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伶俐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发育与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6篇榕小蜂
  • 6篇小蜂
  • 4篇传粉
  • 4篇传粉小蜂
  • 3篇COI
  • 2篇薜荔
  • 2篇爱玉子
  • 2篇CYTB基因
  • 2篇CYTB基因...
  • 1篇环境因素
  • 1篇基因序列
  • 1篇检索表
  • 1篇非传粉小蜂
  • 1篇分类检索表
  • 1篇VAR.
  • 1篇CYTB
  • 1篇DNA条形码
  • 1篇FICUS
  • 1篇传粉榕小蜂
  • 1篇JAPONI...

机构

  • 6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漳州师范学院

作者

  • 6篇陈友铃
  • 6篇孙伶俐
  • 6篇吴文珊
  • 2篇陈晓倩
  • 2篇严菊媛
  • 2篇王爱芳
  • 2篇毛建萍
  • 2篇刘燕
  • 2篇杨问新
  • 2篇武蕾蕾
  • 1篇郑翠芳
  • 1篇陈郑镔
  • 1篇吴敏霞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生态学学...

年份

  • 6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高榕榕果内Eupristina属两种榕小蜂的遗传进化关系
长在福州地区的高榕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高榕榕果内仅生活着Eupristina altissima和Eupristina sp.榕小蜂,前者为高榕的传粉小蜂,后者无传粉行为,两者雌蜂之间在体色、触角、花粉袋和花粉刷等部位...
陈友铃孙伶俐武蕾蕾吴文珊严菊媛刘燕
关键词:榕小蜂基因序列环境因素
基于28S,COI和Cytb基因序列的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分子遗传关系研究
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 (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
吴文珊陈友铃孙伶俐毛建萍杨问新王爱芳
关键词:传粉榕小蜂
两种Otitesella属榕小蜂的比较
2013年
对福州地区笔管榕和黄葛树榕果内采集到的O.ako和O.minima小蜂的雌蜂,及其3种不同形态的雄蜂进行研究,对小蜂的形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对不同类型雄蜂的体长进行比较,表明雄蜂体长、数量与其生殖策略之间存在相关性.O.ako雄蜂有3个类型的现象为首次发现.
孙伶俐陈友铃陈郑镔陈晓倩吴敏霞吴文珊
关键词:榕小蜂分类检索表
福州笔管榕(Ficus superba Miq. var. japonica Miq.)榕果中榕小蜂的种类被引量:2
2013年
对福州市区27株笔管榕的雄花期榕果进行定时定点采集、观察与鉴定,在802个榕果内采集到小蜂标本48 990只,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5个科(亚科)7个属的7个种,其中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ishi-iana为传粉小蜂,其余6种为非传粉小蜂,分别属于金小蜂科、广肩小蜂科、姬小蜂科及隐针榕小蜂亚科.单个榕果中的榕小蜂通常有1~3种,最多5种,传粉小蜂在榕果中普遍存在,数量由几十只到上百只不等,约占82.75%.非传粉小蜂中Philotrypesis sp.、Acophila mikii、Otitesella ako所占的比例较高,分别为5.89%,5.61%,3.17%.Sycophila sp.、Sycobiomorpha sp.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1.94%,0.65%,这5种小蜂全年几乎各个月份都可采集到,属常见种.Aprostocetus sp.全年仅收集到3只,为偶见种.对福州笔管榕榕果中小蜂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
陈晓倩吴文珊孙伶俐陈友铃郑翠芳
关键词:传粉小蜂非传粉小蜂
基于28S, COI和Cytb基因序列的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分子遗传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薜荔和爱玉子均属于桑科榕属植物,二者为同一物种的原变种与变种的关系,早期研究认为这两种榕树与同一种传粉榕小蜂(Wiebesia pumilae(Hill))建立了稳定的互利共生关系,但近期在形态学、生态学、传粉生物学等方面对二者的研究结果表明,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可能发生了遗传分化。实验用核糖体28SrDNAD1-D3区、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部分序列,对采自福建3个不同样地的薜荔传粉小蜂和3个不同品系的栽培爱玉子的传粉小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薜荔传粉小蜂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核糖体28S序列的碱基组成中A,T,G,C 4种含量较平均,C+G的平均含量(56%)稍高于A+T的含量(44%)。线粒体Cytb序列中A+T的含量(76.1%)明显高于C+G的含量(23.9%),COI序列中A+T的含量(71.9%)也明显高于G+C的含量(28.1%),这是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的普遍特征。在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线粒体Cytb及COI基因中,密码子第三位点A+T的含量最高。(2)比较薜荔和爱玉子传粉小蜂的3种分子标记的变异范围显示,28S进化速度较Cytb及COI序列慢,比较保守,更适合科、亚科等较高分类单元的研究。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采用Cytb与COI序列进行分析更为精确。(3)用Cytb及COI序列对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之间的遗传距离进行分析显示,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4,爱玉子传粉小蜂个体间的Cytb遗传距离为0.0164;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之间的Cytb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385;COI序列的薜荔传粉榕小蜂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048,爱玉子传粉小蜂各样本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102;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小蜂群体间COI序列平均遗传距离为0.1896,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大于10%以上)明显大于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遗传距离,表明薜荔传粉小蜂与爱玉子传粉�
吴文珊陈友铃孙伶俐毛建萍杨问新王爱芳
关键词:薜荔爱玉子榕小蜂COI
高榕榕果内Eupristina属两种榕小蜂的遗传进化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对生长在福州地区的高榕进行长期追踪观察,发现高榕榕果内仅生活着Eupristina altissima和Eupristina sp.榕小蜂,前者为高榕的传粉小蜂,后者无传粉行为,两者雌蜂之间在体色、触角、花粉袋和花粉刷等部位存在细微的差异,而两者雄蜂之间无形态差异。通过克隆福建地区5个样地的高榕榕果内收集到的E.altissima和Eupristina sp.榕小蜂,以及细叶榕的传粉小蜂Eupristina verticillata(外群)的Cytb及COI基因,并进行碱基组成及遗传距离分析,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两榕小蜂群体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1)榕小蜂COI及Cytb序列碱基组成中A+T的含量(Cytb序列中A+T=75.3%,COI序列中A+T=75.5%)显著高于G+C,符合膜翅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碱基组成特征。(2)对两群体小蜂进行遗传距离分析显示,Cytb序列中E.altissima和Eupristina sp.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92和0.0030,而E.altissima与Eupristina sp.群体间的平均距离为0.1588;COI序列中E.altissima与Eupristina sp.群体内各样本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0065和0.0205,而二者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043,表明两者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明显大于各自群体内各样本间的遗传距离。统计GenBank中下载的6个属34种榕小蜂Cytb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811—0.1723,6个属28种榕小蜂COI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939—0.1986。由此认为E.altissima和Eupristina sp.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异已经达到了种间水平,即E.altissima与Eupristina sp.为两个不同的种。(3)在形态上,两种小蜂的雌蜂之间有微小差异,而二者雄蜂之间无差异,但Cytb与COI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表明:E.altissima与Eupristina sp.雄蜂之间,以及二者雌蜂之间的遗传距离均差异显著,表明形态变异滞后于基因变异。雌蜂在表型上进化快于雄蜂,可能是由于雌蜂羽化后从榕果出飞,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且两种雌蜂在传粉功能上�
陈友铃孙伶俐武蕾蕾吴文珊严菊媛刘燕
关键词:DNA条形码CYTBCO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