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印芝虹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主题

  • 4篇作家
  • 4篇文学
  • 2篇德语文学
  • 2篇女作家
  • 2篇海尔曼
  • 1篇独行
  • 1篇性格
  • 1篇耶利内克
  • 1篇艺术
  • 1篇语文
  • 1篇哲思
  • 1篇人物性格
  • 1篇十字架
  • 1篇使徒
  • 1篇世界主义
  • 1篇思维
  • 1篇逃避
  • 1篇逃遁
  • 1篇特立独行
  • 1篇天使

机构

  • 1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1篇印芝虹
  • 1篇徐央央

传媒

  • 3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外国文学动态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译林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侦析爱与罪的纠缠——贝·史令克《爱之逃遁》的文学追求被引量:1
2005年
藉《生死朗读》而风靡全球的德国作家贝哈尔特·史令克五年之后推出了新书———短篇小说集《爱之逃遁》,叙写了七个历史与现实、爱与罪缠绕纠结的情感故事。主要通过对《爱之逃遁》里各种人物的分析,阐释史令克作品的基本主题和叙事特点,及其作为职业法学家借文学之地所表现出的特点鲜明的人文关怀。
印芝虹
在逃避中寻求自由——尤蒂·海尔曼人物解析被引量:1
2003年
自1998年短篇小说集《夏屋,日后》出版并震动整个德国文坛以来,当年28岁、被德国“文学评论教皇”莱希一拉尼茨基誉为“一个新的女作家,一个杰出的女作家”、的尤蒂·海尔曼(Judith Hermann)就成了众人瞩目的对象,如同著名评论家所言:“
徐央央印芝虹
关键词:小说《红珊瑚》人物性格
悖之痛——高墙下的集体记忆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以柏林墙题材的著名诗文、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分裂的天空》和佛尔克·布劳恩的《墙》及《所有》为例,从记忆理论的视角,考察文学与集体记忆的相互交集和作用,描述意义的凝结、读者接受的再塑造、意识形态和政治等因素对于回忆文本的影响,分析高墙下分裂的自我与围墙内集体记忆形成的关联,阐释文学内部的记忆即文本互涉方法、文学作为集体和文化文本之于表现"围墙与诗人"主题的意义。
印芝虹
关键词:柏林墙集体记忆
天使乎?魔鬼乎?——埃·耶利内克的对立形象初探被引量:9
2005年
20 0 4年诺贝尔文学奖爆了一个大冷门 :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这个褒奖者心目中的天使 ,批评者眼中的魔鬼 ,作为最难以想象的获胜者拔得了头筹。耶利内克究竟何人 ?她写了些什么文字 ?这些问题不容分说地摆到了我们面前。作为一个在骂声中不断获奖直至赢得最高荣誉的独特人物 ,耶利内克以其无所禁忌的、愤怒挑衅的主题和风格 ,不可遏制地宣泄出一种引人瞩目的文学 :或是多部音乐交响曲 ,或是不堪入目的语言垃圾。
印芝虹
关键词:天使魔鬼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交响曲
十字架下的德国反思文学——从今年的德语文坛大事谈起被引量:3
2002年
今年以来,德国文坛可谓尤其热闹。其中最大的看点乃是三位至今仍然活跃在文坛上的战后最著名的作家君特·格拉斯、克丽斯塔·沃尔夫和马丁·瓦尔泽。这三位年过七旬的文坛老将先后在上半年发表作品,并且均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三部作品从主题到形式,从语言到风格彼此大相径庭,引人注目的原因和方式也很不相同。
印芝虹
关键词:文坛反思文学作家轰动效应语文
“跨越”的思维与艺术——《生死朗读》的跨文化效应评析被引量:10
2005年
作为德国当代在世界最为走红的长篇小说之一,《生死朗读》在中国的接受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特点,显示了它强大的跨文化效应。作家贝.施林克通过新异的角度,细密、独立的观察和置疑,将普世的人性、爱情、罪责纠缠和历史反思等大题目糅合发掘,使读者在沉浸于人物和故事的同时,经历不间断的、严密的内心质询和对主流观念的拷问。我们赞赏德国的反思精神和文化,却疏于其研究。本文通过对一本近年来在国内反响较大的德语小说的讨论,对其超越文化阻隔的思维特点和文学因素,即其获得世界性成功的原由的分析,在这方面作一个初步尝试。
印芝虹
关键词:跨文化历史反思
德国战后文学反思的使徒——走近伯尔、格拉斯被引量:7
2004年
我们经常赞赏德国人自觉深刻的历史反思,却很少认真细致地研究分析其思路和方法。战后德语文学不啻为我们探讨这一课题的最佳领域,而作为实践这一文学反思使命的最杰出的代表,德国战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伯尔、格拉斯则提供了用心研读这个反思经验的重要文本。他们或平白而沉重,或辛辣而穿透的笔触,将权力、人性以及传统文化的扭曲纠合发人深省地揭示出来,推动了劫难后德国批判精神的建设。
印芝虹
关键词:伯尔
趋向差异多元的文学流变——战后德国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一种考察被引量:3
2013年
战后德国是冷战中东西方阵营及之后世界格局的一个缩影,其从分裂到统一后的文学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民主德国作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学表现、其作品与社会的互动,联邦德国战后反思文学的发展变化,均为我们探讨时代与文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从两德最著名的前辈作家伯尔、格拉斯、克·沃尔夫、海纳·米勒到1968年代作家彼得·施耐德、乌佛·梯姆、施林克等,从他们获得高度评价、影响广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察见一种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风格演变的文学发展路径。
印芝虹
关键词:后现代克里斯塔·沃尔夫
德国的席勒?世界的席勒? ——2005席勒年的反思
2005年
2005年,德国人迎来了又一个席勒年:德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与歌德比肩的古典主义诗人席勒逝世两百周年。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第一个席勒年了,此前,不仅有如席勒100年、150年的忌辰,更有其100岁、200岁的冥诞。德国人热衷于纪念他们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对此,龙应台7年前在《诗人刚走,马上回来》一文里曾经深有感慨地做过介绍:
印芝虹
关键词:古典主义理想主义剧作家席勒法国大革命世界主义
日常与迷离的糅合——德语文学新星尤蒂·海尔曼解读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以尤蒂·海尔曼为例 ,尝试介绍她的两个短篇 ,分析它们既通俗传统又特立独行、时代风格鲜明的故事内容及写作特点 ,探讨其魅力所在。
印芝虹
关键词:德语文学特立独行写作特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