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德宁

作品数:163 被引量:758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生局青年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5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5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2篇消融
  • 34篇心房
  • 31篇房颤
  • 28篇射频消融
  • 27篇导管消融
  • 27篇心房颤动
  • 27篇心脏
  • 27篇射频
  • 23篇导管
  • 23篇心动过速
  • 22篇消融术
  • 21篇静脉
  • 19篇电生理
  • 19篇起搏
  • 18篇心律
  • 17篇室性
  • 17篇肺静脉
  • 16篇血管
  • 15篇心律失常
  • 14篇心肌

机构

  • 155篇第二军医大学
  • 6篇上海市儿童医...
  • 5篇解放军第10...
  • 4篇上海长征医院
  • 4篇上海市浦东新...
  • 3篇江苏大学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扬州市江都人...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解放军第11...
  • 2篇上海市徐汇区...
  • 2篇武警河南总队...
  • 2篇嘉兴市第二医...
  • 2篇解放军第10...
  • 2篇解放军第八五...
  • 2篇上海市浦东医...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作者

  • 163篇廖德宁
  • 59篇张家友
  • 39篇吴宗贵
  • 30篇赵学
  • 26篇赵亮
  • 24篇杜荣增
  • 24篇顾兴建
  • 15篇徐涛
  • 15篇陈金明
  • 14篇钱建英
  • 13篇夏阳
  • 12篇陈懿
  • 10篇姜其钧
  • 10篇杨志健
  • 10篇任雨笙
  • 10篇王昊
  • 9篇赵伟
  • 9篇崔海明
  • 7篇桂燕萍
  • 7篇黄颖

传媒

  • 28篇第二军医大学...
  • 21篇中国心脏起搏...
  • 9篇疑难病杂志
  • 8篇中华心律失常...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6篇心血管病学进...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5篇心脏杂志
  • 4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电学杂...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临床军医杂志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解放军医院管...
  • 2篇医学教育探索
  • 2篇第六届全国先...
  • 2篇首届西部胸腔...
  • 2篇第三届中国心...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4
  • 10篇2013
  • 12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19篇2008
  • 22篇2007
  • 5篇2006
  • 14篇2005
  • 9篇2004
  • 10篇2003
  • 2篇2002
  • 6篇2001
1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龄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被引量:34
2016年
目的 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年龄30~92岁(60±10岁)。按年龄分为≥75岁组(n=261)和<75岁组(n=967)。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相关治疗数据及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慢性肾衰竭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既往卒中比例、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比例、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三酰甘油下降,而凝血酶原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pro-BNP升高,RCA和LAD病变比例、三支及以上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比例、钙化病变比例、长病变比例增加,桡动脉入路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院内死亡、出血相关并发症、造影剂肾病、PCI术中心肌梗死、PCI相关心力衰竭比例增加,术后6个月全因死亡比例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OR=3.677,95%CI:1.561~8.622)、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OR=4.086,95%CI:1.733~9.636)、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OR=9.286,95%CI:3.864~22.316)、既往卒中史(OR=3.517,95%CI:1.524~8.116)与高脂血症(OR=4.996,95%CI:1.278~19.530)是PCI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PCI术后并发症更多。吸烟、入院时合�
陈侃陈鹏飞王丹宁黄颖王磊廖德宁
关键词:高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美西律对伊布利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观察美西律与伊布利特联用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制备犬左室楔形肌块模型,先后予正常台氏液、伊布利特台氏液、美西律-伊布利特台氏液灌流,并在灌流液更换后重复测量基础循环周长(basic cycle length,BCL)为500、667、1 000、2 000、4 000 ms时肌块外膜、中膜、内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结果伊布利特延长外膜、中膜、内膜APD(Ⅲ类效应),且伊布利特对APD的延长作用具有逆频率依赖性(reverse rate dependency,RRD);伊布利特对中膜APD的延长作用及其RRD最强[(10.8±2.1)ms vs(20.4±3.0)ms vs(17.3±3.1)ms;(15.8±4.0)ms vs(31.0±5.7)ms vs(21.5±3.4)ms;(18.4±3.5)ms vs(42.3±5.4)ms vs(24.0±3.5)ms;(23.0±3.6)ms vs(53.8±5.4)ms vs(31.3±3.6)ms;(25.6±4.2)ms vs(55.9±4.4)ms vs(34.8±3.2)ms,P<0.01];伊布利特对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增大作用也具有RRD。美西律可抑制伊布利特对各层心肌,特别是对中膜的Ⅲ类效应及其RRD,减小TDR。结论美西律与伊布利特联用可有效抑制伊布利特Ⅲ类作用的RRD,提高伊布利特的使用安全性。
王昊黄颖刘鹏崔海明廖德宁
关键词:美西律伊布利特跨室壁复极离散
左心房和肺静脉影像学研究进展
左心房位于心脏的左后方,可分为前、后两部。前部即左心耳,突向左前方,覆盖于肺动脉干根部左侧及冠状沟前部。左房后部较大,腔面光滑,一般有五个开口:后方左侧上下分别有左肺上、下静脉,后方右侧分别有右肺上、下静脉,前下方有左房...
姜其钧廖德宁吴宗贵
关键词:左心房医学影像肺静脉口
文献传递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一例报告
2003年
廖德宁陈金明薛迪中张家友顾兴建杜荣增钱建英陈懿吴宗贵
关键词: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心电图病例报告
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前后胸部X线表现
2009年
目的观察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前后的胸部x线表现,总结封堵器在常规胸片上的影像特点。方法分析资料完整的AmplatzerVSD双面伞封堵VSD患者33例术前及术后4~7d内的胸部后前位及左侧位x线胸片。结果大部分VSD患者封堵术后后前位胸片上封堵器位于第8~9椎体正中线的左侧,在形态上呈现1个点、2个点,偶可见1个点1个圈。侧位上封堵器均位于膈肌一脊柱交汇点与胸骨角连线的左前方,多呈2个点,部分呈“H”形。封堵术后短期内即出现肺部x线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正确安置的VSD封堵器在胸片上具有一定的显影特征,常规胸片可以用来判断VSD介入治疗的疗效以及封堵器的位置和形态。
陈金明姚睿荣任雨笙廖德宁钱建英陈懿吴宗贵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封堵器胸部X线
射频消融并植入心脏起搏器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对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生活质量及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7例老年房颤患者在长征医院接受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及术后随访平均(7.7±4.9)月时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患者术后心悸、气短、头晕、胸痛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分别提高120%、104%、94%和25%(P均<0.01);总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改善(P<0.01)。与术前相比,7例患者术后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11.6±2.3)mm∶(9.1±1.4)mm]、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Ts)[(17.1±5.1)mm∶(11.8±1.2)mm]、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11.0±2.1)mm∶(9.1±1.4)mm]、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LVPWTs)[(16.3±1.9)mm∶(12.2±0.8)mm]显著减小(P均<0.05)。3例植入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的患者,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无明显变化。心室按需型起搏器。6名患者术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较术前显著增大[(30.0±6.4)mm∶(34.0±6.4)mm,P=0.01]。无起搏失灵、起搏电极脱位、囊袋感染及起搏综合征等并发症。结论:对于症状严重、药物疗效差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阻断房室传导同时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能显著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曲志刚廖德宁牛晓萍姜洪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
左侧旁道消融成功后5年再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2003年
杨晓东廖德宁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导管消融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再发率
频发室性早搏射频消融治疗后左室功能和结构变化的观察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治疗频发室性早搏后左室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8月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频发室性早搏病例59例。比较手术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及超声心动图LVEF、LVEDD、LVESD、IVSd、LVPWd等参数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成功消融根治室性早搏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缓解,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好转(P<0.05),超声心动图各参数均明显缩小(LVEDD 51.2 mm±4.9 mm vs44.3 mm±4.2 mm,P<0.05,LVESD 32.8 mm±5.1 mm vs 27.2 mm±3.5 mm,P<0.05,IVSd 8.9 mm±0.8 nn vs7.5 mm±0.9 mm,P<0.05,LVPWd 8.8 mm±0.9 mm vs 7.5 mm±0.9 mm,P<0.05);LVEF显著提高(0.64±0.12vs 0.71±0.07,P<0.05)。结论 RFCA是改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症状、心脏结构及功能状况的有效方法。
庄晓华桂燕萍徐涛张家友廖德宁
关键词:左心功能左心结构
CARTO3三维系统指导阵发性室上速和右室流出道室早导管消融的初步研究
崔海明张家友廖德宁
变化起搏电极影响起搏参数的意义
2006年
裘玲霞廖德宁
关键词:起搏电极起搏参数心脏起搏基础疾病双电极心肌电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