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燕

作品数:2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形态学
  • 1篇皮质
  • 1篇阻塞性
  • 1篇阻塞性肺疾病
  • 1篇慢性
  • 1篇慢性阻塞性
  • 1篇慢性阻塞性肺...
  • 1篇慢性阻塞性肺...
  • 1篇脑灰质
  • 1篇脑皮质
  • 1篇灰质
  • 1篇疾病
  • 1篇疾病患者
  • 1篇梗阻
  • 1篇梗阻性
  • 1篇肺部
  • 1篇肺部病变
  • 1篇肺疾病
  • 1篇肺疾病患者
  • 1篇MRI

机构

  • 2篇厦门大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张家兴
  • 2篇张海燕
  • 1篇曾强
  • 1篇杨天和
  • 1篇康泰山
  • 1篇王建腾
  • 1篇王小川
  • 1篇林建忠

传媒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 1篇磁共振成像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脑灰质密度变化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脑灰质密度与健康人的差异。方法选取COPD患者18例为COPD组和民族、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相匹配的1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心肺功能、血气分析指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磁共振成像(MRI)行全脑扫描,运用VBM分析影像数据,比较两组被试脑区灰质密度改变。结果 COPD组1秒最大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及二者的比值、脉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脉搏次数及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VBM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OPD组的右脑(舌回、中央后回、颞上回、海马旁回、海马、杏仁复合体和扣带前回),左脑(颞下回、颞中回和尾状核),双侧岛叶和双侧丘脑灰质密度均显著降低(P均<0.001)。结论 COPD患者慢性缺氧导致了局部脑灰质密度的降低。局部脑区的损害可能参与了COPD患者病理性心肺功能的调节,并可能与其认知和情绪改变有关。
王小川张海燕张家兴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灰质
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患者脑皮质MRI形态学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研究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观察慢性梗阻性肺部病变(COPD)患者的大脑皮质变化。材料与方法搜集在住院中的COPD患者(患者组)25例和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相似的志愿者(对照组)25例进行肺功能、精神状态检查及血气分析。二组均行3D T1WI检查,采用VBM、FSL分析软件(簇体积减少>70体素)。应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两组的全脑灰质总体积,基于体素比较两组全脑灰质各个体素体积的差异。结果COP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性、简易精神状态测试、视觉重建及数字记忆测试预测值明显低于正常人。患者额叶的双侧眶回、双侧额下回三角区(Broca区),以及双额内側回、右侧前岛回及深部核团等局部灰质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少(P值均<0.01)。以统计学t值最大的体素在MNI中的坐标值分析,萎缩最明显的Brodmann脑区主要有47脑区(额上叶皮层)、双侧的13脑区(岛叶皮层)、22脑区(颞上回),及双侧的32脑区(前上扣带回皮层)、24脑区(前下扣带回皮质)。结论COPD患者的多个脑区可出现皮层体积的减少。损伤区域主要涉及前额叶皮质,以及双额内側回、右侧前岛回。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先天性中枢呼气不足综合征以及高海拔居民的脑损伤部位相一致。
杨天和林建忠康泰山曾强王建腾张海燕张家兴
关键词:大脑皮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