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润华

作品数:21 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胃癌
  • 7篇肿瘤
  • 6篇胃肿瘤
  • 5篇预后
  • 4篇端粒
  • 4篇端粒酶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结
  • 4篇淋巴结转移
  • 4篇CRK
  • 3篇细胞
  • 3篇基因
  • 3篇腹腔
  • 2篇蛋白
  • 2篇端粒酶活性
  • 2篇早期胃癌
  • 2篇十二指肠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腔内

机构

  • 21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21篇冯润华
  • 20篇朱正纲
  • 15篇燕敏
  • 8篇李琛
  • 7篇尹浩然
  • 7篇毕任达
  • 6篇严超
  • 6篇刘炳亚
  • 6篇姚学新
  • 5篇朱正伦
  • 5篇刘文韬
  • 4篇陈军
  • 4篇杨中印
  • 4篇郑亚南
  • 4篇林言箴
  • 4篇李建芳
  • 4篇陈明敏
  • 4篇项明
  • 4篇陆晟
  • 2篇袁菲

传媒

  • 9篇外科理论与实...
  • 4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中国医学文摘...
  • 1篇消化外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第9届全国胃...
  • 1篇2001’全...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 4篇200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反义人端粒酶RNA组分基因对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克隆人胃癌细胞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片段并构建其正义和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研究反义端粒酶RNA对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RT-PCH方法从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扩增出人hTR部分cDNA序列,将该片段分别正向和反向插入PEF6/V5-His-TOPO载体后构建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随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该正、反义载体转染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用TRAP法观察后者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结果 所克隆的基因片段其碱基序列与文献报导完全一致,且插入载体的方向完全正确。与正常对照、转染正义载体、空载体者比较,转染反义载体者端粒酶活性显著下降。结论 本实验已成功克隆了人端粒酶RNA组分(hTR)基因的部分序列并成功构建hTR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而且反义端粒酶RNA能有效降低人胃癌细胞株MKN-45端粒酶活性。
陈拥军朱正纲冯润华李建芳刘炳亚尹浩然
关键词: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真核表达载体反义核酸
miR-12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靶基因Crk的鉴定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miR-126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并鉴定miR-126的靶基因,以阐明miR-126在胃癌发生机制中的功能。方法:采用qRT-PCR分别检测miR-126在胃癌细胞株、正常胃黏膜组织、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胃癌及配对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并与胃癌组织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miR-126的靶基因,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加以验证;采用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miR-126对靶基因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126在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在正常胃黏膜组织及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株的表达水平。miR-126在60例病人的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水平显著低于其在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的水平;且胃癌组织miR-126表达水平低者,肿瘤组织体积较大,胃壁浸润较深,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也较晚。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Crk mRNA的3′UTR含有miR-126直接作用的靶序列,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进一步验证了该靶序列,qRT-PCR及Western印迹法证实miR-126对Crk蛋白表达的调控发生在转录后水平。结论:miR-126有望成为研究胃癌的新型标志物;miR-126通过对其靶基因Crk的调控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李建芳冯润华陈雪华于颖彦苏丽萍燕敏朱正纲
关键词:胃癌MICRORNACRK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因素的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至2000年间在我院接受手术且有完整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的137例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与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组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病人中,其术后5年生存率为93.2%,显著优于淋巴结转移者:其中有1~3枚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8.9%;有4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0%,(P<0.05)。血行转移是早期胃癌病人术后复发的主要类型。结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重要指标,术前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应重视早期胃癌病人的术后随访。
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预后
胃肠道外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分析比较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比较胃肠道外胃肠间质瘤(EGIST)与十二指肠胃肠间质瘤(D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病例入组标准:(1)组织学和病理学诊断为间叶源性肿瘤;(2)原发肿瘤位于胃肠道以外且无原发GIST存在的证据或者原发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不合并其他肿瘤;(4)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收集2011年3月到2016年9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诊治的20例EGIST和32例D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0例EGIST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61.0(30.0~86.0)岁;32例DGIST患者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55.5(27.0~70.0)岁;两组比较,EGIST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8.000,P=0.012)。EGIST组患者与DGIST组患者比较,肿瘤最大径更长[10.0(3.0~29.0)cm比4.0(1.5~10.0)cm,U=98.500,P<0.001]、风险分级为高危者比例更高[17/20比12.5%(4/32),χ^2=26.870,P<0.001]。EGIST组者中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的5例患者均给予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其余15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DGIST的32例患者均接受根治性切除术。全组中位随访43(14~76)个月。接受根治性手术的15例EGIST患者术后3年无复发转移生存率为85.6%,低于DGIST患者的88.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EGIST患者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92.9%,DGIST患者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结论EGIST与DGIST相比,患者年龄更大、肿瘤更大以及风险分级更高;但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预后相当。
石红鹏王振强范志远臧明德潘教孟戴清强郑亚南朱正伦毕任达刘文韬杨中印冯润华姚学新陈明敏严超燕敏朱正纲李琛
关键词:预后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早期胃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早期胃癌术后5a生存率。结果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术后5a生存率为93.2%,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的63.8%(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条件。
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对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在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38例接受胃癌D2根治术治疗且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的T2-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是否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具有相关性和淋巴结转移率等病理因素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判定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并与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的预测结果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则具有相关性。单因素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时。T2~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低与清扫的淋巴结总数不相关;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独立性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预测能力相同。
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预后
术前、术后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作用的评估和比较
2001年
评估和比较辅助性术前、术后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1988年2月~1995年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176例,配合手术分别采用术前单次放疗、术前常规放疗和术后放疗。术前单次放疗组38例,剂量为5Gy,并于放疗后48h内手术;术前40Gy常规放疗组43例,多为临床晚期(T3~4占60.5%),中位剂量40Gy,放疗后休4周再行手术;术后放疗组95例,以病变晚期和淋巴结阳性为主(T3~4占62.1%,T2~4N+占81.1%),采用中位剂量54Gy常规分割,疗程约6周,手术后3~4周开始接受放疗。结果:全部病例平均随访84个月,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术前单次放疗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和50.0%,常规术前40Gy放疗组为67.4%和51.1%;术后放疗组为58.9%和43.1%;3组的3年、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3.1%和23.6%、11.6%和27.9%及23.1%和28.4%。经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2组术前放疗的3年局部复发率明显低于术后放疗组(P<0.05),两者的5年局部复发率及3年、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经χ2检验,术前单次放疗组和术前常规放疗组的急性及远期副反应均明显低于术后放疗组。结论:适当剂量的术前放疗与术后放疗相比,前者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较低的放疗后副反应。
曹卫国车锦凤冯润华许赪范可成姚晓虹
关键词:直肠癌手术前
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附1例贲门部胃肠间质瘤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于2019年9月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的贲门部胃肠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并汇总分析浆肌双瓣技术应用于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文献资料。结果:本例为67岁男性病人,术前影像学检查和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贲门部胃肠道间质瘤。成功接受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方法为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总手术时间和吻合时间分别为280 min和100 min,术中出血量为40 m 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3 d,进食流质时间为4 d,术后住院时间为8 d,无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2个月内镜检查提示无反流性食管炎。文献报道显示,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为0~4.2%、0~0.7%、4.0%~29.1%和0~8.3%。结论:基于浆肌双瓣技术的食管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安全且可有效预防胃食管反流,可选择性应用于胃上1/3肿瘤病人,但仍需高度重视其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防治。
严超陆晟何相宜冯润华李琛燕敏朱正纲
关键词:食管胃吻合术胃肠间质瘤
胃异位胰腺一例
2005年
冯润华姚学新王晓彦燕敏朱正纲
关键词:异位胰腺
接头蛋白Crk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TNM 分期仍然是当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胃癌病人预后判断指标,但是,由于肿瘤细胞异质性等情况的存在,即使胃癌病人具有相同的临床病理特征或TNM 分期,其生存情况也不尽相同。
冯润华毕任达陆晟袁菲许海敏刘炳亚燕敏李琛朱正纲
关键词:胃癌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