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金钟

作品数:33 被引量:83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云南省地震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8篇地震
  • 12篇震源
  • 9篇地震序列
  • 6篇地震定位
  • 6篇地震活动
  • 6篇地震活动性
  • 6篇双差
  • 6篇水库
  • 6篇中小地震
  • 6篇重定位
  • 6篇小地震
  • 6篇M
  • 5篇地震检测
  • 5篇震源机制
  • 5篇震源深度
  • 5篇双差定位
  • 5篇发震
  • 4篇震源机制解
  • 4篇发震构造
  • 3篇地震波

机构

  • 30篇云南省地震局
  • 13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安徽建筑大学

作者

  • 33篇姜金钟
  • 10篇陈棋福
  • 10篇付虹
  • 10篇李姣
  • 3篇杨润海
  • 3篇杨晶琼
  • 3篇王彬
  • 3篇李乐
  • 3篇张演
  • 2篇李涛
  • 2篇姚远
  • 1篇周仕勇
  • 1篇庞卫东
  • 1篇李丹宁
  • 1篇李姣
  • 1篇王新
  • 1篇杨周胜
  • 1篇杨跃文
  • 1篇潘睿
  • 1篇高洋

传媒

  • 11篇地震研究
  • 4篇国际地震动态
  • 3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地震地磁观测...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2015中国...

年份

  • 3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7年漾濞地震序列主震震源深度测定及微震检测
一次较大的浅源地震震后通常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地震及微震发生,而丰富的中小地震及微震记录和准确的震源参数(如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等)可以为研究该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确定主震发震断层、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等提供重要的地震学依据...
姜金钟李姣付虹潘睿
关键词:浅源地震震源深度
太行山与燕山交汇区的中小地震精确定位分析
定位误差是判定定位结果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也是比较定位方法优劣的一把标尺。对理论地震进行双差定位的试验结果显示,LSQR和奇异值分解(svD)两种算法给出的误差数据都有可能被低估。因此参照Hardebeck(2013...
姜金钟陈棋福
关键词:中小地震误差分析
文献传递
西北太平洋俯冲带及其深震活动被引量:1
2021年
俯冲带是理解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大陆岩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动及矿产资源分布等的重要环节.本文聚焦于西北太平洋俯冲带,通过汇集多种地震观测研究结果,清晰地揭示了由日本海沟至中国东北的俯冲板片整体活动图像,即整个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的主压应力轴一致地稳定在俯冲方向上,俯冲板片上深浅部的显著地震活动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俯冲板片深处的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及其周边是深源地震多发区,深源地震可能是由亚稳态橄榄岩楔形区内的相变断层开始破裂的;在410~660 km深的地幔过渡带内处观测到的俯冲板片上下界面,揭示了俯冲板片的层状组分结构和板块下侧的高含水量.为更好地约束日本海下方的俯冲板片结构和深入探讨西太平洋的俯冲动力作用,有待于在全球罕有的大陆深部不断发生深震的西北太平洋俯冲区,开展海陆联合的地球物理探测及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和地球动力学模拟等研究.
陈棋福王新王新姜金钟
关键词:应力场
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微震检测及重定位被引量:14
2020年
基于云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2017年漾濞M_(S)4.8和M_(S)5.1地震序列的地震目录和波形数据,采用结合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得到了M_(S)5.1主震前7天至主震后30天共258次地震事件更加准确的震源位置,然后利用匹配定位方法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地震目录,并对其余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双差重定位获得了漾濞地震序列中193次地震的精确位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定位误差均值分别为1.3 km和1.9 km,重定位及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维西—乔后断裂中南段应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使用匹配定位方法检测得到了1 625次中小地震事件,事件数量是云南地震台网目录中的6倍,被检测事件主要为主震后早期余震及M_(L)≤0微震事件。对比2016年云龙M_(S)5.0地震序列的研究结果后初步分析认为,"震群(多震)型"和"主余型"地震序列的一个主要区别可能是"震群(多震)型"地震序列的余震数量相对更少、余震活动衰减得更快。
李姣姜金钟杨晶琼
关键词:双差定位地震检测
2017年漾濞地震序列主震震源深度测定及微震检测
2019年
一次较大的浅源地震震后通常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地震及微震发生,而丰富的中小地震及微震记录和准确的震源参数(如震源位置、震源机制解等)可以为研究该地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确定主震发震断层、震源区地质构造特征等提供重要的地震学依据。然而,因地震台网常规定位工作采用的速度模型及人工拾取震相走时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故而台网地震目录中的震源位置、尤其是震源深度往往存在较大的定位误差。
姜金钟李姣付虹潘睿
关键词:震源深度地震序列微震主震地质构造特征中小地震
中国大陆强震孕育深处的变形模式
2021年
地震预测面临着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和大地震“非频发性”的问题,是极具挑战性且尚待解决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陈运泰,2009)。地震活动是断裂活动的直接体现,精定位的震源深度客观反映了断裂深部发生地震滑动变形的起始位置。断裂深部发生的慢滑动和重复地震等对揭示断裂深部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Harris,2017)。在同一构造部位重复发生并具有高度相似波形的重复地震可作为天然的“地下蠕变计”,具有地质地貌和大地测量等浅表观测难得的“原位观测”优势,为探测断裂深部变形信息提供了有效途径(陈棋福等,2018)。
陈棋福李乐姜金钟
关键词:孕震模式重复地震强震危险性
云南盈江地区地震波非弹性衰减Q值、场地响应及震源参数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利用云南盈江地区19个固定和流动台站记录到的2014—2016年数字地震波形资料,分别使用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反演得到了盈江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响应,并在精确扣除余震区地震波衰减与台站场地响应的基础上,联合反演了2014年盈江MS5. 6和MS6. 1地震序列共1 524次ML≥2. 0地震的震源参数。结果显示:(1)盈江地区Q值和频率的关系为:Q(f)=201. 1f0. 445 4。(2)台站场地响应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低频放大、高频衰减的现象。(3)盈江地震序列的地震矩的变化范围为3. 16×1011~1. 50×1015N·m,与震级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震源破裂尺度的变化范围为87~790 m,与地震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拐角频率的变化范围为1. 6~15 Hz,与地震矩呈负相关关系;应力降的变化范围为0. 01~5. 16 MPa,有随震级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无明显的线性统计关系。(4)通过分析ML3. 0~3. 5地震的应力降时空演化过程,发现MS5. 6与MS6. 1地震序列的应力降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主要受到各自发震断层的控制; MS5. 6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均值高于MS6. 1地震序列的应力降均值,MS6. 1地震序列余震密集区的应力降小于后期余震的应力降; MS5. 6地震序列的应力降时空演化特征对MS6. 1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MS6. 1地震序列中多次较大余震发生在应力降值下降后的缓慢上升过程中,其震中位置多位于应力降高值分布区域。
秦敏李丹宁张会苑高洋姜金钟
关键词:Q值震源参数应力降
基于改进的线性调频Z变换的高精度地震波速干涉测量被引量:4
2020年
地震波信号走时差的精确估计是了解地壳介质性质变化及其过程的关键,鉴于互相关的时延检测方法受相关窗口长度和信号信噪比影响较大,将改进的线性调频Z变换谱细化和相关峰精确插值引入到陆地大容量气枪主动源观测中的波速干涉测量中,介绍了一种能够获得高精度走时差的短时窗时延估计方法。模拟实验和实际数据分析表明:本文方法可以获得高精度的信号时延估计值,提高地震信号波速变化计算的精度。
杨润海谭俊卿向涯姜金钟王彬
关键词:地震波速线性调频Z变换
S变换时频域滤波方法在主动源资料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主动源探测中源检距较大的接收台站,由于信号能量较弱及各种干扰的存在,有效信号湮灭于干扰信号之中,导致信噪比降低。利用S变换时频域滤波方法分别对一维、二维加噪数据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发现该方法可对随机信号进行有效识别,输出信号与原始信号互相关程度提高。再将此方法与频率滤波方法应用于宾川主动源高兴台数据处理中,结果表明:S变换时频域滤波方法能够在主动源资料处理中对噪声形成有效压制,提高地震信号信噪比,且效果优于频率域滤波方法。
张帅杨润海王彬孙守才庞卫东姜金钟高尔根
关键词:S变换信噪比
2018年云南通海2次M_(S)5.0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深度测定被引量:4
2021年
准确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是深入理解地震发震机理的基础。针对2018年8月13、14日在云南通海发生的2次M_(S)5.0地震,利用云南地震台网30多个宽频带地震仪的波形记录,采用3个不同的区域速度模型和CAP方法获得了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矩心深度,并选取方位角约为300°的不同震中距的多个台站记录到的sPn深度震相准确测定了2次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结果表明:(1)基于数量更多、方位角覆盖较好的近台宽频带地震波形,在不同频率域内利用3个速度模型反演得到了2次地震的矩心深度分别为8 km和7 km;(2)利用震中距大于260 km、方位角约300°的多个地震台记录波形的sPn和Pn震相的到时差,测定2次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0 km, 2种深度的差异可能是反映了主震沿断层面自下向上扩展的破裂过程;(3)结合双差重定位及CAP反演结果,初步认为2次M_(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应该是一致的,2018年2次通海M_(S)5.0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为同一条左旋走滑型断层,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约为20°/75°/-10°。
李姣姜金钟王光明付虹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