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世军

作品数:30 被引量:20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核科学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天文地球
  • 4篇核科学技术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地下渗滤
  • 7篇渗滤
  • 7篇污水
  • 6篇地下渗滤系统
  • 6篇渗滤系统
  • 5篇水处理
  • 5篇污水处理
  • 5篇高放废物
  • 4篇生活污水
  • 4篇脱氮
  • 4篇废物
  • 3篇地质处置
  • 3篇水力负荷
  • 3篇气层
  • 3篇人工湿地
  • 3篇无动力
  • 3篇滤层
  • 3篇方解石
  • 3篇高放废物地质...
  • 3篇高负荷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南京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台湾大学
  • 1篇环境保护部华...
  • 1篇学研究院
  • 1篇义乌市水处理...
  • 1篇深圳市建筑科...

作者

  • 30篇吴世军
  • 26篇陈繁荣
  • 24篇杨永强
  • 5篇康明亮
  • 4篇朱润良
  • 3篇程俊
  • 3篇吕莹
  • 3篇张荣
  • 2篇窦顺梅
  • 1篇应光国
  • 1篇朱建喜
  • 1篇宋刚
  • 1篇刘珠丽
  • 1篇沈川洲
  • 1篇陈永亨
  • 1篇王津
  • 1篇李宁波
  • 1篇梁晓亮
  • 1篇陈情泽
  • 1篇陈迪云

传媒

  • 3篇水处理技术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地球化学
  • 2篇矿物学报
  • 1篇辐射防护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核化学与放射...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科技促进发展
  • 1篇第5届废物地...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硅基无定形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无定形碳酸盐制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基无定形碳酸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制备为采用碱溶液分别调节可溶性碳酸盐溶液和可溶性硅酸盐溶液pH。在低温条件下,混合可溶性碳酸盐溶液和可溶性硅酸盐溶液,混合均匀后加入...
吴世军张含笑杨永强陈繁荣朱润良
次生硅钙铀矿对碘的捕获作用研究
乏燃料蚀变次生矿物对放射性核素的捕获作用对于高放废物处置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硅钙铀矿(uranophane)是UO在花岗岩地下水中氧化蚀变的主要次生矿物;I在核反应过程中的产率较高,在水-岩系统中的活动性强,在高放...
吴世军陈繁荣康明亮窦顺梅杨永强
关键词:乏燃料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方解石(1014)晶面在含重金属溶液中的生长及新生长面的溶解
2021年
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对方解石的生长和溶解均有影响,但关于方解石中固有的杂质离子对其溶解的影响还了解甚少。本研究利用原位原子力显微镜(AFM)考察了室温下方解石(1014)晶面在含Mn^(2+)及含Cd^(2+)溶液中的生长过程,并对其新生长面直接进行原位溶解观察。实验表明,溶液中的Mn^(2+)和Cd^(2+)可参与方解石的生长,分别形成(Ca,Mn)CO3固溶体和(Ca,Cd)CO3固溶体。新生成的含Mn、Cd方解石的溶解速率仅为纯方解石的14.3%~60.3%,说明晶体中的Mn和Cd可抑制方解石的溶解。因此方解石生长阶段可通过在(1014)晶面形成含重金属固溶体从而固定Mn和Cd,由于新生长的固溶体溶解速率小于纯方解石,从而延缓Mn和Cd的迁移,并降低其环境污染的风险。
张晓航吴世军陈繁荣
关键词:方解石CDMN原子力显微镜
土壤酶对碘离子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08年
以批式试验法研究了微生物、葡萄糖氧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其催化底物葡萄糖、尿素和纤维素对I-在土壤中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能显著提高I-吸附量,但葡萄糖氧化酶、脲酶、纤维素酶及葡萄糖、尿素和纤维素对I-吸附并无促进作用。葡萄糖氧化酶及葡萄糖含量在小于100mg/L时对I-吸附无影响,1000mg/L时与I-呈竞争吸附;脲酶及尿素随浓度增大,对I-吸附的抑制作用变得明显;1~1000mg/L范围内,纤维素酶和纤维素对I-吸附没有影响;但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生成的中间产物可促进土壤对I-的吸附。平衡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随时间增加而逐渐降低,有机质浓度越大,降低趋势越明显。
吴世军陈繁荣程俊杨永强吕莹康明亮
关键词:土壤土壤酶微生物
组合型人工湿地对二级好氧单元出水的深度处理被引量:17
2019年
经过好氧处理后,污水中有机碳通常被降解去除进而影响后续反硝化的进行。为了解决反硝化因缺少碳源受到抑制的问题,设计了3组人工湿地作为好氧单元出水的深度处理系统,并添加原污水作为反硝化碳源。3组人工湿地均由潮汐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叠置而成,编号分别为CW1、CW2和CW3,其中CW1、CW3为下行-上行复合流,CW2为下行单向流;CW2、CW3表层种植美人蕉(Canna indica),CW1不种植物。在水力负荷为30 cm·d-1的条件下,3组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都在70%左右。CW1对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2%、51.7%和35.9%;CW2对NH4+-N的处理效果最好,对TN的去除效果最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1.5%和38.3%;CW3能够明显提高TN和TP的处理效果,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9%和62.2%。复合流和种植美人蕉能够明显提高系统对污染物的综合处理性能,这对于优化人工湿地设计以及低C/N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张玲玲杨永强张权孙晓文吴世军陈繁荣
关键词:潜流人工湿地美人蕉生活污水深度脱氮
前置反硝化-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深度脱氮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针对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TN去除率低的问题,研究将渗滤出水回流与原污水混合,进入前置反硝化单元。结果表明,当回流体积比分别为0.5:1、1:1和2:1时,系统对NH_4^+-N的去除率高于92%,且出水NH_4^+-N的质量浓度低于0.5 mg/L;前置反硝化单元对NO_3^--N去除率分别为91.0%、83.0%和64.2%,而系统对TN去除率仅为18.6%、31.2%和30.8%。在回流体积比为2:1时,将原污水COD/ρ(TN)调为6,以与常规生活污水C/N相同,此时反硝化单元的NO_3^--N去除率升至95.2%,而系统TN去除率升至57.1%,且出水TN的质量浓度低于15 mg/L。因此,如果采用该组合工艺处理常规生活污水(COD/ρ(TN)大于6),可使其最终出水TN和NH_4^+-N含量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张春瑾杨永强张玲玲张权吴世军陈繁荣
关键词: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前置反硝化回流比碳氮比
一种无动力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属于环境工程中的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无动力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自动布水器、高负荷地下渗滤复合单元和自动排水器;所述自动布水器和自动排水器均为钟型无动力虹吸装置;所述高负荷地...
杨永强陈繁荣吴世军
分散式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被引量:12
2011年
以广东佛山利华员工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和运行情况。该工程污水负荷高达56 cm/d,对进出水采样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对COD、BOD5、SS、NH4+-N、色度、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7.7%、78.9%、92.5%、87.6%、90%、52.2%和76.3%,出水的主要污染物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或二级标准。但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证明该系统投资小、运行成本低、运行稳定、管理简单,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张荣杨永强刘劲松吴世军陈繁荣
关键词:水力负荷地下渗滤系统生活污水
黄铁矿与某些放射性核素的反应路径模拟被引量:9
2010年
黄铁矿是地质介质中普遍且稳定存在的矿物,由于S22-的还原性强于Fe2+,可望作为强还原剂将高价核素还原为低价态,但黄铁矿的有氧氧化会产生酸,这对放射性核素的迁移阻滞不利。本工作使用PHREEQC软件,以中国甘肃北山五一井地下水为实例,模拟了黄铁矿还原U、Se、Tc等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在无氧的地下处置库氛围中,黄铁矿的存在能有效地还原高价态的U、Se、Tc,将其浓度降低至极低水平而阻滞其迁移,且反应后的溶液pH值有升高趋势。
康明亮陈繁荣杨永强吴世军窦顺梅
关键词:黄铁矿地球化学模拟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春季珠江口内营养盐剖面分布和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2005年春季(4月)时珠江口内6个站住的营养盐剖面分布及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行了全面研究。在获取该海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剖面资料的基础上,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交换通量,并且与实验测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内间隙水营养盐在不同站位间含量差异明显,呈现出由河口向外海逐渐降低的分布趋势。对于大多数站住营养盐,交换实验得到的通量大于利用间隙水浓度梯度法估算的结果,交换实验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应用交换实验测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体现了营齐盐扩散和界面反应的综合作用结果。研究区域的NH4^+,NO3^-,NO2^-,SiO4^4-和PO4^3-的交换通量分别为-1.3184--0.9854,-0.5583~0.4692,-1.5188--0.1438,-1.9673~3.8831和-0.2464~0.0939mmol·d^-1·m^-2.
吕莹陈繁荣杨永强程俊吴世军
关键词:珠江口营养盐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