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孔凡信

作品数:17 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9篇高粱
  • 3篇生长发育
  • 3篇施肥
  • 2篇导管
  • 2篇土壤
  • 2篇铧式犁
  • 2篇稳产
  • 2篇抗性
  • 2篇谷子
  • 2篇旱地
  • 2篇干旱
  • 2篇干旱半干旱
  • 2篇干旱半干旱地...
  • 2篇干旱地区
  • 2篇高产
  • 2篇高产稳产
  • 2篇半干旱
  • 2篇半干旱地区
  • 2篇播种
  • 1篇氮肥

机构

  • 17篇辽宁省水土保...
  • 1篇朝阳师范高等...

作者

  • 17篇孔凡信
  • 11篇刘志
  • 11篇赵术伟
  • 10篇辛宗绪
  • 4篇肖继兵
  • 3篇王凯玺
  • 3篇岳增富
  • 3篇吴宏生
  • 2篇朱晓东
  • 2篇刘德明
  • 1篇豆玉娟
  • 1篇张东为
  • 1篇蒋春光
  • 1篇张海金
  • 1篇黄瑞
  • 1篇杨秀芬
  • 1篇赵树伟
  • 1篇崔丽华

传媒

  • 3篇辽宁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种业
  • 2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昆虫知识
  • 1篇杂粮作物
  • 1篇北方果树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农业灾害研究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1994
  • 1篇199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种植方式对高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表明,二比空、三比空、大小垄和一穴双株等4种种植方式对高粱叶面积指数、地上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茎叶夹角、叶向值、透光率及产量的影响较大,4种种植方式全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均比常规种植的大,其中二比空和大小垄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比常规种植的高,在成熟期二比空干物质积累量较常规种植增加11.9%,差异显著;叶绿素含量表现为二比空>三比空>大小垄>一穴双株>常规种植,其中二比空比常规种植增加10.6%,差异显著;二比空、三比空和一穴双株的叶向值均大于常规种植,分别增加7.09%、1.57%、3.14%,其中二比空的叶向值与常规种植达到显著水平;二比空的透光率改善程度最大,三比空和一穴双株次之,大小垄改善程度最小。4种种植方式均比常规种植增产,分别增产16.7%、14.8%、7.5%、0.5%,其中二比空、三比空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在本试验研究的几种种植方式中,二比空是增产的最佳种植方式,更适宜在辽西地区广泛推广。
辛宗绪赵术伟孔凡信刘志
关键词:高粱生长发育
辽西地区高粱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报被引量:6
2012年
研究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不同的种植栽培模式对株高影响不大,但对穗长、千粒重、叶面积有一定的影响;对高粱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二比空、三比空(均匀密度)、三比空(密疏密)、大小垄、一穴双株、覆膜、微集水7种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2.78%~15.86%,其中覆膜种植模式较常规种植模式增产15.86%,因此,通过改变高粱传统种植方式,可以达到增产效果。
辛宗绪刘志赵术伟孔凡信岳增富
关键词:高粱
春小麦白粉病防治适期的探讨
1992年
春小麦白粉病近几年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已成为小麦高产稳产一大障碍。为搞好白粉病的防治,作者于1990—1991年在辽宁朝阳市龙城进行了防治适期的小区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以15%粉锈宁可湿性粉与尿素混配进行防治,在春小麦抽穗期。
孔凡信张海金刘德明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防治适期高产稳产粉锈宁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粱辽杂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为发挥辽杂18号的产量潜力,探求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辽杂18号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高粱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粱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差异显著,从开花期以后叶面积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12.0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密度下叶面积指数下降较快;种植密度较生育进程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从产量构成方面看,单穗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辽杂18号在种植密度为10.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在实际生产中,推荐辽杂18号的种植密度为9.0万~10.5万株/hm2。
辛宗绪刘志赵树伟孔凡信肖继兵
关键词:高粱辽杂18号种植密度生长发育
‘金丝王枣’黑斑病的综合防控
2018年
‘金丝王枣’是辽宁省北票市发现并培育的地方优良品种,2009年被评为“辽宁特色经济林产品”,北票市被命名为“辽宁特产金丝王大枣之乡”;2012年9月该品种获“全国首届森林食品博览会金奖”,同年12月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北票市栽植面积已达2 000 hm^2。1果实经济性状果实呈椭圆形,平均单果重10.9 g,最大15.6 g。果皮深红色,色泽鲜艳,皮薄、肉厚。
张东为孔凡信豆玉娟
关键词:金丝黑斑病地方优良品种果实经济性状经济林产品地理标志保护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高、茎粗的影响被引量:4
2015年
以辽杂15号为参试品种,在13.5万株/hm2的密度下于高粱12片叶时分别喷施1 200倍液乙烯利、400倍液PBO、1 500倍液矮壮素、1 000倍液多效唑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喷施清水为对照,于开花后测量株高和茎粗,秋季测产。结果表明,喷施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株高和茎粗与喷施清水处理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喷施矮壮素和乙烯利处理的株高显著低于清水处理;喷施乙烯利处理的茎粗显著高于喷施清水处理;4种处理的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孔凡信刘志赵术伟辛宗绪
关键词:高粱植物生长调节剂株高茎粗
种植方式对矮秆高粱辽杂37号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对矮秆高粱在辽宁西部地区适宜种植模式进行试验研究,为矮秆高粱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矮秆高粱辽杂37号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二比空、三比空、大垄双行、一穴双株以及常规种植方式(CK)等5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高粱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比空和大垄双行种植方式较常规种植方式增产效果显著,大垄双行产量为9969.8kg/hm^2,二比空产量为9909.6kg/hm^2,分别比常规种植增产9.7%和9.0%,并使其群体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在开花期和灌浆期,二比空、大垄双行处理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分别较常规种植高6.68%和7.91。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蒸腾速率在各处理之间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的表现为二比空、大垄双行与常规种植处理达显著水平;气孔导度表现为二比空、大垄双行处理显著高于一穴双株和常规种植处理,而胞间CO_2浓度则表现相反。蒸腾速率的表现为二比空、大垄双行、三比空、一穴双株均高于常规种植,且达显著水平。可见二比空和大垄双行种植方式有助于矮秆高粱光合条件的改善,可作为辽西地区矮秆高粱高产首选的种植方式。
辛宗绪赵术伟孔凡信肖继兵刘志朱晓东吴宏生
关键词:高粱
辽西地区高粱品种引进试验及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辽宁省高粱主要分布在辽西地区,年播种面积6万~8万hm2,约占全省高粱播种面积80%左右。该区耕地中大约3/4为山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但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该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50~580 mm,降水高峰期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的55%左右。
赵术伟刘志孔凡信辛宗绪
关键词:高粱品种年平均降水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播种面积光热资源光合作用
辽西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与高粱施肥推荐被引量:7
2016年
为探讨辽西褐土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2012年和2014年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养分供应、高粱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变化。试验包括CK、NPK、PK、NK和NP 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该试验区土壤供氮、供磷、供钾能力分别为80.9%、88.5%、97.6%。土壤供氮、磷能力为"中",供钾能力为"高",氮素是该区高粱生产首要养分限制因子。2012年NPK较PK处理增产20.5%,与N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2014年NPK分别较PK和NK处理增产26.9%和20.3%,2年间NPK与NP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NPK或NP配施可显著提高高粱产量。不同施肥措施对N、P、K的吸收量以NPK和NP处理较高。施氮肥可显著降低氮素收获指数,施磷肥和钾肥对磷素和钾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肥料农学效率以磷肥最高,氮肥居中。肥料利用率以氮肥最高,磷肥最低。综合不同施肥处理下的养分供应能力、高粱产量、养分吸收量和利用率可知,本地区高粱施肥应加强氮肥的合理投入,并注重磷肥的合理施用。
肖继兵刘志崔丽华辛宗绪孔凡信赵术伟祁承宇
关键词:养分吸收养分利用率高粱
辽宁棉区棉蚜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抗性研究被引量:14
1994年
应用FAO推荐的微量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棉蚜对六种常用杀虫剂的LD50,并与敏感蚜比较。得出抗药性倍数。棉蚜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药性,增加缓慢,从1960年至今增加了500~700倍。而对于拟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增加较快,仅3~4年就达到667。7~9937.4倍。每年增加1.5~2倍。本项研究还应用棉蚜的防治指标和综合治理措施,对抗性棉蚜进行了治理抗性的试验研究。
刘德明杨秀芬王树礼孔凡信
关键词:抗药性棉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