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荣

作品数:18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散文
  • 2篇艺术
  • 2篇原生态
  • 2篇审美
  • 2篇文化
  • 1篇底层写作
  • 1篇动因
  • 1篇杜甫
  • 1篇新文化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动因
  • 1篇心灵
  • 1篇学史
  • 1篇学术
  • 1篇学术文化
  • 1篇学者
  • 1篇仪式
  • 1篇以诗为词
  • 1篇艺术风格
  • 1篇艺术价值

机构

  • 18篇百色学院

作者

  • 18篇张国荣

传媒

  • 8篇乐山师范学院...
  • 5篇百色学院学报
  • 3篇广西文史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阅读与写作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陶丽群“底层写作”的亮点与原生态呈现被引量:6
2012年
壮族青年女作家陶丽群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新的写作态势:在小说叙述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在表现乡村农民(包括都市弱势群体)生活时,不是一味地渲染其苦难悲切的场面,而是别出心裁地以充满微笑的艺术笔触,着力描绘农村生活色彩斑澜、给人暖意的世俗景观,塑造、揭示、颂扬社会底层人物具有的纯朴、勤劳、坚韧、本分、正义和宽容的可贵品质和力量;与此同时,为展示桂西壮族村寨别具一格的独特文化和风韵,陶丽群在塑造、刻划人物形象的同时,还注意用原生态的笔墨去描绘、还原桂西壮族村寨古今沿袭的独特风习。所有这些,都构成了陶丽群近年小说"底层写作"的一大亮点。
张国荣
关键词:底层写作亮点
试论苏轼“崇陶”的心理动因
2010年
苏轼"崇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颇有趣味、令人深思的文学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众所周知的深受北宋学术思想文化思潮和当时人们注重理性、精神、道德重构,以及社会上"学陶"风气等外在因素影响之外,尚有其内在的直接的心理动因:一是苏轼在人生困境中,经过人生反思,为寻求一种精神依托而自觉"师范"陶渊明;二是苏轼对陶渊明疏朗淡远诗学境界的倾心推崇;三是苏轼艺术审美理想与陶渊明审美旨趣的高度契合。
张国荣
关键词:心理动因
苏洵“蜀学”内涵及对我国学术文化贡献谫论被引量:1
2012年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其实并非是一位诗文成就斐然的文学家,而是一名追求"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学术大师。他的"蜀学"具有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具体表现为:(1)崇尚理性务实的精神;(2)审时度势、圆融灵活的治学态度;(3)不拘一格寻求弘"道"的方式。苏洵的"蜀学",对我国学术文化的构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张国荣
关键词:理性务实治学学术文化
苏轼“圣化”杜甫背景、内涵及对“宋调”形成之意义
2013年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张国荣
壮族边民原生态生活的真实写照——读王淮淮两首民俗诗
2015年
阅俗 西林原异域,抚景倍与嗟。啼笑听非别,缗蛮话却差。伏戎狞似鹄,走险痴如蛇。有鬼巫偏喜,衔猜毒易加。垒墙称作寨,架竹便为家。稻黍凭天种,樗薪任意挈。酸糟争道美,牛酱尽称佳。魑魅何时脱,闲吟日又斜。
张国荣
关键词:民俗诗原生态实写壮族
浅论苏轼“以才学为诗”
2013年
宋代诗人喜欢"以才学为诗"。苏轼尤甚。苏轼之所以喜好"以才学为诗",自有其不便言说的独特的创伤初衷,这就是:(1)要抒胸中"忧愁不平气",(2)作家(诗人)与学者兼于一身特殊身份所使然,(3)强烈开宗立派意识所驱使。由此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文本类型,即:(1)用典使事型,(2)多次韵型,(3)艺术鉴赏型,(4)因物寓理型。同时,苏轼在"以才学为诗"的实际操作中,自有其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特征:一是经史百家学问穿插互用;二是以才学寓托诗人心志和寻求精神之"适";三是凭才学拓展诗歌题材。此外,苏轼"以才学为诗"具有极其重要的创作意义。
张国荣
关键词:文本类型审美特征
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蕴涵、成因及其启示
2014年
苏轼散文有一个鲜明的审美特色,这就是"以气御文"。其审美蕴涵极其丰富多元,不拘常式,形象生动。产生和形成苏轼这种审美方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然主要是中国传统"气论"文化影响,特定时代文学风气转型,苏轼儒、释、道三者皆通独特知识结构,以及他旷放秉性、气质,等等。此外,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还对今日人们仍有诸多有益启示。
张国荣
关键词:苏轼散文
把盏为乐 诗酒人生——兼论苏轼与陶渊明饮酒赋诗风韵之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苏轼一生诗酒相伴,无论是在志得意满、官运亨通之际,还是在饱受挫折、穷愁潦倒之时,他们"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借助灵魂之伴侣——各种醇酒美洒,乘兴挥毫写下了一批光耀日月、传诵千古之诗词文赋,呈现出多才多艺诗人于不同时空背景下种种耐人寻味的风韵与情趣。苏轼诗酒人生是对晋人陶渊明饮酒风度之承继与超越,他们于不同时空中以饮酒赋诗为乐既有共性,亦有个性。
张国荣
关键词:陶渊明
李贺乐府诗中的词体因素
2011年
“鬼才”李贺以乐府诗见称于世。其出人意表的思致想象,密丽灵动的意象组合、幽折跳脱的结构布局……形成了李贺乐府诗浪漫奇绝的艺术风格,造就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张国荣
关键词:乐府诗词体意象组合艺术风格艺术魅力浪漫
古代放逐作家“不遇”情结的心理表现形态
2007年
"不遇"情结是我国古代放逐作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以古代放逐文学的鼻祖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因小人谗毁、君王疏远,其"美政"理想无法实现而怨恨哀伤为发端。其后,历代放逐作家都将其演绎发展。尽管这种"不遇"情结在不同时代,不同放逐作家中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形态,但由于这些放逐作家大都有着共同的政治背景和类似的个人遭遇,因而,他们作品中表现的"不遇"情结在心理形态方面大都趋于一致性,这就是都表现为哀时命、斥君佞、表孤寂、立傲志等典型的心理情绪。
张国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