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友

作品数:93 被引量:331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军队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4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3篇医药卫生
  • 8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0篇肾移植
  • 21篇排斥
  • 18篇排斥反应
  • 17篇急性排斥
  • 16篇急性排斥反应
  • 14篇术后
  • 13篇肾联合移植
  • 12篇移植肾
  • 11篇器官
  • 9篇免疫抑制剂
  • 9篇肝肾联合移植
  • 8篇他克莫司
  • 8篇肝移植
  • 7篇胰腺
  • 7篇手术
  • 6篇动物
  • 6篇移植术
  • 6篇胰腺移植
  • 6篇肾脏
  • 6篇器官移植

机构

  • 49篇南方医科大学...
  • 3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9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解放军303...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解放军第17...
  • 2篇解放军第30...
  • 1篇中山大学
  • 1篇解放军第94...
  • 1篇广州器官移植...
  • 1篇解放军第一六...
  • 1篇解放军第三○...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作者

  • 93篇刘小友
  • 71篇于立新
  • 45篇付绍杰
  • 41篇王亦斌
  • 40篇徐健
  • 39篇邓文锋
  • 39篇杜传福
  • 27篇叶桂荣
  • 19篇叶俊生
  • 18篇马俊杰
  • 16篇李川江
  • 14篇苗芸
  • 14篇孙煦勇
  • 10篇姚冰
  • 8篇魏强
  • 7篇余玉明
  • 6篇徐达传
  • 5篇罗敏
  • 5篇肖露露
  • 4篇赵明

传媒

  • 14篇中华泌尿外科...
  • 9篇中华器官移植...
  • 9篇第一军医大学...
  • 8篇广东医学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7篇中国临床解剖...
  • 6篇实用预防医学
  • 3篇西北医学教育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肾脏病与透析...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器官移植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11篇2007
  • 14篇2006
  • 6篇2005
  • 11篇2004
  • 9篇2003
  • 7篇2002
  • 5篇2001
  • 5篇2000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穿孔素及颗粒蛋白酶BmRNA的表达
本研究通过建立稳定的大鼠心脏移植动物模型,应用FQ-PCR的方法,动态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的穿孔素和颗粒酶BmRNA的表达,判断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希望能找到一种移植物无创的、可靠的急性排斥反应诊断方法.比p>0.053...
王亦斌叶俊生于立新徐健付绍杰杜传福邓文锋刘小友李川江苗云
关键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穿孔素
文献传递
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和转化生长因子-β_1在慢性移植肾肾病中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T1R)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中的相互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观测19例CAN患者移植肾组织中AT1R和TGF-β1的表达情况,分析AT1R同TGF-β1表达和CAN病理分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CAN移植肾组织中AT1R和TGF-β1的表达比正常肾组织明显增加(P<0.001),并随CAN病理分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AT1R和TGF-β1两者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43,P<0.001及r=0.836,P<0.001)。结论血管紧张素II(ATII)通过与AT1R结合,并通过TGF-β1的介导,在CAN移植肾的纤维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韩聪祥于立新谢庆祥王亦斌邓文锋刘小友曾京华李川江
关键词:慢性移植肾肾病转化生长因子-Β11型受体肾纤维化
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1例,术后随访10个月~3年8个月,分析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种类,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和器官联合移植的免疫学特点。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8例获随访,16例至今存活,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后1年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年1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肝肾联合移植和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各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发生他克莫司中毒。18例患者中存活3年以上者4例,2年以上者7例,1年以上者6例,10个月以上者1例。结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是治疗腹部两个器官衰竭的有效办法,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受者,优质的供体器官,避免外科并发症,术前心肌梗死病史,免疫抑制方案和术后远期病毒感染等。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有不同于单器官移植的免疫学特点。
于立新余玉明邓文锋徐健叶俊生付绍杰杜传福叶桂荣王亦斌刘小友李川江苗芸
关键词:肝移植胰腺移植十二指肠肾移植
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TAE)技术的改进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探讨尸体多器官联合切取的最佳方法。方法 :1998~ 2 0 0 2年采用改进后的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进行了 65例次多器官联合切取术 ,主要改进点有 :①采用纱布填塞导尿管内腔用以灌注腹主动脉 ;②气囊注水 ,堵塞腹主动脉上段 ;③回血由下腔静脉肾静脉开口以下引入 3升袋内 ;④优先灌注腹主动脉而后灌注肝门静脉 ;⑤体内整块切取肝、胰、脾、肾、十二指肠等器官。结果 :建立腹主动脉灌注的时间为(1.0± 0 .3 )min ,建立肝门静脉灌注的时间为 (1.0± 0 .7)min ,腹腔多器官联合切取时间为 (10 .0± 3 .0 )min ,热缺血时间 (2 .0± 1.2 )min。本院行肝移植 4例 ,肝肾联合移植 2例 ,供外院行肝移植 12例 ,所有肝移植病人肝功能在 3周内恢复正常 ;胰肾联合移植 1例 ,术后 2周脱离胰岛素和透析治疗 ;肾移植 12 7例 ,术后肾功能恢复时间 (4 .82± 3 .73 )d ,急性肾小管坏死 4例 (3 .2 % )。结论 :优先灌注腹主动脉优于优先灌注肝门静脉 ;改进后的尸体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技术能快速优质切取供器官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于立新刘小友徐健徐达传马俊杰付绍杰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叶桂荣姚冰苗芸
关键词:器官移植灌洗
改良式大鼠肾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建立简便、成功率高、远期肾静脉血栓发生率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方法:SD大鼠为供受体。切除受体左肾,采用自行设计的供体腹腔动脉、硬膜外导管内撑法重建动脉血供。供体后腔静脉与受体近后腔静脉处肾静脉端端吻合。结果:供体手术时间为(42±3)min;受体手术时间为(90±10)min。供体器官热缺血时间为≤2s,冷缺血时间≤100min。53例次手术中,成功48例,手术成功率为90.6%(48/53)。无远期并发症。结论:改良后的大鼠肾移植模型,保留了原术式操作简单、对手术器械和术者的显微外科技能要求低、成功率高等优点、又降低了肾静脉血栓等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作为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研究模型。
孙煦勇刘小友文宁秦科赖彦华
关键词:肾移植
三种供肾切取方法的临床研究(附1439例报告)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最佳尸体供肾切取法。 方法 回顾分析 14 39例供肾切取的临床资料。比较分侧取肾、整块取肾和原位灌注整块切取三种方法的取肾手术时间 (OT)、热缺血时间 (HIT)、冷缺血时间 (CIT)、总缺血时间 (TIT)、灌洗液用量 (PS)、供肾灌注不良率 (PPK)、肾血管、肾、输尿管损伤率 (DR)以及移植后泌尿时间 (UT)、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RRT)和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 (ATN)。 结果 分侧取肾法取肾 2 16例 ,获供肾 4 32只 ;整块取肾法取肾 1134例 ,获供肾 2 2 6 4只 (4例为孤立肾 ) ;原位灌注整块切取肾 89例 ,获供肾 178只。三组取肾法的HIT分别为 (8.2 2± 3.0 1)min、(5 .35± 1.88)min、(1.89± 0 .92 )min(P <0 .0 5 ) ;DR分别为 7.12 %、4 .2 6 %、2 .4 7% (P <0 .0 5 ) ;PPK分别为 15 .2 3%、10 .31%、0 (P <0 .0 5 ) ;CIT分别为 (10 .36± 7.2 9)h、(12 .5 1± 8.4 3)h、(8.6 4± 9.82 )h ,TIT分别为 (10 .4 3± 7.17)h、(12 .70± 8.6 6 )h、(9.0 3± 8.2 2 )h ,OT分别为 (6 .37± 2 .5 3)min、(7.6 5± 3.2 4 )min、(8.14± 3.94 )min ,PS分别为 (6 4 0± 75 )ml、(6 90± 93)ml、(730± 12 5 )ml(P >0 .0 5 ) ;UT分别为 (2 8.2 4± 10 .6 5 )min、(2 2 .72± 8.35 )min、(9.2 6± 10 .95 )
于立新刘小友徐健马俊杰付绍杰邓文锋杜传福王亦斌李川江姚冰
关键词:肾移植供肾切取方法病例报告
肝肾联合移植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1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供体器官切取及移植手术方法。方法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7月共联合切取供肝、供肾 3 0例次 ,施行 1例肝移植及 1例肝肾联合移植 ,手术方法主要有 3个步骤 :供体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 ;病肝的切除 ;供肝和供肾联合植入。结果 :供体肝肾联合切取 3 0例均成功 ,热缺血时间在 5~ 10min之内。 1例肝移植及 1例肝肾联合移植均获得成功。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唯一能挽救肝、肾同时衰竭的病人生命的有效方法 ,供体肝脏、肾脏联合原位灌洗、整块切取的方法可有效缩短热缺血时间 ,提高供肝、肾的质量以及供体器官的利用率。
于立新叶启发姚冰徐健杜传福叶桂荣邓文锋刘小友
关键词:肝移植肾移植器官联合移植
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治疗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2例I型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施行改良式胰液肠腔引流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1例高龄酒精性肝硬化终末期并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施行一期肝肾联合移植,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施行同期原位肝-异位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第10天停用胰岛素,2例均分别于术后20、22 d出现消化道出血,经止血治疗后痊愈;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3天移植肝肾功能正常,术后第10天移植肝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抗排斥治疗后逆转;肝胰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第5天停用胰岛素,移植肝功能恢复正常。4例患者分别随访29、26、9、6月,移植物功能均正常。结论腹部大器官联合移植是腹部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肝胰联合移植可减少胰腺的排斥反应,促进移植肝功能恢复。
于立新刘小友徐健邓文锋叶桂荣付绍杰杜传福马俊杰
关键词:肝移植肾移植胰腺移植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3年
目的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nti-TNF-αmAb)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B组(非治疗组)和C组(假手术组),其中A、B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anti-TNF-αmAb(0.1 mg/kg·b.w.);B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HE染色、TUNEL法及电镜分别测定或观察血肌酐、尿素氮、血浆TNF-α、肾组织病理改变、肾细胞凋亡情况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A组血肌酐、尿素氮、血浆TNF-α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肾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细胞凋亡显著减少。结论anti-TNF-αmAb能有效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缓解肾功能下降。
韩述岭于立新马俊杰曾方银刘小友孙煦勇单海涛袁谦
关键词: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
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手术操作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构建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laparoscopic live donor nephrectomy,LDN)操作培训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对LDN技能培训课程不同阶段的标准化设计,制定相关训练科目和考核标准,在完成训练后进行考核和评估。结果:成功构建LDN的标准化培训课程体系,根据此体系能对外科医师进行LDN培训。结论:LDN培训课程体系能有效提高外科医师的LDN操作技能,并能达到规范手术步骤和过程的要求。
魏强徐健刘小友李川江
关键词:腹腔镜检查活体供肾切取术临床技能培训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