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海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急诊
  • 3篇休克
  • 3篇创伤
  • 2篇凋亡
  • 2篇血性
  • 2篇中毒
  • 2篇失血
  • 2篇失血性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细胞
  • 2篇粒细胞
  • 2篇出血
  • 2篇创伤失血
  • 2篇创伤失血性
  • 1篇蛋白
  • 1篇对中性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炎症反应综合...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作者

  • 9篇高海
  • 5篇吴蔚
  • 5篇赵钢
  • 3篇封启明
  • 2篇郁晓明
  • 2篇江伟
  • 2篇王学敏
  • 1篇陶宝华
  • 1篇王荣升
  • 1篇徐伟
  • 1篇高世义
  • 1篇刘光汉
  • 1篇陆道琅
  • 1篇陈劲涛
  • 1篇张允平
  • 1篇杭燕南
  • 1篇狄思懋
  • 1篇王洪
  • 1篇肖超

传媒

  • 3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急诊医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十一次全国...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急诊办公网络设计与实现
本方案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总结局域网应用的经验,就急诊信息化特点、急诊计算机网络设计原则、技术指标、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三级院急诊科根据临床工作需要建设低成本独立信息平台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方案。
高海吴蔚肖超
文献传递
创伤后炎症反应综合征病人中性粒细胞HSP70表达 凋亡及功能的变化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创伤后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人中性粒细胞(PMN)的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凋亡及功能状态的变化。方法22例创伤后SIRS病人,分别于SIRS前、后不同阶段测定PMN的HSP70表达、呼吸爆发功能、24h凋亡率及血浆细胞因子(IL-6、IL-8)水平,并与14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①创伤后PMN的HSP70合成与mRNA表达即开始增加,创伤后各时段HSP70合成与mRNA表达量均高于健康人水平;SIRS发生后表达水平明显高于SIRS发生前水平;②创伤后SIRS病人PMN24h凋亡率低于正常组;③创伤后PMN呼吸爆发功能增强,各时段O2-产生能力均高于健康人水平;④血浆IL-6和IL-8水平在创伤后0~3d无明显变化,至SIRS发生后开始逐渐升高并维持较高的水平。结论创伤后伴随着以炎症细胞因子升高为特征的SIRS发生,PMN发生了热应激反应及功能的变化,提示PMN的HSP70表达可能与其功能变化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赵钢王学敏江伟高海郁晓明杭燕南
关键词:创伤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性粒细胞热休克蛋白凋亡
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热应激反应对中性粒细胞凋亡及呼吸爆发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健康者中性粒细胞每例随机分为三份。其中1份作为对照组,其余2份分别应用热休克或氯化镉诱导热应激反应后与培养液共同孵育,并分别作为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于热应激反应诱导后0、2、3、4、6 h,运用PCR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各组中性粒细胞热休克蛋白(HSP70)的表达及呼吸爆发功能;于热应激反应后24 h,应用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DNA倍体分析法观察、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各时段中性粒细胞HSP70表达及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热休克组和氯化镉组热应激诱导后4 h和6 h时,中性粒细胞活性氧生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热应激反应促进中性粒细胞凋亡并减少活性氧释放。提示热应激反应可能参与机体的抗炎作用机制。
赵钢高海王学敏江伟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凋亡热应激反应
7.2%氯化钠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贺苏(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48例急诊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复苏组(实验组24例)和0.9%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复苏组(对照组24例),观察记录两组按4ml/kg初次复苏后30min内血流动力学变化,检测复苏前和观察终点时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指标,分析比较两组疗效(血压、休克指数)和安全性(血常规、凝血功能及生化指标变化)。结果:2组复苏后血压均明显升高,同时休克指数也均显著下降;实验组血压上升幅度及休克指数下降程度大于对照组;2组初次复苏后30min,红细胞(RBC)、血小板(PLA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均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时间均延长,但其变化于2组间无显著差异;除实验组复苏后血CL轻度升高外,2组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于复苏前后均无显著变化。结论:贺苏(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对低血容量性低血压复苏效率高,对于内环境无显著影响,可安全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
赵钢吴蔚高海封启明
关键词:休克出血性
探测声门逆向引导气管插管技术
2007年
困难插管是急诊抢救和临床麻醉中的棘手问题之一。自2005年1月至2007年4月,笔者对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63例困难插管的成年患者实施微创探测声门逆向引导气管插管,均获成功,现总结报道如下。
高海吴蔚封启明赵钢
关键词:气管插管技术声门困难插管医院急诊科临床麻醉
吗啡中毒致急性呼吸衰竭抢救成功1例
1997年
陈劲涛张允平高海陆道琅
关键词:吗啡中毒呼吸衰竭抢救急性
急诊期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小容量复苏效应的临床探讨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急诊期小容量复苏对未控制失血性休克的复苏效应。方法回顾分析40例急诊创伤性未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中使用过高渗高张溶液(小容量复苏组,n=20)和使用羟乙基淀粉、平衡盐溶液(常规液复苏组,n=20)的治疗情况,比较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的变化及平均输液量。结果两组复苏均改善了血流动力学指标,小容量复苏组平均动脉压(MAP)上升速度、幅度、维持时间及休克指数下降程度大于常规液复苏组;两组复苏60min时HB、HCT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F)时间延长,小容量复苏组的改变明显小于常规液复苏组;观察期间小容量复苏组平均输液量明显少于常规液复苏组。结论急诊期小容量复苏对未控制失血性休克复苏效率高,有利于限制输液量,减少内环境和凝血功能的变化。
赵钢高海吴蔚封启明
关键词:小容量复苏休克出血
急诊中毒治疗与电子资料库
<正>急诊中毒电子资料库以其海量存储和快速查询功能可以辅助急诊中毒治疗。中毒治疗是急诊专业传统内容,急诊联合电子资料库建设可以从中毒文献的整理开始,逐渐扩大到急诊专业的各个方面。通过建立急诊电子资料库(首先以电子中毒类书...
高海吴蔚
文献传递
复方高渗液抗创伤失血性休克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 4 0注射液 (HypertonicSodiumChlorideHydroexythlstarch 4 0injection ,简称“复方高渗液”)Ⅱ期临床试验中的抗失血性休克效果。方法 选择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 1 5例 ,收缩压均低于 90mmHg。“复方高渗液”的输入速度 1 2 5~ 2 5mL/min ,平均 1 6 6 7mL/min。结果 输入后 4~ 5min血压即开始上升。至用药结束 ,休克病人的血压明显升高 (P <0 0 1 ) ,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增幅分别为 (31 31± 9 91 )mmHg及 (9 6 2± 7 98)mmHg ;心律及呼吸也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病人的尿量达 (2 1 4± 1 1 2 )mL·kg-1 ·h-1 。病人平均用药量 (393 0 8± 1 0 5 4 7)mL。平均给药时间(2 3 0 8± 5 2 2 )min。观察 2 4h ,未见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复方高渗液”
高世义高海狄思懋徐伟刘光汉陶宝华王洪王荣升郁晓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