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庆
- 作品数:6 被引量:87H指数:4
- 供职机构: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
- 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植被过滤带对径流中非点源污染物净化效果的试验研究与数学模拟”,在陕西省华县小华山水库旁的试验基地开展了相关试验,主要对植被过滤带中非点源污染物的沿程变化和在不同流量下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研究...
- 史冬庆
- 关键词: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
- 文献传递
- VFSMOD模型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模拟与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6
- 2010年
- 在简述Vegetative Filter Strips Model(VFSMOD)模型的功能和机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小区试验资料检验该模型对国内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模拟情况,进而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出流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多在±15%以内,出流SS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多在±20%以内,出流水量和出流SS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995和0.889,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与较强的适应性,可用于植被过滤带的规划设计.
- 杨寅群李怀恩史冬庆
- 关键词: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
- 径流流量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8
- 2012年
- 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较多,1次降雨径流过程中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也会随时间变化。该文通过野外小区试验,分析了暴雨径流过程中流量对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场暴雨径流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即不同入流流量下,植被过滤带对悬浮固体、总氮、总磷、颗粒态氮和颗粒态磷的净化效果变化较大,随着入流流量的减小,植被过滤带的净化效果更为显著,其中草地过滤带的净化效果最好;对植被过滤带进出口水流中的颗粒粒径分析也表明植被过滤带对粗颗粒的净化效果较好,植被阻滞水流使粗颗粒沉积是植被过滤带净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该研究可为我国西北地区植被过滤带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邓娜李怀恩史冬庆汪磊
- 关键词:植被径流植被过滤带
- 植被过滤带对悬浮固体净化效果的模拟被引量:4
- 2012年
- 数学模型是进行植被过滤带(VFS)设计的重要工具。本研究通过分析植被过滤带对径流中悬浮固体的净化机理,采用植被过滤带田间尺度机理模型VFSMOD和修正的土壤侵蚀模型MUSLE耦合,对植被过滤带的悬浮固体净化效果进行模拟,并利用野外小区试验数据对该耦合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植被过滤带出流悬浮固体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偏差多在±20%以内,其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判定系数R2为0.98,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且优于VFSMOD模型,可用于我国植被过滤带的规划设计。
- 邓娜李怀恩史冬庆
- 关键词:植被过滤带
- 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及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利用野外小区试验,探讨了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的产生及其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总氮、总磷在植被过滤带初始出流中呈现出较高的浓度;在入流单宽流量大于0.004 m3/(s.m)的大流量冲刷下,植被过滤带出流悬浮固体的浓度大多增加;当植被过滤带内土壤初始氮浓度较高时,径流会再次受到氮污染。植被过滤带内坡面和表层土壤的初始情况(污染物量和干湿度)以及入流流量是植被过滤带产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因素;非点源污染的产生是植被过滤带净化效果降低的主要原因。
- 邓娜李怀恩史冬庆汪磊
- 关键词: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野外试验
- 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被引量:68
- 2010年
- 植被过滤带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之一。为了探讨植被过滤带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实际应用,该文作者在陕西小华山水库岸坡地建设了3条不同配置方式的植被过滤带,通过试验测定了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几种污染物的净化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植被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的颗粒态氮、颗粒态磷、总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浓度削减率分别达到82.02%、77.13%、46.05%、73.28%和60.48%以上,负荷削减率分别达到89.98%、87.25%、69.93%、85.11%和77.97%以上,并能有效地削减溶解态氮和溶解态磷的负荷量;自然草地过滤带和沙棘-草本过滤带对地表径流中这几种污染物的削减主要发生在前10m。过滤带内的植被条件、入流流量和入流污染物浓度是影响过滤带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 李怀恩邓娜杨寅群史冬庆
- 关键词:污染控制径流植被过滤带非点源污染物野外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