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欣

作品数:7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4篇消化道
  • 4篇化道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组织化学定位
  • 3篇胃肠
  • 3篇胃肠道
  • 3篇林蛙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化学定位
  • 3篇黑龙江林蛙
  • 3篇肠道
  • 2篇嗜银
  • 2篇嗜银细胞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 1篇色胺
  • 1篇种内
  • 1篇羟色胺
  • 1篇丽斑麻蜥

机构

  • 7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7篇李淑兰
  • 7篇张欣
  • 3篇张婷婷
  • 2篇赵文阁
  • 2篇金琳姊
  • 1篇张珈宁
  • 1篇金林姊
  • 1篇卞佳仪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黑龙江畜牧兽...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长梭形、蝌蚪形、圆形以及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其形态,认为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同时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金琳姊张欣李淑兰赵文阁
关键词: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
枕纹锦蛇消化道2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研究枕纹锦蛇(Elaphe dione)消化道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2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规律。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SS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其次;食管、回肠和直肠分布密度最低;GAS细胞只分布于胃幽门部、十二指肠及空肠,且各部位的分布密度差异不显著。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张欣金琳姊李淑兰赵文阁
关键词:消化道
东北雨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探讨东北雨蛙消化道5-羟色胺(5-HT)细胞的形态及分布规律,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雨蛙消化道内5-HT细胞的分布广泛,除回肠外均有分布,其中胃贲门部与十二指肠的分布密度最高,空肠的分布密度最低。说明上述内分泌细胞的分布特点可能与消化道各部分所执行的功能有关。
卞佳仪金林姊张欣李淑兰
关键词:消化道
中介蝮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3
2012年
为了研究中介蝮蛇(Gloydius intermedius)消化道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规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表明:5-HT细胞在其整个消化道中均有分布。其中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直肠部分布密度最低。在整个消化道中,均可见到呈圆形或椭圆形的闭合型5-HT细胞;开放型5-HT细胞呈蝌蚪形、锥体形,集中分布于食管、贲门、幽门和小肠各段。表明5-HT细胞分布的特点可能与中介蝮蛇的食性、生活环境或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有关。
张珈宁张欣李淑兰
关键词:消化道
黑龙江林蛙胃肠道嗜银细胞的胚后发生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探究嗜银细胞在黑龙江林蛙胃肠道胚后发育过程中的演变规律,试验采用Grimelius法对黑龙江林蛙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嗜银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嗜银细胞最早出现在第38期胃黏膜上皮之间,小肠中嗜银细胞最先出现在第42期,随着胃肠道发育的逐渐完善,其分布的位置及形态也有所不同,嗜银细胞的分布位置由初始时的上皮细胞之间到腺泡上皮之间变化,细胞形态也由闭合型细胞到开放型细胞转变。推测嗜银细胞的发生时间与蝌蚪的进食及生长发育的需要有关,其分布位置和形态与嗜银细胞的功能有关。
张婷婷张欣李淑兰
关键词:黑龙江林蛙胃肠道嗜银细胞
黑龙江林蛙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的胚后发生
李淑兰张欣张婷婷
关键词:黑龙江林蛙胃肠道5-HT细胞
黑龙江林蛙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的胚后发生被引量:1
2015年
采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胚后发育各时期胃肠道中5-羟色胺(5-HT)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黑龙江林蛙胃中的5-羟色胺阳性细胞最早在第38期被检测到,小肠和大肠最早出现在第41期。从41期开始,5-羟色胺细胞分布于胃、小肠和大肠中,在同一发育时期中,胃部分布密度最大。同一部位在不同发育时期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不同,其中胃内5-羟色胺细胞在38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分别为1.8±0.62和1.8±0.89,45期分布数量最少,分布密度为1.1±0.31;小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41期和43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均为1.2±0.41,在44期和45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分别为0.7±0.49和0.7±0.47;大肠中5-羟色胺细胞在第42期分布最多,分布密度为1.2±0.41,在44期分布最少,分布密度为0.7±0.47。5-羟色胺细胞最早分布在上皮细胞之间,随着胃肠道发育的日渐完善,在上皮基部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分布。细胞形态变化不明显,有圆形、椭圆形、锥体形、长梭形和三角形。推测5-羟色胺阳性细胞的出现时间、形态以及分布型是与黑龙江林蛙的个体生长发育需要、胃肠道各段的功能以及食性转变相适应的。
李淑兰张欣张婷婷
关键词:黑龙江林蛙胃肠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