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与传统肠内营养对老年骨折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MNA-SF评分为0~7分的老年骨折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为添加益生菌的肠内营养组(试验组,n=28)和常规肠内营养组(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给予等氮等热卡肠内营养配餐,均按照热量105 k J·kg^(-1)·d^(-1)、蛋白质1.5 g·kg^(-1)·d^(-1)计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粉剂,对照组未给予,其余治疗相同。分别于术前1次、术后第1次和第10天排粪便时,留取新鲜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记录患者每日胃肠道不适情况和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肠道菌群在不同观察时间点进行比较,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菌种数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在术前1次和术后第10天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1次和第10天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在不同观察时间进行比较,产气荚膜梭菌的菌种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发现,在术前1次和术后第10天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比较,术后第10天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的菌种数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腹胀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强化肠内营养有调整老年骨折术后患者肠道菌群功能的作用,并可减少患者胃肠道不适中腹胀和便秘的发生。
目的通过配对比较严重创伤患者的有创动脉血压(IAP)和无创血压(NIBP),探讨二者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入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通过测量不同时段IAP和NIBP,得到配对数据412对。分别以IAP的收缩压(systolicpressure,SP)<90 mm Hg和SP≥90 mm Hg为标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并以不同数值的IAP和NIBP作为标准,计算病死率并加以比较。结果患者性别、年龄以及致伤原因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IAP<90 mm Hg时,IAP明显低于NI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AP≥90 mm Hg时,IAP虽高于NIBP,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以IAP和NIBP<90 mm Hg为标准,患者病死率分别是29.1%(30/103)和41.7%(4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存在休克的严重创伤患者中IAP监测病死率较低,具有更好的临床价值。
目的分析多学科协作下的康复介入管理在重症监护室(ICU)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8月122例入住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ICU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建档顺序不同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60例ICU严重创伤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将2020年7月—2021年8月62例ICU严重创伤作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多学科协作下的康复介入管理。比较两组康复情况(ICU入住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干预前后心理状态(SCL-90)、认知功能(MMSE)、躯体功能[肌力(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score,MRC-score)、日常生活能力(BI)]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出ICU时观察组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时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2周后、干预结束时观察组MRC-score、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8%)低于对照组(15.63%),(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下的康复介入管理可改善ICU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认知功能及躯体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促进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