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赐璇

作品数:21 被引量:211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生物学
  • 1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孢粉
  • 5篇古气候
  • 4篇植被
  • 3篇植物
  • 3篇孢粉分析
  • 3篇晚更新世
  • 3篇更新世
  • 2篇第四纪
  • 2篇洞穴
  • 2篇新生代
  • 2篇植物化石
  • 2篇气候
  • 2篇全新世
  • 2篇孢粉研究
  • 2篇孢粉组合
  • 2篇晚新生代
  • 2篇化石
  • 2篇古植被
  • 1篇地层
  • 1篇东北平原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地...
  • 7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河北省科学院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台湾大学

作者

  • 21篇黄赐璇
  • 4篇陈志清
  • 2篇柳素清
  • 2篇邓韫
  • 2篇梁玉莲
  • 2篇许清海
  • 2篇唐邦兴
  • 2篇张青松
  • 2篇郑卓
  • 1篇刘平妹
  • 1篇叶传永
  • 1篇姚轶锋
  • 1篇倪健
  • 1篇唐领余
  • 1篇陶君容
  • 1篇朱诚
  • 1篇程波
  • 1篇李升峰
  • 1篇梁文栋
  • 1篇羊向东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岩溶
  • 2篇冰川冻土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Acta B...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微体古生物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北京农业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07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7
  • 4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2篇1991
  • 2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毛乌素沙地南缘全新世自然环境被引量:20
1991年
根据毛乌素沙地南縁柳树湾剖面的孢粉分析,结合岩性、^(14)C测定等资料,揭示该地全新世植物群落的演替,讨论自然环境的变迁。
黄赐璇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变迁
上新世时期昆仑山南北古植被和古气候比较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根据昆仑山南北孢粉学资料分析,上新世时期,昆仑山南北植物群有很大的差别,在昆仑山南坡及以南地区分布含热带、亚热带成分的针阔叶混交林,北坡及以北地区分布温带落叶阔叶林和草原。昆仑山南北均有中亚干旱类型植物生长,并在上新世晚期得到迅速发展。 上新世时期,帕米尔-昆仑山系成为南、北型植被分布的界线,以后随着中亚山地、帕米尔、昆仑山、喜马拉雅山以及青藏高原的抬升,这一界线发生变化,至今已移到兴都库什山-喜马拉雅山脉。
黄赐璇
关键词:上新世古植被古气候
根据孢粉分析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全新世环境变化被引量:24
1996年
通过对青藏高原西部班公湖钻孔和北部中昆仑山3个湖相剖面的孢粉研究,揭示青藏高原西部和北部地区全新世1万年期间植被的演替和气候变化,西部在全新世早期9900-7800yr.B.P.植被由荒漠转为草原,气候好转;中期7800-3500yr.B.P.,草原发展,气候较适宜,以7200-6300yr.B.P.为高温湿期,5500yr.B.P.和3500yr.B.P.出现干旱,晚期从3500yr.B.P.至今植被为荒漠,气候干旱,其中700yr.B.P.气候恶化。北部地区全新世时期为荒漠植被,当气候温湿时,蒿和禾本科,莎草科成份增加,藜科减少,气候干旱时则相反,北部全新世的气候分期和干湿波动与西部相近,两地在晚期气候朝干旱化发展。
黄赐璇冯.康波.艾利斯李拴科
关键词:孢粉全新世青藏高原
四川西部杂谷脑地区晚更新世“冰碛物”成因之探讨被引量:6
1996年
近年来我们对杂谷脑“冰碛”作了研究和采样,得出杂谷脑“冰碛”有3种不同结构特征,从粒度百分含量、粒度直方图和粒度参数分析表明,杂谷脑“冰碛”为3种不同的沉积物,即冰川沉积、冰水沉积和泥石流(含滑坡、崩塌混合物)沉积等。并对两种不同结构“冰碛”中的石英砂颗粒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其表面特征还不能证实该沉积物为冰川成因。因此,杂谷脑“冰碛”实为混杂堆积。
唐邦兴刘世建柳素清黄赐璇梁玉莲B.Frenzel
关键词:冰碛物粒度
根据孢粉分析论川西杂谷脑晚更新世古气候被引量:1
1996年
根据川西理县(杂谷脑)海拔约1980m的3个晚更新世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论述了晚更新世冷期。由于气温下降,山地植被分布界线下移,理县附近曾经历了以云杉一松为主的寒温性针叶林阶段和灌丛草甸阶段。古气候从湿润到半湿润,古气温可能比现今当地气温低1~6℃。
黄赐璇梁玉莲唐邦兴柳素清刘世建
关键词:孢粉晚更新世古气候
法国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及其应用被引量:6
1996年
法国空气孢粉学的研究及其应用黄赐璇陈志清(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划委员会地理研究所,北京100101)AEROPALYOLOGICALSTUDYANDITSAPPLICATIONINFRANCEHuangCi-xuanChenZhi-qingInstit...
黄赐璇陈志清
关键词:孢粉学
中国地层花粉数据集
2023年
地层孢粉数据是古植被和古气候重建等古环境研究的重要基础。孢粉数据库推动古环境研究从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从定性到定量,从而实现在大空间尺度和长时间序列上探索植被、气候和人类干扰的相互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系统的演变。该数据集整合了全国第四纪末期(5万年以来)共372个地层花粉序列,涵盖790个花粉类群,样点分布于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与领海。数据集包含地层花粉采样点的地名、经纬度坐标和海拔高度、数据来源、样品类型、沉积物长度、样品数量、测年方法及测年数量、时间跨度和参考文献,以及每个采样点的花粉含量百分比。数据主要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采样点集中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森林、温带草原和荒漠以及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在深海到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都有分布,但集中在海拔2000 m之下。按照数据来源区分,原始数据样点178个,占47.8%;数值化数据194个,占52.2%。按照样品类型分类,多数样点为湖泊样品(151个)、冲积物/洪积物样品(99个)与泥炭样品(67个),占总样点数的85.2%。年代测定的主要方法为放射性碳同位素手段(占样品总数的93.8%),大部分记录有2-10个测年数据。采样点的平均花粉类群数量是19个,以4-30个花粉类群的采样点最多。代表性花粉类群(松属(Pinus)、栎属(Quercus)、蒿属(Artemisia)、禾本科)含量的时空分布格局表明,从末次盛冰期到全新世,这些花粉科属的分布范围扩大,含量也增加,但分布区域具有分异。半个多世纪以来,孢粉学工作者建立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地层花粉记录,为探究古环境演变及其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驱动机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周伯睿廖梦娜李凯徐德宇陈海燕倪健倪健孔昭宸许清海孔昭宸许清海张芸陈碧珊陈敬安陈陵康陈敬安高洋程波黄小忠黄赐璇黄小忠李升峰李文漪刘平妹刘兴起刘平妹刘兴起马春梅唐领余王曼华唐领余夏玉梅徐家声夏玉梅羊向东阎顺羊向东姚轶锋叶传永张志勇赵增友
关键词:古植被古气候
西藏西部表土孢粉研究被引量:32
1993年
本文在西藏西部首次采用了稀释法研究了表土孢粉,并取得了比常规方法省时省力等效果;证明该法适用于大范围的荒漠地区研究。
黄赐璇艾利斯.冯.康波让.弗朗索瓦士.多布雷梅
关键词:表土孢粉
中国东部花粉比值与气候的关系及其在定量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英文)被引量:24
2002年
在中国东部连续的尘土孢粉样基础上,用转换函数的方法研究中国东部孢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东部现代花粉的分布与年均温有密切关系,某些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含量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太阳辐射量和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定量重建古植被带的迁移及古气候的变化就成为可能。通过对比,选择Artemisia与Poaceae的比值作为温度替代指标。Arte/Poac与纬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为0.9579,它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平方值也达到0.9162。用回归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东部海域钻孔DGKS-9602的古气候,由于末次盛冰期草本植物花粉丰富,获得的气候值可信度最好,即年均温比现代降低了8℃左右(6—10℃),植被带向南推移了约8—10纬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邓韫郑卓P.Cour黄赐璇D.DuzerM.CallejaG.RobertS.BerneP.Vagnier
关键词:气候古气候
中昆仑山晚新生代植物化石的发现被引量:12
1990年
1988年8月,本文第一和第四作者参加中国科学院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综合科学考察队,在中昆仑山北坡的晚新生代古石灰华沉积中发现了大量植物叶化石,这是继1964年在希夏邦马峰北坡发现上新世高山栎植物化石以后,在青藏高原北缘的又一重要发现,这对揭示昆仑山的隆起时代、幅度、古地理环境变化以及植物区系演化均有重要意义,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张青松陶君容黄赐璇顾澄皋
关键词:植物化石新生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