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番

作品数:18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道德
  • 4篇张东荪
  • 4篇哲学
  • 3篇自我
  • 2篇新论
  • 2篇章太炎
  • 2篇真理
  • 2篇真理观
  • 2篇正名思想
  • 2篇认识论
  • 2篇伦理
  • 2篇传统认识论
  • 1篇道德化
  • 1篇道德理想
  • 1篇道德主义
  • 1篇道德自律
  • 1篇德性
  • 1篇笛卡儿
  • 1篇读书
  • 1篇虚静

机构

  • 10篇华东师范大学
  • 9篇河海大学
  • 1篇麦克马斯特大...

作者

  • 18篇吴晓番
  • 1篇高瑞泉
  • 1篇胡岩

传媒

  • 2篇思想与文化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甘肃理论学刊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青岛大学师范...
  • 1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泰山学院学报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哲学分析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名思想的历史衍化与哲学意蕴被引量:2
2012年
儒学号称名教,"名"之于儒,意义重大,先秦时期,社会变迁使得物是人非,名实淆乱,无所适从。道术为天下裂,礼崩乐坏,孔子主张"正名"。战国时期,对于"名"的争论尤为核心,黄老刑名之学有之,名家有之,墨经有之,法家有之,荀子亦有正名之论。儒家"正名"的话题最重要的来源是子路问政(《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然就儒学有注疏开始,对论语之"必也正名乎"一章注解亦不能统一。
吴晓番
关键词:儒家思想哲学意蕴先秦儒家刘宝楠牟宗三
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
一、张东荪的问题意识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是逻辑和认识论意识的不发达。这不是金岳霖的独见,而是现代中国哲学界的共识。基于这种认识,20世纪中国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力求克服传统哲学在这方面的不足,致力于逻辑和认识论的研究。从认...
吴晓番
关键词:金岳霖乌托邦意识形态传统认识论张东荪
文献传递
《齐物论》和平等——以章太炎《齐物论释》为例被引量:2
2007年
哲学元典的魅力就在于其诠释的无限可能性。《庄子》哲学博大精深,对其解读也是见仁见智。到了近代,章太炎用“平等”观解读《庄子》,认为《庄子》是一种关于自由平等的救世哲学。这个认识的出现,是章氏针对近代历史所开的一剂救世的药方,同时也开了一个先河,即以现代思想去解读古代经典。
吴晓番
关键词:《庄子》章太炎《齐物论》
龚自珍与现代政治意识的兴起被引量:2
2015年
龚自珍实效性的政论多为后世政治实践所验证,而其深度反省的政治理念建构却抉发者甚寥。以今观之,龚自珍的政治理念通过对古典政治形态的颠覆,成为中国现代政治意识的开端。古典政治注重三代,关注道德与政治的统一,追求自然秩序和政治秩序的合一。龚自珍认为政治应当关注当代本身,注意到了政治实践的时间性。立足于当代政治,他反对将政治实践等同于道德实践,主张政治与道德的分离,注重政治技术的必要性。在探索政治治理的过程中,龚自珍将天命与君命分离,确立以人类自身需要为目的的主权意识。主权意识的彰显,使得政治不再诉诸传统权威和习俗,而是诉诸政治主体的"制作"。
吴晓番
关键词:主权意识
龚自珍哲学新论——以自我观为中心的考察
龚自珍(1792-1841)是中华帝国晚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深处乾嘉诸老凋谢和嘉道学术转型之间,是传统学术思想转型的重要推手,亦是新思想的萌蘖标志。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的因袭,又有时代的创造。本文以龚自珍的自我观为中心,...
吴晓番
关键词:哲学思想自我观自我意识道德理想
文献传递
理学批判的三个进路被引量:2
2015年
中国思想发展到清代,理学陷入发展瓶颈,存在重大的理论缺陷。理学最具特色和最为核心的地方是其吸收佛学体用论思维模式,理学批判最为核心的工作就是对于这一思维方式的批判。乾嘉学者从语言、历史和实践三个进路对理学的问题加以揭露。这些批评对于中国哲学的展开意义重大,是新的哲学的义理基础。
吴晓番
关键词:实践进路
清代思想中的“人禽之辨”被引量:2
2010年
人禽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比较偏僻的话题。不同的思想家对于人禽之辨有着不同的见解。早期思想家偏重于从文化道德意义上来区分人禽,而清代思想家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深化,扩展到了知识主义意义上的区分,深化了对人的全面认识。
吴晓番
关键词:道德主义
张东荪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与扩展
2009年
对知识问题的关注贯穿于张东荪一生的哲学沉思。他在批判西方传统认识论的基础上展开了他的认识论研究,对传统认识论有所扩展。在其早期思想中,张东荪借鉴了西方认识论,提出了自己的多元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多元的,不是对实在的表象,不是普遍必然的。在其后期思想中,他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知识论。他主张研究知识论要从生存对知识的决定关系出发并提出知识的境况决定论。从认识论发展的大框架而言,张东荪的思想是一条不同于英美认识论进路的认识论方案。
吴晓番
关键词:中国现代哲学张东荪
论张东荪的真理观
2009年
在中国现代哲学进程中,张东荪尤其关注真理问题。真理问题不仅涉及到真理的定义,真理的标准,还涉及真理的认可问题和真理的本质问题,真理的本质问题是真理的其他问题的本体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此在的"让存在"的自由,是一种解蔽,解蔽的同时又意味着遮蔽的可能。张东荪在批判传统真理观的基础之上,提出情境主义的真理观。它涉及到了对真理的本质问题的思考,扩展了知识问题的研究向度。
吴晓番
关键词:张东荪真理
爱物思想的伦理向度
2014年
随着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以征服与改造自然为核心的发展观念已逐渐为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替代,强调"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思想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儒家的爱物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根据,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其内含实用、本体和德性三个向度。它立于日用伦常,推于万物一体,终于成己成物;它不同于注重"权利诉求"的应用伦理学,是一种追求德性完善的本体伦理学,是现代生态伦理的重要理论资源。
吴晓番
关键词:爱物本体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