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震雄

作品数:9 被引量:4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江苏省航空动力系统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4篇柱面
  • 4篇流场
  • 3篇气膜
  • 3篇换热
  • 3篇靶板
  • 2篇小间距
  • 2篇壳型
  • 2篇传热
  • 1篇单孔
  • 1篇对换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气膜冷却
  • 1篇倾角
  • 1篇热系数
  • 1篇小空间
  • 1篇流场结构
  • 1篇流场显示
  • 1篇螺栓
  • 1篇内表面
  • 1篇内气

机构

  • 9篇南京航空航天...
  • 4篇中国燃气涡轮...
  • 3篇民航上海中等...
  • 1篇中国航空工业...

作者

  • 9篇刘震雄
  • 9篇毛军逵
  • 4篇郭文
  • 2篇江和甫
  • 2篇缪国君
  • 1篇江华
  • 1篇胡博
  • 1篇陆海鹰
  • 1篇黄菊
  • 1篇李俊山
  • 1篇沈毅

传媒

  • 5篇推进技术
  • 4篇航空动力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小间距冲击凹柱面靶板换热特性实验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热膜法,实验研究了小间距下单孔冲击受限凹面靶板的局部换热特性。通过改变冲击Re数(20000~30000),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0.2~1.0)等参数,重点分析冲击靶面周向和轴向的局部换热系数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小冲击间距工况下,由于滞止区内高压区作用。气流被加速,靶面轴向上出现除滞止点以外的第二个强化换热峰值,并且随着冲击间距的减小,该效应越加明显;当H/D较小时,由于冲击导管端壁表面的限制,冲击射流在凹面靶板的周向形成冲击射流,显著提升了周向的局部换热效果,周向上也出现了二次强化换热峰值。随着H/D的增加,周向二次强化峰值迅速消失。实验中当H/D=0.2时,凹面靶板的换热效果达到最佳。
毛军逵刘震雄郭文
关键词:传热
小冲击间距下带倾角冲击凹柱面流场结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针对带倾角冲击凹柱面靶板的流动特性和流场结构研究,采用烟线法开展了流场显现实验研究,重点分析了旋流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试验中通过改变冲击雷诺数、冲击间距比(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冲击角度以及凹柱面相对曲率等参数,分析了涡出现的位置、结构等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冲击射流同周围静止空气之间的粘性作用、气体在凹柱面上运动、脱离的共同作用下,带倾角冲击凹柱面靶板产生了不同的旋流结构。实验中,随冲击雷诺数的增加,在冲击滞止区域两侧流体冲击靶板分离处的圆心角增大,分离推迟;由于冲击角度的影响,相对冲击角度较小侧射流与壁面分离比在较大侧提前,且在相对冲击角度较小侧更容易产生旋流结构。实验中改变的参数均影响了旋流结构及其发展特性,并且影响规律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
沈瑾缪国君毛军逵刘震雄
冲击凹柱面靶板的流场结构实验被引量:3
2008年
采用烟线法研究了冲击凹柱面靶板的流场结构。研究中改变冲击雷诺数Re,冲击距-冲击孔直径比H/d以及冲击靶面相对曲率d/D等参数,利用数码摄像机拍摄流场结构随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均影响了冲击凹柱面靶板的流场结构,而且影响规律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实验中,随冲击雷诺数Re的增加或冲击距-冲击孔直径比H/d的减小,在冲击滞止区域两侧形成的稳定旋流结构与冲击靶板分离处的圆心角增大,分离推迟;同时在实验中发现冲击靶板的曲率半径和冲击导管直径之间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d/D)使流体沿壁面运动的距离最长。
刘震雄毛军逵卜继兴
多层涡轮机匣内螺栓对换热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针对叶尖间隙主动控制系统的高压涡轮多层机匣,研究了机匣内部斜向冲击高肋结构中,定位螺栓对机匣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中改变孔平均雷诺数-Re(2543~7121)、螺栓直径与冲击孔直径比D d(2.67,4.13,5.33)、螺栓间距与冲击孔直径比S d(23.2,30.7,45.2)等参数,获得了不同工况下螺栓安装面局部和平均Nu数变化规律,并整理出对应的经验关系式。研究中发现,安装螺栓的存在,显著增强了机匣表面的局部换热效果,但是平均换热系数的提升幅度有限。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参数范围内,当保持螺栓间距比不变时,增加螺栓直径可以有效强化机匣表面的换热系数,如当螺栓直径比D d由2.67增加到5.33时,螺栓周围机匣表面平均Nu数增加幅度达20%~30%。当螺栓直径比保持不变的工况中,螺栓间距比S d为30.7时机匣表面平均Nu数达到最大值,但是螺栓间距比参数对机匣表面换热系数影响相对较小,平均Nu数的变化幅度在10%以内。
刘震雄毛军逵江华李俊山沈毅陆海鹰
关键词:换热特性
狭小空间内气膜孔流量系数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2009年
针对多层层板冷却、双层壁冷却等冷却技术,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这些冷却结构形成的狭小冷却通道中,气膜孔附近的流动特性,重点研究了气膜孔流量系数Cd随吹风比M(0.5~2.0)、气膜孔雷诺数Re(5000~10000)以及冷却通道高度H和气膜孔直径D之比H/D(0.33~1.0)等参数的变化规律.数值计算中湍流模型为Realizablek-ε模型,近壁处采用非平衡壁面函数,利用SIMPLE算法和二阶迎风格式进行离散求解.计算结果表明:气膜孔流量系数随吹风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吹风比M小于1时,影响尤为明显.研究中同时发现在相同吹风比的条件下,Cd随着气膜孔雷诺数的增大而减小,但变化的幅度不大;在相同的气膜孔雷诺数下,Cd随着H/D的减小而降低,特别是当H/D小于0.75时,随着流体在进入气膜孔前逐步受到限制,Cd随着H/D的减小而快速降低.
胡博毛军逵刘震雄黄菊
关键词:气膜冷却数值模拟
小间距单孔冲击凸面靶板流场结构实验被引量:15
2007年
利用烟线法研究了小间距、单孔冲击凸面靶板的流场结构.实验中,改变冲击雷诺数Re、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以及冲击靶面相对曲率d/D等参数,通过拍摄流场形态,分析气流分离角度和涡旋结构随上述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Re,H/d较大时,在凸面靶板周向两侧形成了稳定的旋流结构.随着Re,H/d的增加,冲击射流与靶面分离处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分离推迟.实验中还发现当d/D减小,流体与靶面的分离提前,其相对应的圆心角呈现减小的趋势.
毛军逵刘震雄郭文
关键词:小空间
双层壳型冲击/气膜结构内表面换热特性实验被引量:9
2007年
以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种结构典型冷却单元的放大模型实验研究。通过改变冲击Re数(10 000~40 000),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H/D(0.17~2.0),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与冲击孔直径之比P/D(0~5.0)等参数,利用热膜法研究了该典型冷却单元结构中内表面的换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参数Re,H/D,P/D对内表面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关联性。在本文的实验工况参数条件下,随着冲击Re数的增加,内表面换热效果逐步增强;并且存在一个最佳的H/D和P/D范围使得内表面换热效果最佳。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当H/D=0.67,P/D=3时,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冷却结构内表面能达到最佳的换热效果。
毛军逵刘震雄郭文江和甫
关键词:传热系数
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效果的实验被引量:13
2007年
以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的平壁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种冷却结构的复合冷却效果实验研究.研究中改变冷热气流吹风比M,冲击距H/d,冲击孔和气膜孔间距与冲击孔直径之比P/d等参数,利用红外热像仪拍摄实验件的温度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参数均影响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效果,而且影响规律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随着吹风比的增加,复合冷却效果逐步增强;在实验工况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冲击距H/d范围使得复合冷却效果最佳;同时在冲击孔和气膜孔之间也存在一个最佳的P/d范围,使得复合冷却效果达到最大.当H/d=0.5和P/d=4时,双层壳型冲击/气膜复合冷却结构能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
刘震雄毛军逵郭文江和甫
关键词:航空航天推进系统气膜
受限空间内斜向冲击凹柱面流场结构试验被引量:5
2010年
以冲击旋流强化换热为研究背景,通过粒子示踪的流场显示技术,对受限空间内斜向冲击凹柱面的流场结构开展了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冲击雷诺数、冲击角度、相对冲击间距(冲击间距和冲击孔直径之比)以及相对曲率(冲击孔直径同凹面靶板直径之比)等参数,分析了受限空间中,斜向冲击曲率表面后产生的涡系结构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流场显现结果表明:随冲击雷诺数的增加,在冲击滞止区域两侧都能形成稳定的旋流结构,并且在受限空间的角部,进一步形成了诱导涡.试验中发现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加,冲击气流与壁面分离处对应的圆心角增大,分离推迟;随着相对冲击间距值的增加,气流与壁面分离处对应的圆心角越来越大,相对于受限空间的大小,诱导涡的范围越来越小.由于冲击角度的影响,冲击射流在滞止区域左侧射流(相对冲击角度较小)与壁面分离比在右侧(相对冲击角度较大)提前,同时更容易产生旋流.
毛军逵缪国君刘震雄
关键词:流场显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