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旭江 作品数:9 被引量:30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30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采用胃镜检查胃黏膜的病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的HBsAg、HBcAg,并观察记录检测结果。结果 3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胃黏膜病变19例占63.3%,胃黏膜组织中HBsAg和(或)HBcAg阳性患者10例,其中有7例胃黏膜病变为中度或重度,占70.0%,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中HBsAg、HBcAg检测结果阳性,患者的胃黏膜病变较严重,但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和血清中的乙型肝炎标志物的分布无关系。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会出现胃黏膜组织病变,乙型肝炎病毒在胃黏膜中复制,胃黏膜病变程度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 余新华 吕旭江 朱金照 张良宏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胃黏膜病变 免疫组织化学法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29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阿德福韦酯(ADV)10 mg/d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第一阶段2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ADV治疗)和对照组9例(凯西来)治疗12周;第二阶段所有患者均接受ADV治疗36周,治疗48周时评价疗效。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的变化情况;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复常率、肝组织病理改善率、HBeAg转阴率及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结果治疗12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HBV DNA分别为(4.2±1.2)lg拷贝/ml和(7.5±0.8)lg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8周时治疗组HBVDNA为(3.4±1.1)lg拷贝/ml,与基线水平[(8.5±0.8)lg拷贝/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HBV DNA的有效抑制率为100%,HBV DNA转阴率60.0%,ALT复常率100%,HBeAg转阴率45.0%,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10.0%,肝组织病理改善率66.7%。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10 mg/d服用48周,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李丹 潘晨 郑玲 吕旭江关键词:阿德福韦酯 HBEAG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胃黏膜病变特点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特点。方法通过电子胃镜观察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的镜下改变,取组织病理活检观察胃黏膜及肝脏组织的病理变化,并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程度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内镜下改变的发生率达97.5%,组织病理(HE染色)的镜下改变达100%。胃黏膜改变呈现多样性,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主(75.5%~77.5);胃黏膜病变程度与慢性乙型肝炎程度呈正相关(r=0.85,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胃黏膜病变,且以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为主;胃黏膜病变程度与肝炎病情呈显著正相关,应引起患者及临床医生的重视。 朱金照 吕旭江关键词:胃黏膜 病理学 胃镜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活动性EB病毒性肝炎(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hepatitis,CAEBVH)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报道2例CAEBVH,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两例患者为青少年男性,例1主要表现为发热、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例2首先以血生化检查肝功能异常为特征,后期出现双下肢水肿、尿黄、乏力、脾大,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活检肝组织于光镜下观察:两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和纤维组织增生,肝小叶内可见点灶状坏死,肝窦内成串淋巴细胞浸润,界板炎和汇管区炎症.电镜观察:慢性肝炎,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纤维增生,未见髓鞘样小体、特征性溶酶体、乙肝表面抗原等特征性病变结构.EBER原位杂交均检出细胞核阳性的淋巴细胞.例1病程为2年零4 mo,例2病程为13年零5 mo,最终均死亡.结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肝炎的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易于误诊或漏诊.病理学特点为大泡性脂肪变,肝窦内成串淋巴细胞浸润,肝小叶点灶状坏死,界板炎和汇管区炎症,以及EBER原位杂交均检出细胞核阳性的淋巴细胞.该病预后差,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李鑫静 曲利娟 郑雄伟 陈丽红 董菁 李东良 潘晨 吕旭江 郑智勇关键词:EB病毒 慢性感染 病毒性肝炎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与病理诊断的比较,了解差异,并探讨临床、生化学与影像学的检测结果对减少差异的帮助。方法:取自我院2004.1-2006.4经肝组织穿刺诊断为慢乙肝(轻、中、重) 肝硬化共103例与临床诊断作比... 林榕生 林明华 吕旭江文献传递 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自然史阶段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CHB患者在不同自然阶段时血清HBsAg水平及其与肝组织病理学的关系,建立一种基于HBsAg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模型。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住院接受肝活组织检查的CHB患者145例,其中HBeAg阳性73例。比较在不同自然史阶段以及不同HBeAg状态下患者HBsAg和HBV DNA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HBeAg阳性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评价基于HBsAg的无创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肝纤维化判别函数的预测价值。统计学处理采用ANOVA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HB患者在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激活期的血清HBsAg分别为(4.29±0.69)、(3.56±0.61)、(3.22±0.64)和(3.54±0.50) lg IU/mL(F=16.72,P〈0.01);HBV DNA分别为(8.48±0.58)、(6.69±1.44)、(3.80±0.59)和(6.21±1.06) lg拷贝/mL(F=76.73,P〈0.01)。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G1、G2、G3、G4时的HBsAg分别为(4.44±0.65)、(4.00±0.72)、(3.74±0.62)和(3.28±0.50) lg IU/mL(F=9.198,P〈0.01);HBeAg阳性患者肝组织纤维化分期(S)≤S1、S2、S3、S4时的HBsAg分别为(4.55±0.54)、(4.04±0.89)、(3.59±0.63)和(3.34±0.50) lg IU/mL(F=10.66,P〈0.01)。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091,95%CI:1.013~1.175)和HBsAg(OR=0.190,95%CI:0.066~0.542)是HBeAg阳性患者肝纤维化的独立影响因素。肝纤维化判别函数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9,高于AST与血小板比值指数(0.749)和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0.763)。结论血清HBsAg水平在CHB不同自然史阶段存在明显差异,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sAg水平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进展而降低,以HBsAg定量建立的无创肝纤维化模型可以初步判断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陈明胜 欧旸 甘巧蓉 吕旭江 李孝楼 陈立关键词:自然史 病理损伤 慢性HBV携带者117例肝组织病理与临床特征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HBV携带者肝组织炎症、纤维化分级与临床、血清学指标及B超脾长径间的关系,寻找影响肝炎和肝纤维化的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对117例患者进行肝穿刺并予肝组织病理炎症分期和纤维化分期,同时测定各临床、血清学指标及B超脾长径。根据肝组织炎症分级,以G2为界,分为G2~4和G0~1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eAg、HBV DNA定量、脾长径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17例慢性HBV携带者中有9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伤,炎症分级G2~435例,共占35.7%;其中1例(1.0%)已进展为肝硬化;纤维化分期S2~486例,共占87.8%。年龄≥40岁者所占比例在肝组织炎症分级G2~4组高于分级G0~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长径在G0~1组平均值小于G2~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携带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组织损伤,损伤以轻度为主,中重度损伤也占一定比例,对40岁及以上慢性HBV携带者,应高度重视,以防病变的隐匿进展。 吕勇 朱金照 吕旭江 王艳丽关键词:慢性HBV携带者 23例成人肝糖原累积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 了解肝糖原累积病(GSD)的临床和病理,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提取23例成人肝糖原累积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肝组织病理的光镜及电镜形态.结果 成人肝糖原累积病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黄,乏力,体检肝功能异常,肝穿刺活检光镜见肝细胞肿胀,胞质空淡,肝细胞呈植物细胞样镶嵌排.过碘酸希夫染色( Periodicacid-sehiff,PAS)阳性证实为糖原.电镜见肝细胞肿胀,胞质内糖原颗粒明显增多,见少许小泡型或大泡型脂滴.结论 成人肝糖原累积病起病隐匿,症状轻微,对不明原因非溶血性黄疸、慢性肝炎,合并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治疗效果欠佳者应建议肝穿肝组织活检,PAS染色及电镜有助于发现该病. 孙芳 吕旭江 林春63例伤寒性肝炎回顾性分析 2001年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我院1996年~2000年12月收治98例伤寒病人中合并伤寒性肝炎63例。其中,男44例,女19例;年龄11~63岁,平均33.9岁,11~14岁4例,14~63岁59例。 1.2 诊断标准 ①确诊伤寒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粪、血培养,肥达氏反应阳性。②肝功能异常:TBil>17.1βmol/L,ALT>35IU/L。③肝、脾肿大,肝脏损害,随伤寒好转而迅速恢复。④既往无病毒性肝炎病史,甲、乙、丙、丁、戊五型肝炎病原学均阴性。 吕旭江 张良宏 林春关键词:肝炎 脾肿大 肥达氏反应 脾大 脾疾病 伤寒 沙门氏杆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