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晶

作品数:38 被引量:186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土壤
  • 6篇黄土丘陵
  • 5篇有机碳
  • 4篇土壤有机
  • 4篇土壤有机碳
  • 4篇细胞
  • 3篇叶片
  • 3篇祁连山东段
  • 3篇丘陵
  • 3篇丘陵区
  • 3篇染色
  • 3篇物量
  • 3篇黄土丘陵区
  • 3篇教学
  • 2篇电极
  • 2篇血压
  • 2篇训练集
  • 2篇烟草
  • 2篇烟草细胞
  • 2篇烟草叶片

机构

  • 34篇河南科技大学
  • 6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河南黄河河务...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临沂大学

作者

  • 38篇刘晶
  • 11篇张巧明
  • 8篇赵燕
  • 8篇田耀武
  • 7篇郑轶琦
  • 7篇徐少君
  • 5篇王宁
  • 4篇李东升
  • 3篇刘学录
  • 3篇常青山
  • 2篇龚明贵
  • 2篇陈茜
  • 2篇徐珊珊
  • 2篇候颖
  • 2篇李红英
  • 2篇王辉
  • 2篇王哲锋
  • 2篇郭琰
  • 2篇张亚峰
  • 2篇何春霞

传媒

  • 4篇草业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种子
  • 1篇北方园艺
  • 1篇价值工程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草地学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植物生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1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6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退耕方式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选取退耕10 a左右的乔木林、灌木林、果园、草地及荒地,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及颗粒有机碳含量、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所有退耕方式样地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表现为灌木林〉荒地〉乔木林〉果园〉草地,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仅灌木林、乔木林和荒地显著提高,可见退耕还灌、退耕还乔和自然恢复对碳的减排增汇效果较优。与耕地相比,所有退耕方式样地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及其所占总颗粒有机碳含量比例提高幅度均远大于细颗粒有机碳。其中,与耕地相比,所有退耕方式样地0~20 cm、40~60 cm土层土壤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20~40 cm土层土壤灌木林、荒地、果园显著提高;所有退耕方式样地0~20 cm、20~40 cm、40~60cm土层土壤粗颗粒有机碳含量占总颗粒有机碳含量比例均显著提高,灌木林、荒地、果园表现较突出。所有退耕方式样地0~20 cm土层土壤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均提高,除草地外均达显著水平,表现为灌木林〉荒地〉乔木林〉果园;所有退耕方式样地20~40 cm土层土壤细颗粒有机碳含量占总颗粒有机碳含量比例均显著提高,40~60 cm土层土壤仅灌木林、荒地、果园显著提高。总体上,不同退耕方式样地土壤粗颗粒有机碳含量与总有机碳含量的相关系数较细颗粒有机碳高。综上,土壤粗颗粒有机碳含量能更敏感地反映不同退耕方式对土壤碳库影响的差异。
刘晶徐少君刘丽芬
关键词:黄土丘陵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8年
采用熏蒸浸提和磷脂脂肪酸(PLFA)法研究了豫西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组成。结果表明,0.25~2 mm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最高,0.053~0.25mm粒级团聚体MBC和MBN含量最低;阔杂林、刺槐林和灌草地>5、2~5和0.25~2mm 3个粒级团聚体的MBC和MBN含量较耕地显著提高(P<0.05),果园与耕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利用方式下,细菌PLFA含量及其占团聚体总PLFA的比例分别以0.25~2和0.053~0.25mm粒级团聚体最高;真菌PLFA含量及其占比为>5mm粒级团聚体最高,且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降低。MBC和MBN含量与PLFA总量、表征细菌和真菌PLFA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耕地和果园土壤相比较,阔杂林地、刺槐林地和灌草地中>5、2~5和0.25~2mm粒级团聚体中表征真菌PLFA的含量显著增加。综上,阔杂林、刺槐林和灌草地较耕地和果园显著提高了>0.25mm粒级团聚中微生物生物量及真菌含量。
刘晶张跃伟张巧明徐少君
关键词:团聚体微生物生物量磷脂脂肪酸
伏牛山区陶湾流域径流、泥沙及氮磷的输出动态
2016年
以伏牛山区陶湾流域为研究对象,预测和评价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流域径流、泥沙、氮磷等的输出动态,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选取了5种农耕模式:传统翻耕、免耕、等高种植、留茬覆盖、免耕并留茬覆盖;5种施肥模式:现有量、85%现有量、70%现有量、50%现有量、35%现有量;5种降雨模式:干旱年、偏少年、平水年、偏多年和丰水年,得到125种模式组合。调试AnnAGNPS模型,输出125组合下的陶湾流域径流、泥沙、氮磷输出量。结果表明,免耕模式可以削减泥沙输出的34.9%,但却增加了径流、氮磷等的输出;施肥模式对径流和泥沙输出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氮磷输出呈强正相关关系(R>0.95),50%现有量的L3模式可削减81.8%氮和63.7%磷;丰水年泥沙输出量为平水年的4.7倍,但氮的输出量与平水年差异不显著,磷的输出量略高于平水年;免耕与施肥模式相结合是陶湾流域削减泥沙和氮磷输出的有效方法之一。
田耀武李东升王宁刘晶王宇
关键词:伏牛山区径流泥沙氮磷ANNAGNPS模型
一种经DAB染色的植物叶片的脱色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经DAB染色的植物叶片的脱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在每50ml Na(ClO)<Sub>2</Sub>中加入2g CaCl<Sub>2</Sub>和1g Ca(OH)<Sub>2</Sub>,充分溶解,配...
郑轶琦赵燕刘晶许晓利臧国长
文献传递
洛阳市13种绿化树种叶面积的回归测算被引量:3
2016年
以洛阳市13种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的方法,构建各树种叶面积与叶长、叶宽以及与叶长、叶宽乘积的线性回归和幂函数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各树种叶面积的回归方程均存在差异,幂函数是估算各树种叶面积的最佳回归方程,并给出了各个树种的叶面积回归方程,为各树种叶面积的快速测定提供了简便科学的方法,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赵燕刘晶王辉
关键词:叶面积绿化树种
土壤因子对黄土丘陵区不同利用方式土地丛植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丛枝菌根多样性是土壤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分之一。本研究对豫西黄土丘陵区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苹果(Malus pumila Mill)园和撂荒地的地表植被、土壤养分及AM真菌多样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共鉴出AM真菌6属31种,球囊霉属(Glomus)为各样地的优势属,地球囊霉(G.geosporum)和摩西球囊霉(G.mosseae)为各样地的优势种。与苹果园地相比,柠条林地、刺槐林地和撂荒地土壤AM真菌的孢子密度分别提高49.49%,39.62%和91.42%(P<0.05);种丰度分别提高54.10%,68.85%和90.98%(P<0.05);多样性指数分别提高36.54%,30.77%和53.85%(P<0.05)。AM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与pH和速效磷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养分因子对AM真菌多样性的影响顺序为:速效磷>pH>速效氮>有机碳>全氮>全钾>全磷。土壤AM真菌多样性受宿主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因子综合影响。
刘晶赵燕张巧明徐少君
关键词:AM真菌土壤养分黄土丘陵区
内陆河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被引量:8
2006年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Kriging插值法研究了内陆河灌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结果表明,尺度对经典统计学参数中的中值和平均值的影响很小,对方差和变异系数的影响较大.在垂直剖面上,不同水平层次土壤含水量的方差和变异系数的变化规律随尺度而不同.土壤水分的等值线在垂直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在相同的尺度下是不同的,并且与经典统计学参数所反映的垂直变化规律也不相同,但相邻层次上具有相似性.在尺度变化的情况下,随着尺度的变大,土壤水分的等值线变得越来越稀疏,闭合中心的数量逐渐减少,位置发生移动.说明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与采样点数目和采样尺度密切相关,随着采样尺度的增加,土壤性质的结构等级发生转变,不同结构性等级中,影响土壤水分的过程、因素不同.
刘晶刘学录
关键词:内陆河灌区土壤水分
莎草诱导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索添加莎草后土壤有机碳的激发效应发生机制,采用室内控制试验,向培育土壤内添加莎草碎片、增施氮磷元素,测定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微生物量、土壤δ_(13)C值,计算土壤中"新碳"(源于莎草的)和"旧碳"(土壤原有的)的含量。结果表明,75 d后,对照组SOC降低了11 mg·kg^(-1),氮磷营养组SOC降低了10 mg·kg^(-1),莎草组SOC含量先升高而后下降(最终降低了44 mg·kg^(-1)),莎草+氮磷营养组SOC含量先升高而后下降(最终增加了75 mg·kg^(-1))。土壤δ_(13)C值的变化说明土壤添加莎草后,"旧碳"分解速率加快,诱导了激发效应的发生。添加莎草组中,77.8%的莎草被微生物呼吸作用消耗掉,22.2%转化成"新碳"固定到土壤中。除去激发效应消耗的土壤碳(144 mg·kg^(-1)),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了30 mg·kg^(-1);莎草+氮磷处理中,64.0%的莎草被呼吸作用消耗掉,36.0%被固定于土壤中,除去激发效应消耗的94 mg·kg^(-1),总土壤有机碳增加了68 mg·kg^(-1)。莎草处理中,土壤激发效应损失的碳量占莎草分解碳量的37.0%,植物+氮磷处理仅占29.3%,土壤激发效应损失的"旧碳"量远低于莎草呼吸作用损失的碳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土壤添加莎草后激发效应机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田耀武王宁刘晶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莎草
洛阳市狗牙根种质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利用12个性状对采自河南省洛阳市的28份狗牙根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性状相关性及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狗牙根不同种源各性状具有广泛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是草层高度57.02%;12个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草层高度>营养枝高度>生殖枝高度>直立茎叶片长度>匍匐茎节间长度>匍匐茎节间直径>花序长度>小穗数>直立茎叶片宽度>穗枝数>小穗宽>小穗长;各性状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较广泛的联系,相关系数最高的性状为营养枝高度与草层高度(0.9201);主成分分析将狗牙根12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2.97%,以高度相关因子的贡献率最高,达到51.84%。
郑轶琦郭琰刘晶刘有战张磊
关键词:狗牙根种质资源表型性状
不同利用方式对豫西黄土丘陵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以豫西黄土丘陵区乔木地、灌木地、果园、弃耕地和耕地土壤为对象,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耕地相比,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提高了225.38%和265.73%(P<0.05),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分别提高了206.19%和245.03%(P<0.05),MBC/TOC值显著提高了2.89和3.00(P<0.05),MBN/TN值显著提高了5.05和5.57(P<0.05);果园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和MBN/TN值分别提高了107.80%,84.99%和1.23(P<0.05);弃耕3年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耕地无显著差异(P>0.05)。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细菌的PLFA含量增加了17.87%和17.18%(P<0.05),真菌增加了24.27%和28.45%(P<0.05);果园土壤细菌PLFA含量增加了9.04%(P<0.05);弃耕3年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与耕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提高(P<0.05),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降低(P<0.05)。不同利用方式地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的PLFA及总PLFA与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速效氮、微生物量氮,容重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说明相对于耕地、弃耕地和果园土壤,乔木地和灌木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提高,不同微生物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均匀,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因此这两种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改良效果更佳。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引起营养元素的投入和土壤结构的变化是造成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晶赵燕张巧明徐少君
关键词:微生物量微生物群落结构黄土丘陵区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