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学威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2篇静息态
  • 2篇功能磁共振
  • 2篇功能磁共振成...
  • 2篇病理
  • 1篇断层扫描
  • 1篇抑郁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研究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甲状腺
  • 1篇原发性甲状腺...
  • 1篇原发性甲状腺...
  • 1篇增生
  • 1篇散发型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型

机构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篇张学威
  • 5篇张伟宏
  • 1篇冯逢
  • 1篇孟春玲
  • 1篇朱惠娟
  • 1篇金征宇
  • 1篇戴为信
  • 1篇徐文睿
  • 1篇王明
  • 1篇徐凯峰
  • 1篇李静
  • 1篇钟定荣
  • 1篇鲁涛
  • 1篇房洪营
  • 1篇邢小平
  • 1篇卢洁
  • 1篇龙琴
  • 1篇管宇宙
  • 1篇连小兰
  • 1篇崔丽英

传媒

  • 3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诊断病理学杂...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评价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治疗前后两侧初级运动皮质(M1)功能连接的特点,进而为康复治疗找寻脑功能重组的证据。方法对5例发病1周内单侧发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检查和临床功能评分。同时选取正常志愿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只进行1次rs-fMRI检查。通过分析rs-fMRI两侧M1区功能连接值的改变,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功能连接变化的差异。结果患者治疗前组两侧M1区功能连接值降低(z=0.30±0.24),低于正常对照组(z=0.70±0.21),治疗后连接值升高(z=0.58±0.28),治疗前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异及治疗前后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与正常对照组两侧M1区功能连接值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治疗前组相比,治疗后组患侧肢体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患侧上下肢体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显著升高(P<0.05)、日常生活指数(barthel index,BI)显著升高(P<0.05),提示患者治疗后功能改善。结论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可以监测高频rTMS治疗前后两侧M1区功能连接的变化,客观地证实rTMS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推测康复治疗的黄金时间窗可能位于1个月内。
张学威管宇宙孟春玲房洪营张伟宏崔丽英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静息态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像学研究被引量:3
2017年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甚至增加幸存者的病死率。现代影像学不仅在脑卒中部位上巩固了前额叶-边缘系统神经环路破坏导致PSD的假说,还从大脑功能活动、物质代谢、白质纤维束等方面为PSD的研究提供支持。
卢洁张学威李静张伟宏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垂体增生患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发垂体增生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确诊的1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伴垂体增生患者鞍区MRI图像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11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7/8),智力低下(6/8),畏寒、乏力(6/11),体重增加(6/11),月经紊乱(8/9),泌乳(3/11),儿童性早熟和阴道流血(2/2),视力障碍(3/11)。实验室检查显示全部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水平降低,催乳素水平轻度升高,6例患者甲状腺抗体阳性。鞍区MRI显示11例垂体均匀对称性增大,病变位于鞍内及鞍上,5例垂体病变增大如"球状",高度(12.22±3.12)mm;6例垂体增大向鞍上生长,呈"葫芦状",高度(18.95±2.23)mm。全部垂体病变信号与脑灰质信号接近。垂体后叶的短T1信号均清晰可见。仅4例垂体柄在MRI上清晰可见,位于中线处无左右移位,未见明显增粗。结论当MRI提示垂体均匀性增大时,鉴别诊断要考虑垂体增生,特别是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这一常见内分泌疾病,诊断时要密切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遵循内分泌疾病定性定位诊断路径有助于正确诊断原发病,避免误诊。
张伟宏朱惠娟张学威连小兰戴为信冯逢邢小平金征宇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垂体增生磁共振成像
病理性近视患者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患者脑内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RI,BOLD-fMR...
龙琴张伟宏张学威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功能磁共振成像静息态
鞍区BRAF突变型纤维黄色瘤3例临床病理特征
2018年
目的探讨鞍区BRAF突变型纤维黄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1-08—2014-11间收治的3例鞍区纤维黄色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头部影像学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12~51岁,平均33岁。患者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头部磁共振检查显示垂体内占位性病变。3例均经鞍区组织活检证实。病理检查见较多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散在杜顿多核巨细胞,伴纤维组织增生及散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68(+),CD1a和S-100(-)。3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均为(+)。结论该病罕见,临床表现为头痛,也可无明显头部症状。纤维黄色瘤累及头部时可见鞍区内泡沫样组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需要与垂体瘤及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等疾病鉴别。该病有可能是Erdheim-Chester病早期改变或者局部表现。
鲁涛张学威王明钟定荣
关键词:鞍区BRAF突变纤维黄色瘤
散发型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骨骼病变
2014年
目的 回顾性分析散发型淋巴管肌瘤病(sporadic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S-LAM)患者骨骼结节的发生率、数量、形状及分布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骨岛进行比较。方法 ①S-LAM组:2008年5月~2013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S-LAM患者53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9.3岁;②对照组:2013年1~1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进行常规体格检查的女性(既往体健,年龄<55岁),年龄21 ~51岁,平均年龄33.7岁。行胸腹盆CT检查,使用机器为Siemens64排CT SOMATOM Sensation 64、Siemens 128排CT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和Toshiba 320排CT Aquilion ONE 640,扫描范围从胸膜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层厚7mm,层间距7mm,调至骨窗:窗宽2000HU,窗位400HU。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整理,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S-LAM组患者骨骼结节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S-LAM组患者骨骼结节数目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S-LAM组中有5例患者共16个塑型样骨骼结节,所占比例分别12.50%(5/40)及4.75%(16/337),而对照组中上述比例均为0%。该差异应引起关注;S-LAM患者骨骼结节可发生于胸腹盆CT扫描所得图像的各个部位,包括胸椎、肋骨、腰椎、骶尾骨、骨盆以及锁骨、胸骨、肩胛骨、部分肱骨和股骨。结论 SLAM患者的骨骼结节应引起临床医生及放射科医生的普遍关注,并有望将其作为补充条件纳入诊断指南中,提高疑诊病例的确诊率。
徐文睿张学威张伟宏徐凯峰
关键词:淋巴管肌瘤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