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志庆

作品数:41 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民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机械工程电子电信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理学
  • 11篇机械工程
  • 10篇电子电信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3篇光谱
  • 10篇发光
  • 8篇荧光
  • 8篇光谱仪
  • 6篇荧光光谱
  • 6篇荧光光谱仪
  • 6篇上转换发光
  • 5篇光学
  • 4篇定标
  • 4篇荧光粉
  • 4篇溶胶
  • 4篇溶胶-凝胶法
  • 4篇激光
  • 4篇红外
  • 4篇发射光谱
  • 4篇PDP荧光粉
  • 3篇单色仪
  • 3篇谱学
  • 3篇激发光谱
  • 3篇光能

机构

  • 29篇大连民族学院
  • 18篇中国科学院长...
  • 4篇大连交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 3篇埃森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华为技术有限...
  • 1篇吉林人参研究...
  • 1篇杜伊斯堡-埃...
  • 1篇科技公司

作者

  • 41篇冯志庆
  • 11篇董斌
  • 10篇曹保胜
  • 9篇李福田
  • 8篇白兰
  • 7篇王淑荣
  • 6篇何洋洋
  • 4篇谷建东
  • 4篇于乃森
  • 3篇牛金海
  • 3篇刘东平
  • 3篇李东明
  • 3篇曲艳玲
  • 3篇王立朋
  • 3篇林雪松
  • 2篇杨怀江
  • 2篇狄卫华
  • 2篇李成仁
  • 2篇郭景富
  • 2篇宋敏

传媒

  • 4篇光学精密工程
  • 4篇大连民族学院...
  • 3篇光学学报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微细加工技术
  • 1篇光电子.激光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机械工程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无机化学学报
  • 1篇光子学报
  • 1篇功能材料
  • 1篇材料导报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发光学报
  • 1篇中国科技信息
  • 1篇液晶与显示
  • 1篇测试技术学报
  • 1篇半导体光电
  • 1篇大学物理实验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6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数字锁相技术的频率域PDP荧光粉寿命测量方法
2008年
荧光寿命是PDP(等离子体平板显示)用荧光粉一个重要参数,以氟化镁端窗型氘灯为激发光源,利用正弦波调制方法对灯放电电流进行控制,实现真空紫外波段的激发光信号调制,通过数字锁相技术准确获得激发光和粉体荧光间的相位差从而获得荧光寿命参数,给出了实现算法;考虑到PDP荧光粉的寿命为毫秒量级,合理的调制频率设定为100Hz,AD采集速率100K,采样10000点,受噪声影响获得的位相余弦值误差为0.0001,对应的寿命最大相对误差为1.4%.从实验结果来看,精度达到要求.
冯志庆白兰狄卫华
关键词:荧光粉荧光寿命数字鉴相位相
直流电弧放电法制备Er^(3+)-Yb^(3+):Al_2O_3纳米粒子的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法成功制备了粒度约60nm的Er3+-Yb3+共掺杂Al2O3纳米粒子.通过978nm激光二极管(LD)激发,获得位于526,547nm的绿色和677nm的红色上转换发光,分别对应于Er3+的2H11/2→4I15/2,4S3/2→4I15/2和4F9/2→4I15/2跃迁.退火对于样品的上转换发光具有较大影响:退火前,红色发光明显,退火后则以绿色发光为主.(ErYb)3Al5O12和α-(Al,Er,Yb)2O3混合相中增强的激发态吸收4I11/2+光子→4F7/2和能量传递2F5/2(Yb3+)+4I11/2(Er3+)→2F7/2(Yb3+)+4F7/2(Er3+)过程导致绿色上转换发光显著增加.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过程均为双光子上转换吸收.结果表明直流电弧放电法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光学材料制备方法.
董斌曹保胜冯志庆王兴军李成仁华瑞年
关键词:直流电弧放电法
Li^+共掺杂对掺Er^(3+):TiO_2粉末上转换发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摩尔分数为x(Er3+)=0.1%Er3+,x(Li+)=0~2%Li+共掺杂TiO2粉末。800℃烧结Li+共掺杂促进掺Er3+:TiO2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相转变,900℃和1000℃烧结Er3+-Li+:TiO2均为单一金红石相。976 nm激光激发下Er3+-Li+:TiO2均获得中心波长为526 nm和550 nm的绿色和663 nm的红色上转换发光,绿色和红色上转换发光均为双光子吸收过程。随着Li+共掺杂浓度逐渐增大,800℃烧结Er3+-Li+:TiO2上转换发光强度逐渐减小,900℃烧结发光强度先增加后减小,1000℃烧结发光强度显著增强。不同烧结温度下Li+共掺杂对Er3+所处晶体场对称性的改变导致上转换发光强度随Li+共掺杂浓度增加出现不同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Li+共掺杂可有效提高Er3+:TiO2上转换发光强度。
曹保胜冯志庆何洋洋李慧董斌王兴军
关键词:光学材料溶胶-凝胶法上转换发光
新型环境友好稀土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制及应用
董斌徐凌鞠轶曹保胜冯志庆何洋洋于乃森
该项目属于光电子功能材料领域。通过对稀土离子之间普通连续能量传递过程原理的突破和创新,以及对氧化物基稀土光电功能材料工艺方法的开发,成功研制出发光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环境友好的稀土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1、在国际上首次提出...
关键词:
关键词:过渡金属离子单晶光纤
DBR光纤激光器压力传感系统的研制
2014年
研制了一种基于正交偏振形式的双频分布式布拉格反射(DistributedBraggReflection,DBR)光纤激光器光纤压力传感器系统。当外部压力作用在光纤激光器谐振腔上时,光纤晶体双折射的变化会引起正交偏振方向上的激光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输出拍频频率改变。利用快速光电二极管将双频激光输出的拍频信号转换成射频电信号,通过一个射频混频电路将该信号与频率合成器产生的本地振荡信号混频并低通滤波放大整形,变为400M以下的调频信号,再利用ECL定时计数电路系统记录拍频信息并通过USB接口送入计算机。实验表明,在0—1.5N范围内线性拟合度高达99.97%,压力灵敏度为400MHz.N^-1。
冯志庆赵建
关键词:光纤光栅激光器光纤传感器解调器
一种120~300 nm紫外-真空紫外激发/荧光光谱测量装置
本文介绍了一种可用于120~300nm激发的荧光粉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和相对亮度测量的紫外-真空紫外单色仪/荧光光谱仪装置.发射光谱的测量范围为380~780nm.该仪器由真空紫外光源、真空紫外光谱仪、样品室、真空泵、平像...
冯志庆王淑荣李福田
关键词:光谱学真空紫外荧光光谱仪发射光谱激发光谱光谱测量
文献传递
人参总皂甙近红外光谱及定标建模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人参进行了光谱及定量分析。对人参的原始漫反射吸收光谱采用二阶导数、散射校正、相关分析等多种光谱解析手段,研究了人参中的主要成分总皂甙的光谱吸收特性,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人参总皂甙进行了定标建模分析。分析结果精度高,定标标准差(RMSEC)为0.154%,相关系数为0.982 8。
芦永军曲艳玲冯志庆曹志强宋敏
关键词:人参总皂甙近红外光谱
基于神经网络的点目标多光谱信息融合识别方法被引量:13
2003年
为了解决动态红外点目标多光谱模式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并行子网作为前级处理,证据理论于后级融合的多周期模式识别推理模型。由于并行子网的引入,该模型避开了识别过程中采用单一神经网络所带来的大样本训练问题,用带有加性噪声的点目标红外光谱作为识别模型的目标数据源进行了算法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多周期不确定性证据有很强的证据聚焦能力。
冯志庆杨英慧郭景富隋永新梁士利杨怀江
关键词:神经网络信息融合模式识别证据理论点目标红外光谱
多元散射校正技术用于近红外定标波长组合的优选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在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技术中,多元散射校正(MSC)算法可以有效地剔除由于样品颗粒度、装填密度、湿度等物理因素所导致的散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光谱的信噪比。相关光谱法反映了样品待测成分光谱信息和浓度信息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在定标波长优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采用单一波长通道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得到的相关光谱极易受到散射的影响,掩盖了待测成分的特征线性信息,将多元散射校正技术用于相关光谱的信息提取和噪声压制,克服了上述的困难,并通过人参样品的定标实验验证,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和满意的定标结果。
芦永军曲艳玲冯志庆宋敏
关键词:近红外定标
适应创新教育的“3+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2010年
分析了我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和民族院校学生特点,提出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3+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精神。
张萍曲艳玲陈宝祥冯志庆刘峰徐辑彦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