物在30年来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两中心、回顾性研究。对药物治疗在年代、性别、年龄、心功能和病因等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入选5189例次,男女比为1:1.02(P〉0.05)。平均年龄(62.93±13.49)岁。临床诊断依次是冠心病(44.2%)、风湿性心脏病(24.1%)、肺心病(19.0%)、扩张型心肌病(4.8%)等。入院时心功能以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为主,分别为40.6%和44.5%。治疗药物总体应用比例为硝酸酯类80.0%、利尿剂71.8%、洋地黄制剂68.1%、血管紧张紊转换酶抑制剂(ACEI)52.2%和β-受体阻滞剂19.5%,上述药物的应用逐年代增加。肺心病心衰病例的主要治疗药物也是硝酸酯类、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男性应用ACEI多于女性,≥60岁患者应用ACEI和血管紧张紊受体拮抗剂(ARB)的比例多于〈60岁年龄组,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则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结论慢性心衰住院病例的治疗药物以利尿剂、硝酸酯制剂和洋地黄制剂等为主;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增加迅速,虽未达到“指南”的要求,但显示了治疗观念的变化。
- 马金萍王林党群李永健李喜元张承宗李广平
- 关键词:住院病例药物治疗
- 低钠血症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30年发生率的变化及原因探讨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分析低钠血症在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中30年发生率的变化,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收集心脏科1980年1月—2007年8月心衰住院病例,按年代分3组,比较3个年代心衰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的变化及心衰病因、药物治疗的改变。结果:入选2465例,低钠血症在3个年代的发生率分别为28.9%、28.2%和22.5%,呈逐年代降低趋势(χ2=11.374,P<0.01)。风心病、扩心病、肺心病和冠心病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比例分别为33.2%、36.8%、35.7%和22.7%,前三者均高于冠心病(χ2分别为17.817、12.828和12.636,均P<0.01)。风心病、扩心病在心衰病因中的比例呈逐年代减少趋势,冠心病则呈增加趋势(χ2=110.063,P<0.01);应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较未用者为低(分别为17.6%vs27.4%,χ2=23.247;19.9%vs34.3%,χ2=62.454,均P<0.01),而随着年代增加,ARB、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逐渐增加(均P<0.01)。结论:低钠血症在心衰患者中发生率逐年代降低,可能与病种变迁及药物治疗的变化有关。
- 黄姣红王林安芳杨艳华马金萍李广平王存选
-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口服治疗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及治疗策略研究
- 王林马金萍陈康寅李永健李喜元庞海燕陈树涛丛洪良
- 该课题组对天津市部分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详细记录临床指标和资料,分析近30年来该地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药物等指标的变化,可见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治疗等发生了变迁,慢性心力衰竭的首位病因在七十、八十年...
- 关键词:
-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神经内分泌
-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2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59例PE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结果,根据D-二聚体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D-二聚体阳性组(≥0.5 mg/L);D-二聚体阴性组(<0.5 mg/L)。比较分析两组间相关临床检查资料主要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下肢血栓形成例数、心电图典型改变(SIQⅢTⅢ)、肝功能、血脂、动脉血气分析等主要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阳性组的肺动脉平均压、室间隔受压变平或凸向左室比例高于D-二聚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线性相关分析,D-二聚体与肺动脉平均压、右室舒张末内径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P>0.05)。结论 D-二聚体阳性的PE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室间隔受压变平或凸向左室比例高于D-二聚体阴性者,但D-二聚体与肺动脉平均压、右室舒张末内径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刘黎洁王林马金萍刘颖颖孟冬梅
- 关键词:D-二聚体肺动脉平均压
- 单中心心力衰竭合并房颤病例回顾性分析
- 2007年
- 目的了解心房纤颤(AF)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的构成比例及其原发病因构成比例随时段的变化,同时调查相关临床资料以及抗栓药物治疗状况。方法入选1983—2002年CHF患者,年龄≥45岁1180例,合并AF440例,每5a为1个时段,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原始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结果AF在CHF患者中占37.3%,其构成随时段推移逐渐增加,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8.88,P=0.003)。AF的原发病因构成依次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59.7%、风湿性心脏病(RHD)18.6%、肺源性心脏病(PHD)9.7%、高血压性心脏病(HHD)4.4%、扩张性心脏病(DCM)3.4%。其中,CHD的构成随时段呈增加的趋势(P<0.01),PHD、HHD构成随时段呈减少的趋势,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HF患者中,AF伴同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心内血栓、并发栓塞的构成比例高于无AF(P<0.01)。CHF合并AF患者阿司匹林使用率为51.6%(227/440),华法林使用率为8.6%(38/440)。结论AF在CHF患者中所占比例高,构成比例随时段增加。在CHF患者中,CHD是AF最常见的原发病因。提示未来抗凝治疗有待加强。
- 李喜元王林党群马骏李永健马金萍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房纤颤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序列研究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分析近3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是否具有时间变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心脏科老年AMI入院病例908例。分别对入院例次逐日进行统计,结合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老年AMI发病是否具有年、季节、月、昼夜变异性及"星期几"效应。结果老年AMI发病逐年增加(P<0.01)。季节发病高峰为冬季,夏季为发病低谷。其中1月发病最高,6月发病最低。在有冠心病病史、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及入院时心功能分级较差的患者中,AMI发病具有季节性差异(P<0.05)。AMI发病还具有昼夜变化规律(P<0.01),其中上午发病率最高,为(82.75±14.57)例次/月。结论研究时段内AMI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具有季节、月、昼夜的变化规律,应据此制定相应防治措施。
- 封锐王林王罗莎马金萍刘柏年杨丽敏
-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病发病昼夜节律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 了解老年心衰患者药物干预的实际情况,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资料和依据.方法 入选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973年7月至2007年7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1983年1月至2002年12月年龄60~98岁的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年龄、性别、病因、心功能、药用等,根据年代分为1973~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7年共4组,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结果 入选4704例次,占同期成人心力衰竭患者(6602例次)的71.3%,男2430例次(51.7%),女2274例次(48.3%),平均年龄(71.3±7.1)岁,80~98岁的患者占12.8%(4704/6602).1973~1979、1980~1989年组前3位病因分别为肺心病、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1990~1999、2000~2007年组的前3位病因则分别为冠心病、肺心病和风心病.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在4组的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β受体阻滞剂2种药物合用、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3药物合用也呈逐年代增加.各种药物及联合应用最多的病因分别为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及扩张型心肌病.随心功能级别的增加,利尿剂、洋地黄制剂、醛固酮拮抗剂、ACEI+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3药合用、利尿剂+洋地黄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4药合用的应用比例增加 β受体阻滞剂以心功能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和Ⅲ级的患者应用多 ACEI在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患者应用多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以NYHAⅢ级和Ⅳ级患者居多.结论 天津市部分医院老年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治疗药物以利尿剂、硝酸酯制剂和洋地黄制剂等为主 ACEI、β受体阻滞剂、ARB、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的应用逐年代增加迅速.
- 马金萍黄娇红王林
- 关键词:药物疗法
- 肾功能不全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预后影响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5
- 2009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功能不全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1980年1月至2007年8月慢性心衰住院病例,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将全部患者分为A(肾功能正常)、B(肾功能轻度受损)、C(肾功能不全)三组;C组患者以入院年代分为D(1980年1月至1989年12月)、E(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F(2000年1月至2007年8月)三个亚组。分析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对其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分析2459例病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者714例(29.0%)。与A、B组的患者相比,C组患者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治疗仍以硝酸酯、利尿剂、洋地黄为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使用逐年代增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以20世纪90年代应用比例最高,且住院时间长、住院全因病死率高(均为P〈0.01),使用多变量分析校正其他危险因素后,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肾小球滤过率每下降10ml·min^-1·1.73m^-2,病死率增加16.7%。结论慢性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且住院时间长、住院病死率高,肾功能不全是增加慢性心衰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 杨艳华王林安芳黄姣红马金萍李广平李立丰
-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预后
- 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合并症对药物治疗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并发症是否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的治疗产生影响。方法:选取1973年7月—2007年7月间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合并症、电解质、心功能以及ACEI、β-受体阻滞剂、ARB等药物的应用情况。根据年代分为A(1973~)、B(1980~)、C(1990~)、D(2000~2007)共4组。结果:入选6602例次,男3325例次(50.4%),女3277例次(49.6%)。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贫血在4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等患者中的应用比例均高于无合并症者,并于最近年代中的应用比例增加。结论:在某种程度上,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等合并症的存在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机会增加。
- 郭慧卿王林黄娇红马金萍
- 关键词:心力衰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1型受体拮抗剂肾上腺素能Β受体拮抗剂
- 影响冠心病慢性心功能衰竭住院患者预后的因素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影响天津市部分地区30年冠心病慢性心功能衰竭(心衰)住院患者生存的因素。方法:整理1973年7月—2002年7月冠心病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由专人统计性别、年龄、病因、高血压和心功能等临床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入选共1647例,占同期心衰住院患者的42.69%(1647/3858)。再入院率23.6%(389/1647)。男∶女为1.16∶1,男性多于女性(χ2=8.598,P=0.003)。年龄20~98岁,平均年龄(69.75±9.08)岁。年龄≥60岁以上和≥65岁者分别占85.4%和74.9%。冠心病有心肌梗死者占37%,无心肌梗死占63%,以后者居多(χ2=111.743,P=0.000)。死亡132例,住院病死率为8.0%。心功能级别、病变部位、高血压、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阻滞剂对生存有影响。较差的心功能以及心肌梗死是生存的危险因素,而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和β-阻滞剂则是生存的保护因素。结论:切实改善心功能以及应用全面的治疗对于慢性心衰的预后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马金萍王林党群李永健李喜元陈树涛丛洪良张承宗李广平黄体钢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