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利 作品数:16 被引量:93 H指数:5 供职机构: 德阳市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窄带双变焦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研究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窄带双变焦放大内镜(Bifocal NBI-ME)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因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者,共300例,年龄≥40岁。采用自身对照,对病例先行白光内镜检查,记录诊断信息(A组)。再由另外一名医师采用窄带放大模式进行观察,应用VS分型标准进行诊断,记录诊断信息(B组),并对病变取活检行病理检查。计算并比较两组的灵敏度等指标。结果白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46. 7%(7/15)、96. 5%(275/285)、41. 2%(7/17)、97. 2%(275/283)、94. 0%(282/300)。窄带双变焦放大内镜对于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符合率分别为86. 7%(13/15)、97. 9%(279/285)、68. 4%(13/19)、99. 3%(279/281)、97. 3%(292/300)。两组比较,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 4,P<0. 05)。结论窄带双变焦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较强优势,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李耀东 吴春成 张文利 邓宏 凌晶 梁韬关键词:胃镜检查 窄带 早期胃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7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给予莫沙必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2月,观察两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和血清胃肠激素(MTL、NPY、VI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液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MTL、NPY、VIP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TL、NPY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上升而VIP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莫沙必利,可能与联合应用对血液流变学及血清MTL、NPY、VIP的调节作用更大有关。 丁顺斌 蔡明春 张文利 姜天华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莫沙必利 腔内超声联合糖链抗原检测对肠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随访价值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腔内超声联合糖链抗原CA19-9、CA125、CA72-4及CA242检测对肠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随访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间在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随访的174例肠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年内每隔3个月及术后2年后每隔半年时进行糖链抗原检查,采用电化学发光自动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清标志物,对于血清标志物阳性或显著上升患者及有消化道症状者,进行腔内超声检查,分析腔内超声结果和糖链抗原水平与患者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术后3个月,患者的C119-9、CA125和CA242水平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个月时,C119-9、CA125、CA72-4和CA242阳性率分别为6.9%、3.4%、12.1%和6.9%低于术前的18.4%、15.5%、40.8%和2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时间为(24.4±12.5)个月。其中,64例出现复发与转移,36例复发,其余均为转移。复发转移者复发转移时血清C119-9、CA125、CA72-4和CA242水平高于未复发转移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糖链抗原标志物出现一项阳性或显著上升者复发与转移前置时间为(2.84±0.52)个月,两项及以上阳性或显著上升诊断前置时间为(1.34±0.25)个月。随访期间,共检出糖链抗原标志物阳性或显著上升者79例,对复发或转移敏感性为82.8%(53/64),特异性为85.5%(94/110),符合率为84.5%(147/174)。超声内镜检查结果,新检出息肉3例,溃疡2例,均表现为血清标志物阳性,检出1例未见糖链抗原标志物上升但确诊为复发者。结论糖链抗原检测对肠道黏膜下肿瘤转移与复发诊断效率较高,联合腔内超声可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假阳性和假阴性。 丁顺斌 张文利 李耀东 姜天华关键词:随访 腔内超声 糖链抗原 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检测肝硬化患者血钙浓度,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血钙浓度的关系。方法:对180例肝硬化患者先进行child-pugh分级,并以55例正常人群为对照,同时检测血钙浓度。结果: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随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而逐级下降。结论:肝硬化患者血钙测定可作为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且有临床治疗价值。 罗劲松 张文利 邓宏关键词:肝硬化 低钙血症 雷贝拉唑、法莫替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法莫替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反流性食管炎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应用雷贝拉唑、法莫替丁联合多潘立酮;B组应用雷贝拉唑联合多潘立酮;C组应用法莫替丁联合多潘立酮。评价3组治疗4、6周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治疗6周后内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结果A、B组总疗效均明显高于C组,但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贝拉唑、法莫替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症状改善及内镜下食管炎愈合情况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且费用相对低廉,值得推广。 邓家征 张文利 丁顺斌 罗劲松 邓宏 辜艳关键词:雷贝拉唑 法莫替丁 多潘立酮 反流性食管炎 Fibroscan弹性值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关系及预后预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究Fibroscan弹性值(FS)与肝纤维化标志物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关系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至2019年7月肝硬化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肝功能分级评分分为A级、B级、C级,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FS、肝纤维化标志物[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肝硬化分期的关系,评价FS与血清HA、PCⅢ、CⅣ相关性。随访3个月,根据生存状况分为生存者、死亡者,比较两者FS、血清HA、PCⅢ、CⅣ,分析上述指标对肝硬化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C级FS、血清HA、PCⅢ、CⅣ>B级>A级>健康对照组(P<0.05);FS、血清HA、PCⅢ、CⅣ与肝硬化分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FS与血清HA、PCⅢ、CⅣ呈正相关(P<0.05);FS与血清HA、PCⅢ、CⅣ联合预测肝硬化患者死亡的AUC值>HA>FS>CⅣ>PCⅢ,联合检测时AUC值为0.881;Kaplan-Meier曲线分析,FS、血清HA、PCⅢ、CⅣ高危者生存率低于低危者(P<0.05)。结论 FS、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PCⅢ、CⅣ)与肝硬化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预后预测价值,为病情监测、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张文利 董家琪 周柱玉 蒋香梅关键词:肝纤维化 肝硬化 透明质酸 清胰汤联合六合丹在重症胰腺炎中的价值 2014年 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起病急,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相关资料统计病死率为20%-30%),本院消化内科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SAP患者7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张文利 刘莉平 丁顺斌 赵红关键词:重症胰腺炎 六合丹 清胰汤 病情危重 消化内科 埃索美拉唑联合丽珠维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 2009年 目的研究埃索关拉唑、丽殊维三联根除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胃镜提示慢性胃炎、C14呼气试验阳性的12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予埃索美拉唑、丽珠维三联治疗;对照组62例,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疗程1周。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及14C尿素呼吸试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症状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丽珠维三联治疗HP感染根除率高,安全性较好。 丁顺斌 张文利 邓宏关键词:埃索美拉唑 丽珠胃三联 幽门螺杆菌 血清前白蛋白、胆碱脂酶、总胆汁酸在肝硬化中的检测价值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在肝硬化中的检测价值。方法:测定105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健康人的前白蛋白、胆碱脂酶、总胆汁酸活性及肝功能生化指标,并按Child-Pugh分级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组前白蛋白含量、胆碱脂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按Child-Pugh分级比较,肝硬化组前白蛋白含量在ChildA级与对照组、B级与A级之间、在C级与B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胆碱脂酶活性在ChildA级与对照组、B级与A级、C级与B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胆汁酸在ChildB级与A级,C级与B级间有显著差异性,在A级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前白蛋白、胆碱脂酶在肝硬化早期评估中有很重要的价值,而总胆汁酸在肝硬化预后的判定中有重要价值。 张文利 刘莉平 邓宏 罗劲松 丁顺斌 邓家征 杨家红关键词:肝硬化 血清前白蛋白 胆碱脂酶 总胆汁酸 四种中药单体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8 2008年 目的比较丹参素、黄芩甙、黄芪、三七总皂甙4种中药单体抗肝纤维化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秋水仙碱为对照,将4种中药用于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和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检测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TGF)D1的表达;观察HSC活化增殖周期、细胞凋亡及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处理组的肝组织形态显著改善,血清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含量明显减少,肝组织MDA、羟脯氨酸含量及TIMP-1、TGFD1表达亦明显减少、SOD活性显著升高,丹参素组作用最强,黄芩甙组、黄芪组次之,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1或P〈0.05)。四种中药都能抑制HSC活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抑制HSC的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丹参素、黄芩甙、黄芪作用较强。结论四种中药均能减缓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发生。丹参素作用最强,黄芩甙和黄芪强于三七总皂甙。机制可能是这些中药能通过下调TGFD1抑制HSC活化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HSC的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降低肝组织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下调TIMP-1/MMP1比值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其沉积。 李欣 彭小东 张文利 戴立里关键词: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中药单体 丹参素 黄芩甙 三七总皂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