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淑梅

作品数:26 被引量:224H指数: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脂肪
  • 5篇血压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老年
  • 5篇高血压
  • 4篇脂肪性
  • 4篇脂肪性肝病
  • 4篇细胞
  • 4篇罗格列酮
  • 4篇酒精
  • 4篇酒精性
  • 4篇酒精性脂肪性...
  • 4篇格列酮
  • 4篇非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4篇肝病

机构

  • 23篇吉林大学第一...
  • 12篇吉林大学
  • 2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 1篇吉林大学第四...
  • 1篇鸡西市人民医...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吉林省肿瘤医...
  • 1篇长春医学高等...

作者

  • 26篇何淑梅
  • 7篇孔俭
  • 5篇牛俊奇
  • 4篇金顺子
  • 3篇李欣
  • 3篇左斯尧
  • 3篇李杰
  • 2篇丁艳华
  • 2篇黄婷
  • 2篇孙捷
  • 2篇邵明柏
  • 2篇董娟聪
  • 2篇王晶晶
  • 2篇黄政基
  • 2篇刘洪满
  • 1篇付增泮
  • 1篇倪冠英
  • 1篇王云晶
  • 1篇陶育纯
  • 1篇冯颖

传媒

  • 14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辐射研究与辐...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199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缬沙坦和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探讨缬沙坦和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作用。方法  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 ,4 0例接受缬沙坦治疗 ,剂量 6 0~ 180mg/d ,4 0例接受氯沙坦治疗 ,剂量 5 0~ 10 0mg/d ,对照观察 12~ 17个月后。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比治疗前在血压下降的同时均降低了血液流变学指标 ,但氯沙坦治疗效果更明显 (P <0 .0 1)结论 氯沙坦和缬沙坦降压效果相似 。
娄金凤何淑梅冯颖
关键词:氯沙坦老年高血压血液流变学
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研究现状被引量:18
2012年
早在1947年,Vague〔1〕就提出肥胖可分为中心性肥胖(内脏性肥胖)和外周性肥胖,并指出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全球的肥胖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李欣武静左斯尧黄政基邵明柏何淑梅
关键词:中心性肥胖
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NF-κB蛋白质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核因子(NF)-κB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7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AS)组、罗格列酮治疗组,14w后检测血脂谱、NF-κB及主动脉斑块面积。结果罗格列酮治疗组较AS组主动脉斑块面积、NF-κB水平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血脂异常,减小主动脉斑块面积,降低NF-κB表达,抑制慢性炎症反应,对AS有一定抑制作用。
黄婷何淑梅孔俭李杰
关键词:罗格列酮动脉粥样硬化NF-ΚB
唑来膦酸诱发老年人迟发性急性期反应一例
2022年
唑来膦酸是一种常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每年使用1次。该药使用后易出现急性期反应,表现为发热、关节痛、肌痛、流感样症状等,但多在3 d内出现,且较轻。本文报道1例女性患者使用唑来膦酸9d后出现右侧躯干转移性剧烈疼痛,伴发热。入院后完善全身检查,排除呼吸道病毒感染、肋间神经痛、椎体骨折、风湿性疾病、退行性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其他疾病,经过密切观察和随访,诊断为唑来膦酸诱发的迟发性急性期反应。患者经抗炎治疗和休息1周后症状逐渐缓解。文献提示,提前补充25-羟基维生素D、使用唑来膦酸后短时间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降低急性期反应的发生率或程度。
侯文丽何秀婷刘婷何淑梅李杰
关键词:骨质疏松急性期反应唑来膦酸
癸酸钠对盐酸小檗碱在小肠各段促吸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癸酸钠(Sodium caprate,SC)对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er)在大鼠肠道吸收的促进作用及有效作用部位。方法采用外翻肠囊法,分肠段观察了SC对小肠吸收的促进效果,并根据计算的表观渗透系数(apparent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Papp)和增渗比(Enhancement Ratio,ER),比较癸酸钠对不同肠段Ber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 Ber在小肠各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SC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均可促进Ber的吸收(P<0.05或P<0.01),回肠黏膜对吸收促进剂SC有较高的敏感度,促渗强弱顺序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SC组各肠段Pap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或P<0.01),增渗比ER分别为2.08、1.49、3.49。结论 SC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段均可显著促进Ber的吸收,其在小肠的促吸收最佳部位是回肠。
吕晓艳白彩艳陈加俊王云晶孟昭杰李鸥王春艳陈立何淑梅
关键词:盐酸小檗碱肠道吸收
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eNOS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2009年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37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S组、罗格列酮治疗组,14w后检测血脂、eNOS水平。结果罗格列酮治疗组较AS组HDL-C、eNOS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罗格列酮可以改善血脂异常,增强eNOS蛋白表达,对AS有一定抑制作用。
黄婷李杰丁健孔俭何淑梅邵明柏
关键词:罗格列酮动脉粥样硬化ENOS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uZnSOD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2年
采用MTT法观察了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CuZnSOD)活性的影响 ,同时用较大剂量作为对照 ,观察两者的不同之处 ,而且还利用印迹杂交方法观察了CuZnSOD的m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 ,从转录水平上低剂量电离辐射可导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uZnSODmRNA水平下降 ,而CuZnSOD活性却无明显改变 ;较高剂量电离辐射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uZnSOD活性在照射后 8—
金顺子何淑梅刘树铮
关键词:低剂量电离辐射活性SOD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电离辐射对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及其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小鼠脾细胞中调节性T细胞和叉头状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变化,探讨X射线对调节性T细胞以及相关因子Foxp3的影响.方法 112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平均分为低剂量(0.075 Gy)组和高剂量(2 Gy)组,用X射线深部治疗机分别进行0.075和2 Gy全身照射,于照射后0、4、8、16、24、48和72 h处死,取脾脏,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RT-PCR法检测调节性T细胞和Foxp3的表达水平.结果 0.075和2 Gy X射线全身照射后,小鼠脾细胞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均在照射后8 h达高峰,随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高于照射前水平(2 Gy,在8、16、48、72 h时,t=4.65、4.28、3.71、2.88,P<0.05;0.075 Gy,在8、16、24、72 h时,t=8.73、10.55、4.21、4.65,P<0.05).Foxp3在mRNA水平,0.075 Gy照射后变化不明显,而2 Gy照射后于24 h形成峰值.Foxp3在蛋白质水平,0.075 Gy照射后并未有显著变化;而2 Gy照射后于16 h形成峰值,随后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 调节性T细胞及相关分子Foxp3的不同变化可能成为高、低剂量X射线诱导不同免疫效应的原因之一.
孟凡旭何淑梅董娟聪郭海卓金顺子
关键词:电离辐射调节性T细胞免疫效应
老年综合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19年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除了我们熟知的年龄老化、共病增多的问题,更伴有其他多种老年综合征,如营养不良、认知能力下降、焦虑/抑郁、谵妄、尿失禁、便秘、衰弱、多重用药、睡眠障碍、跌倒、压力性溃疡、视力/听力障碍、受虐等问题。这些老年综合征是除外典型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外,另一种严重影响老年人功能及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而在传统医疗模式中往往不能被及时发现并干预治疗[1]。相对于专注于疾病评估及各种慢病管理的传统医疗模式,囊括了疾病状况及心理健康等问题的现在老年病管理模式更具有优势[2].
苏洋李欣邓程霖何淑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现状被引量:11
2015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无长期大量饮酒史,脂肪在肝脏过度堆积引起,病变主要在肝小叶,病理特征由轻到重依次为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临床上以肝脂肪变和NASH最为常见。该病大部分呈慢性良性过程,但并不完全处于静止状态,严重时可出现相应的肝内及全身并发症〔1~5〕。NAFLD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肝病之一,并逐渐被广泛认识。
刘洪满李欣王晶晶左斯尧黄政基何淑梅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病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