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玫

作品数:13 被引量:89H指数:6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成都市卫生局青年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新生儿
  • 3篇多动障碍
  • 3篇血性
  • 3篇事件相关电位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脑损伤
  • 3篇缺氧
  • 3篇缺氧缺血性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缺氧缺血性脑...
  • 3篇注意缺陷多动...
  • 3篇相关电位
  • 3篇脑损伤
  • 3篇患儿
  • 3篇儿童
  • 2篇雾化
  • 2篇雾化吸入
  • 2篇吸入
  • 1篇蛋白
  • 1篇滴注

机构

  • 11篇成都市第二人...
  • 3篇四川省人民医...
  • 3篇四川大学
  • 2篇四川省妇幼保...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13篇吴玫
  • 7篇何亚薇
  • 6篇刘丽
  • 6篇冯斌
  • 6篇傅师亭
  • 5篇周谦
  • 4篇欧阳颖
  • 3篇俸曦
  • 3篇廖志
  • 3篇陈大鹏
  • 2篇温晓滨
  • 2篇谢丹丹
  • 2篇熊英
  • 2篇王思明
  • 1篇陈超
  • 1篇李磊
  • 1篇王思明
  • 1篇李玉

传媒

  • 3篇四川医学
  • 2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河北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经鼻持续气管正压通气对二氧化碳潴留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使用经鼻持续气管正压通气(nCPAP)前、后各时段二氧化碳(CO2)潴留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住院的46例使用呼吸机进行nCPAP治疗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nCPAP组,接受nCPAP治疗时间均超过72h。选择同期在本院因黄疸住院治疗的2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未接受nCPAP治疗)。分别测定nCPAP组使用nCPAP前及使用后30min,6h,12h,24h,48h和72h的血气分析结果,并与对照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儿孕龄、日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nCPAP组68例新生儿在使用nCPAP前及使用后72h内各时段血气指标结果显示,nCPAP治疗对新生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CPAP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的血气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nCPAP组新生儿过高PaCO2在上机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持续使用nCPAP治疗的72h以内,不会导致CO2潴留。
吴玫陈大鹏熊英陈超
关键词:二氧化碳潴留新生儿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2015年
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式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69.7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CD3+水平、CD4+水平、CD4+/CD8+比值和INF水平都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CD8+水平和IgE水平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喘憋缓解的时间(2.47±1.26)d、呼吸率和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2.43±1.17)d、哮鸣音消失的时间(3.64 ±0.83)d、肺部体征消失的时间(5.46±1.62)d、咳嗽消失的时间(5.56±1.41)d都短于对照组患者喘憋缓解的时间(3.67 ±1.31)d、呼吸率和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3.58±1.23)d、哮鸣音消失的时间(4.52 ±0.67)d、肺部体征消失的时间(8.54±2.27)d、咳嗽消失的时间(8.90±1.3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α1b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防止病毒感染扩散,促进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缩短病程.
何亚薇冯斌吴玫温晓滨
关键词: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雾化吸入疗法
两种不同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并对比两种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该院2005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患小儿川崎病儿童。分成单剂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单剂给药组直接静脉滴注蓉生静丙2 g/d,同时连续给药组静脉滴注蓉生静丙1 g,连续给药2 d,观察两组患儿急性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和各项实验室指标前后变化及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情况,对比二者疗效。结果单剂给药组患儿发热消退时间较短于连续给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黏膜充血、手足肿胀和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相差不大,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剂给药组患儿治疗后冠状动脉扩张均有好转迹象,单剂给药组患儿恢复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21,P=0.0365)。两组患儿治疗前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儿之间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治疗川崎病单次给药剂量2 g/d的效果要好于1 g连续给药2 d的给药方式。单次给药2 g/d治疗川崎病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广泛使用于临床当中。
何亚薇冯斌吴玫温晓滨
关键词: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川崎病疗效
事件相关电位和Conners家长量表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应用比较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为了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认知功能,评估ADHD儿童的行为问题,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P3波与Conners家长量表(CPR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为8.5~10.5岁的40例ADHD患儿和40例健康对照儿童,进行了听觉ERP P3波的检测,并比较两组家长填写的CPRS结果。用t检验和Bivariate analyze方法分析资料。结果 (1)ADHD组患儿较健康儿童ERP P3波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差异不明显;(2)CPRS评分结果显示ADHD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心身障碍、冲动-多动和多动指数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焦虑问题分量表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DHD组和健康对照组ERP P3波的潜伏期与CPRS分量表Ⅱ(学习问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95 1,r=0.3795,P〈0.05),波幅与CPRS各分量表评分无肯定相关(r=0.007 3~0.213 9,P〉0.05)。(4)28例ADHD患儿经哌甲酯治疗6个月后,ERP P3波的潜伏期缩短(P〈0.01),CPRS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得分亦降低(P〈0.01)。结论 ADHD患儿存在一定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较多的行为问题,出现学习问题的儿童可能有认知功能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能为ADHD患儿提供认知功能障碍量化的指标,ERP和CPRS联合使用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评价ADHD。
刘丽冯斌欧阳颖俸曦谢丹丹傅师亭吴玫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医生与家长合作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索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早期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模式。方法:选取140例中重度HIBD患儿,以出生顺序半随机分成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组。对早期干预组采用不断评估-干预的程序由医生和家长共同完成训练计划至2岁,医生制定训练计划,培训家长并对每个患儿进行评估。家长负责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能力等具体训练计划的执行。采用生长发育指标、临床、CT资料和发育商(DQ)、智力指数(MI)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患儿6月、12月、18月、24月龄时的DQ、M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的临床和CT预后不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采用医生和家长合作模式进行的早期干预治疗是可行的,能有效地防止和减轻HIBD患儿的后遗症,减少伤残,改善预后。
刘丽冯斌李磊吴玫欧阳颖廖志周谦傅师亭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医生家长早期干预治疗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事件相关电位和智力特点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提高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客观性、准确性,观察ADHD患儿认知和智力障碍程度。方法对60例ADHD患儿(ADHD组)和60例健康对照儿童(健康对照组),分别以听觉靶和非靶刺激为诱发事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P3波检测,采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C-WISC)检测患儿认知和智力能力,并比较二组儿童不同智力平衡性的ERPP3波测试结果。结果ADHD组患儿较健康对照组儿童P3波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波幅差异不明显。C-WISC检测中总智商(FIQ)、言语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儿童(Pa<0.01);66.7%ADHD患儿VIQ低于PIQ15分以上,智力不平衡性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DHD组及健康对照组智力不平衡(PIQ-VIQ差值≥15)儿童ERPP3波潜伏期较智力平衡(PIQ-VIQ差值<15)儿童延迟(P<0.05)。结论ERP儿童P3波的潜伏期是评价认知能力的方法,结合C-WISC测试能判断ADHD患儿认知和智力障碍程度,可作为ADHD诊断和预后判定的辅助依据之一。
刘丽俸曦周谦王思明傅师亭吴玫何亚薇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智力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
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儿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0例,A组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1.0mg/次,每日3次;B组0.5mg/次,每日3次;C组1.0mg/次,每日3次,缓解后改为0.5mg/次,每日2次;疗程均为7d,观察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结果:A组及C组患儿发热、喘憋、气促、咳嗽、哮鸣音及湿啰音消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及C组患儿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均快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A组及C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1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声音嘶哑,B组和C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采用大剂量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能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病情缓解后减少剂量,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可降低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何亚薇冯斌吴玫李玉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事件相关电位P_3波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认知功能,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在ADHD中的应用及ERP P3波与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78例ADHD患儿(ADHD组)和78例健康对照儿童(健康对照组)分别按年龄分为3组,即6.50~8.40岁组、8.50~10.40岁组和10.50~12.50岁组。对所有受试者分别进行听觉ERP P3波的检测。应用t检验和Bivariate analyze方法分析资料。结果 1.ADHD组3个年龄段患儿P3波潜伏期均较健康对照组对应年龄儿童延长(Pa<0.01),波幅差异不明显。2.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ADHD组患儿靶刺激击中正确率显著降低(P<0.01),误按非靶刺激数显著增多(P<0.01)。3.ADHD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ERP P3波潜伏期与年龄均呈显著负相关(r=-0.448 1、-0.570 4,Pa<0.001),P3波波幅与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9 7、0.317 6,Pa<0.05)。4.ADHD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大脑左中央区(Cz1)、右中央区(Cz2)P3波潜伏期、波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a>0.05)。结论 ADHD患儿认知功能和排除干扰的能力显著低于健康儿童。ERP P3波测试可作为临床判断ADHD患儿认知障碍的客观指标,对ADHD儿童的诊断、药物疗效和预后判断可能有辅助作用。采用ERP P3波评价ADHD患儿时,要特别考虑年龄问题。
刘丽傅师亭俸曦谢丹丹冯斌吴玫王思明周谦
关键词:事件相关电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年龄儿童
27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咽拭子培养分析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病原菌的种类和耐药性。方法采用咽拭子采集2006年10月.2007年10月272例临床诊断化脓性扁桃体炎患儿脓性分泌物进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272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惠儿中阳性112例,最常见的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28.57%)、金色葡萄球菌(25%)、副流感嗜血杆菌(12.5%)和肺炎克雷伯菌(11.61%)。这些常见致病菌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及头孢一、二代耐药率较高,而对头孢三代、氨基糖甙类、阿奇霉素耐药率低;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尚无耐药菌株。结论目前儿童化腋性扁桃体炎常见病原菌变化不大,但对青霉素类药物基本耐药,一、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较高,阿奇霉素可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何亚薇吴玫
关键词:小儿病原菌咽拭子
新生儿换血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换血后的不良反应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于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新生儿科行换血治疗的7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全部71例患儿均采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换血后的不良反应定义为换血7d内发生的任何一种并发症。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记录患儿性别、胎龄、换血时体重、换血日龄、换血前、中、后各种血液和基本生命指标。结果①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为血小板减少,为63.38%。本研究纳入样本中未发生DIC及NEC;②不良反应与原发疾病没有确切的相关性;③换血时间在7d以内是换血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孕周、体重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换血治疗存在不良反应的危险,最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原发疾病没有确切的相关性,在生后7d内换血是其危险因素。
吴玫陈大鹏熊英
关键词:新生儿换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