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丽

作品数:9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淋巴
  • 6篇临床病理
  • 6篇淋巴瘤
  • 6篇病理
  • 4篇细胞
  • 2篇生物学
  • 2篇皮肤
  • 2篇丘疹
  • 2篇丘疹病
  • 2篇重排
  • 2篇组织学
  • 2篇临床病理学
  • 2篇临床病理学研...
  • 2篇临床病理研究
  • 2篇淋巴瘤样丘疹...
  • 2篇瘤样
  • 2篇免疫
  • 2篇基因
  • 2篇基因重排
  • 2篇病理学

机构

  • 9篇遵义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刘小丽
  • 8篇刘华庆
  • 7篇邓飞
  • 7篇张锚链
  • 4篇侯文
  • 2篇魏中华
  • 1篇曾洪波
  • 1篇谢宇平
  • 1篇靳琼瑶
  • 1篇陈淼
  • 1篇杨华
  • 1篇高振宇

传媒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肿瘤防治杂志
  • 2篇遵义医学院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3例皮肤Pagetoid’s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2006年
刘小丽魏中华张锚链刘华庆邓飞
关键词:病理特点分析组织学表现淋巴细胞浸润蕈样霉菌病特殊亚型
不同剂量前列腺素E_1对肺动脉高压犬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犬血管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15条健康犬随机分为对照组 ,前列腺素E1P1组 (2 5ng.min-1 kg-1PGE1)、前列腺素E1P2 组 (5 0ng.min-1 kg-1PGE1) ,每组 5只。用交联萄聚糖混悬液经股静脉注射复制肺动脉高压 ,采用Swan Ganz漂浮导管及西门子 96 0型循环电脑监测仪等方法 ,观察动物用药前后肺动脉高压模型犬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P1组 (2 5ng .min-1 kg-1PGE1)使肺动脉压 (PAP)下降 ,T2 ,T3 ,T4,T5时段 (P <0 0 5 ) ,P2 组 (5 0ng.min-1 kg-1PGE1)使肺动脉压 (PAP)下降 ,T2 ,T3 ,T4,T6时段 (P <0 0 0 1)差异显著 ,T5时段 (P <0 0 5 )。两组对心率无明显影响 ,但两组均影响体循环的平均动脉压 ,T2 时段 (P <0 0 5 )。结论PGE1对心功能无影响。MAP、PCWP、SVR下降但CO、CI无变化 ,提示PGE1能改善心功能及治疗肺动脉高压 ,适宜治疗剂量P2 组PGE1优于P1组。
陈淼曾洪波高振宇蒋庆芳靳琼瑶刘小丽
关键词:前列腺素E1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PGE
39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学研究(英文)
2004年
目的 对 39例淋巴瘤样丘疹病进行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研究。材料与方法  39例病例均来自贵州省各地。除H .E .,PAS和Giemsa染色外 ,进行了CD2 0、CD4 5RO、CD4、CD8、CD15、CD30、ALK及EMA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以及IgH和TCR分子生物学研究。 结果 全部病例分成 3型 :A型 33例 ,B型 2例和C型 4例。在大多数病例 ( 31/33) ,肿瘤细胞 ,特别是大细胞表达CD3抗原。大多数T细胞组群 ,包括瘤样T细胞表达CD4 +/CD8 辅助T表型 ( 12 / 2 1)。几乎所有病例 ( 36 / 39)都表达CD30抗原 ,其中 1例 (A型 )同时表达ALK和EMA。Ki 6 7增殖指数平均为 5 4 %。 4例表达TCRγ基因多克隆重排 ,其中 ,2例分别显示IgH多克隆和单克隆重排。结论 淋巴瘤样丘疹病主要累及成人或老年人。男女之比是 4 .6∶1。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极少数H/R S样的大的异型淋巴细胞混杂在大量炎性细胞背景 (A型 )中或主要为脑形核的异型淋巴细胞 (B型 )。形态学上 ,C型以结节状或片状排列的大的异型淋巴细胞为特征。免疫表型上 ,除 2例B型外 ,其余病例均表达CD30抗原。大多数病例为CD4 +/CD8 辅助T细胞免疫表型 ,并且均表达全T 细胞抗原CD3。
刘小丽邓飞张锚链刘华庆
关键词:淋巴瘤样丘疹病皮肤病理学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按照WHO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新分类,对我省部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及基因重排的研究。探讨三结合方案在DLBCL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测定,同时采用PCR扩增对其进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β基因(TCR-β)克隆性重排的研究。结果28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有四种变型,分别为中心母细胞型17例(60.7%),免疫母细胞型5例(17.8%),间变性大细胞型4例(14.3%),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2例(7.1%)。免疫组织化学标记:28例DLBCL肿瘤细胞CD20均阳性表达(100%);4例间变性大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30阳性表达(14.3%);1例中心母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CD5阳性表达(3.5%);1例富于T细胞或组织细胞型DLBCL肿瘤细胞Lysozyme阳性表达(3.5%)。PCR扩增检测结果:DLBCL中IgH重排9例(32.1%),TCR重排10例(35.7%),双阳性2例(7.1%),总的阳性率为75.0%。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长期以来一直是病理工作中的一大难题。按照WHO新分类,以标准形态学观察,规范成套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以及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三者相结合而形成诊断方案,能极大地提高DLBCL的确诊率。
杨华刘小丽刘华庆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形态学免疫组化基因重排
5′-标记引物直接原位PCR对H/R-S细胞性质的研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直接在石蜡切片上进行原位PCR的可行性,以此分析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lymphoma,HL)H/R-S细胞的性质。方法:建立一种5′-标记引物直接原位PCR方法,对3例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L的H/R-S细胞IgH基因重排情况进行检测。结果:2例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sclerosistypehodgkinlymphoma,NSHL)H/R-S细胞中,1例有VH2、VH3和FR3基因重排,1例有VH1和VH3基因重排,1例混合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ixedcellularitytypehodgkinlymphoma,MCHL)的H/R-S细胞有VH2、VH3和FR2a基因重排。背景的部分小淋巴细胞核内也出现了阳性信号。结论:1)在石蜡切片上进行直接法原位PCR是可行和有效的。2)NSHL和MCHL的H/R-S细胞来源于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NSHL和MCHL的H/R-S细胞为多克隆性增生。周围部分背景小淋巴细胞有可能与H/R-S细胞来自同一B细胞克隆。
谢宇平邓飞刘小丽张锚链刘华庆侯文
关键词:原位标记淋巴瘤霍奇金基因重排
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二)被引量:4
2004年
讨论 圹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 胞淋巴瘤主要由大细胞组成,绝大多数表达CD30抗原,临床上一般没有MF等其他类型淋巴瘤的病史或证据.以往研究表明,一些发生在皮肤的特殊类型淋巴瘤,如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大细胞多形性T细胞淋巴瘤等在临床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上与CD30(+)问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有某些相似之处[1].
刘小丽邓飞张锚链刘华庆侯文
关键词:病理研究临床生物学行为NK细胞免疫表型
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研究(一)被引量:2
2004年
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在Lukes-Collins分类中曾称作T免疫母细胞淋巴瘤,在Kiel分类中称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工作分类中称作弥漫性大细胞性或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其他名称如异型侵袭性组织细胞增生症、Ki-1淋巴瘤等.目前在REAL分类中被正式命名为原发性皮肤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
刘小丽邓飞张锚链刘华庆侯文
关键词:细胞学组织学分子生物学
B淋巴瘤6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6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碱基错配修复系统GTBP和hMLH1基因蛋白在B细胞淋巴瘤(Bcellnonhodgkin’slymphoma,BNHL)发生学上的意义。方法:选取6号染色体上7对多态微卫星标记,结合PCR及银染技术,采用凝胶成像图象分析系统,分别检测58例BNHL染色体微卫星MSI及LOH。对其中23例BNHL细胞进行EnVinsion法检测MMR的功能基因GTBP、hMLH1的表达情况。结果: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与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中GTBP和hMLH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8和1.30。原发生于淋巴结内与淋巴结外的GTBP、hMLH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4和0.67。GTBP蛋白在高、低度恶性表达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hMLH1蛋白表达在低度恶性较高度恶性高,P=0.99。在位点D6S275MSI的发生率为7.5%(4/53),其中包括DLBCL2例,FL和BCLL/SLL各1例,LOH总的发生率达66.0%(35/53),其中包括DLBCL19例(19/21,90.5%),FL8例(8/13,61.5%),BCLL/SLL8例(8/19,42.1%),DLBCL的LOH率同BCLL/SLL和F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60。结论:hMLH1和GTBP错配修复基因蛋白表达与BNHL组织学类型、肿瘤的发生部位可能无关系。位点D6S275可能存在一个抑癌基因,该基因的缺失以及与错配修复基因hMLH1突变的关系对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魏中华邓飞刘小丽张锚链刘华庆侯文
关键词:微卫星重复杂合性丢失碱基错配
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39例临床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皮肤淋巴瘤样丘疹病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39例病例均来自贵州省各地。除HE、PAS和Giemsa染色外,进行了CD20、CD45RO、CD4、CD8、CD15、CD30、ALK及EMA等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以及IgH和TCR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全部病例分成3型:A型33例,B型2例,C型4例。在大多数病例(31/33),肿瘤细胞特别是大细胞表达CD3抗原。大多数T细胞组群,包括瘤样T细胞表达CD4+/CD8-辅助T表型(12/21)。几乎所有病例(36/39)都表达CD30抗原,其中1例(A型)同时表达ALK和EMA。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54%。4例表达TCRγ基因单克隆重排。结论:淋巴瘤样丘疹病主要见于成人或老年人。男女之比是4.6∶1。组织学特征表现为极少数H/R-S样的大异形淋巴细胞混杂在大量炎性细胞背景(A型)中或主要为脑型核的异形淋巴细胞(B型)。C型以结节或片状排列的大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免疫表型上,除2例B型外,其余病例均表达CD30抗原。大多数病例为CD4+/CD8-辅助T表型,并且均表达全T-细胞抗原CD3。
刘小丽邓飞张锚链刘华庆
关键词:皮肤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