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胰腺
  • 6篇胰腺炎
  • 6篇腺炎
  • 6篇疗效
  • 6篇急性胰腺炎
  • 5篇奥曲肽
  • 4篇重症
  • 4篇重症急性
  • 4篇重症急性胰腺
  • 4篇重症急性胰腺...
  • 4篇梗阻
  • 4篇功能性便秘
  • 4篇便秘
  • 4篇肠梗阻
  • 3篇炎症
  • 3篇引流
  • 3篇治疗肠梗阻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老年
  • 3篇并发

机构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7篇福建省泉州市...
  • 4篇泉州市第一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4篇张葵玲
  • 10篇张长青
  • 8篇张长青
  • 8篇王育斌
  • 6篇林志金
  • 4篇黄贞毅
  • 4篇吴伟岗
  • 4篇黄奕森
  • 3篇张国伟
  • 2篇付奕其
  • 1篇刘求真
  • 1篇张万岱
  • 1篇柯元良
  • 1篇王育斌
  • 1篇张国伟
  • 1篇张长青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国现代应用...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海峡药学
  • 1篇现代保健(医...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外医疗
  • 1篇基因组学与应...
  • 1篇中国卫生标准...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9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聚乙二醇4000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85例被引量:5
2003年
目的:进一步探讨聚乙二醇(PEG)4 000对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8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PEG 4 000(10 g,2次/d,n=41)和乳果糖(15 ml,2次/d,n=44)治疗,疗程2-4 wk.观察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结果:治疗2 wk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93.1% vs87.8%),4 wk总有效率(95.4% vs 86.8%),均无显著性差异;但2 wk和4 wk显效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3.6%vs 39.0%,P<0.01;69.0% vs 42.1%,P<0.01).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Bristol大便性状计分分别为4.01±0.32和 2.89±0.15(P<0.01);4 wk治疗结束时,试验组 81.5%患者大便状态保持正常,对照组52.4%(P<0.01).用药2 wk和4 wk时试验组腹痛、排便困难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90.4%vs59.2%,P<0.01;87.5%vs47.2%,P<0.01和91.2%vs59.2%,P<0.01;74.2%vs53.1%,P<0.01).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3.6%和17.0%(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EG4000是一种治疗老年人功能性便秘有效、安全的药物.
张长青张国伟张葵玲付奕其
关键词:聚乙二醇老年人功能性便秘药物治疗
急性胰腺炎合并坏死感染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效果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合并坏死感染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74例经PCD治疗的AP合并坏死感染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能够有效预测PCD治疗效果的临床和影像学指标。结果:本组AP合并坏死感染接受PCD治疗成功率为58.1%(43/74),PCD失败转为手术清创者31例(41.9%)。单因素分析发现:CT影像学指标中胰腺坏死范围(P<0.001)、感染灶范围(P=0.038)、数目(P=0.010)、成份(P=0.001)、包裹程度(P=0.029),临床指标中是否并发持续性器官衰竭(P=0.013),与PCD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关联性;而人口学特征中年龄、性别、病因学诊断以及临床指标中AP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BISAP)评分、白细胞计数、CRP、是否并发器官衰竭和器官衰竭数目以及一过性器官衰竭与PCD治疗效果未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只有胰腺坏死范围>50%(OR=1.75,95%CI 1.39~3.76,P=0.013)、多发感染灶(OR=2.04,95%CI1.83~5.92,P=0.001)、感染灶成分不均质(OR=2.76,95%CI 1.47~6.58,P<0.001)和持续性器官衰竭(OR=1.27,95%CI 1.20~2.97,P=0.035)是AP合并坏死感染接受PCD治疗失败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PCD治疗AP合并坏死感染的成功率较高,CT影像学评估尤其是感染灶成分、数目和胰腺坏死范围对预测PCD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王育斌张长青张葵玲周阿佩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坏死感染
奥曲肽作为辅助剂在肠梗阻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03年
张长青张葵玲吴伟岗黄贞毅
关键词:奥曲肽辅助剂肠梗阻疗效
米曲菌酶联合伊托必利辅助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讨米曲菌酶联合伊托必利辅助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伊托必利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米曲菌胰酶片,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反流性食管炎症状积分、内镜检查结果分级、SF-36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胸骨后烧痛、烧心和反酸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2组患者胃镜检查显著改善,治疗组0级和1级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3级和4级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2组SF-36评分显著升高,治疗组SF-36评分升高更明显(P<0.001);2组患者SDS评分和SAS评分显著降低,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01)。结论采用米曲菌酶联合伊托必利辅助治疗慢性胃炎伴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地缓解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张长青张葵玲王育斌林志金黄奕森
关键词:伊托必利疗效观察
聚乙二醇4000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分析被引量:18
2003年
目的 进一步探讨聚乙二醇 4 0 0 0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试验。 95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接受聚乙二醇 4 0 0 0和乳果糖治疗 ,疗程 2~ 4周。观察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的变化。结果 治疗 2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6 9%和 77 5 % ,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1%和 82 6 %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但 2周和 4周显效率比较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 7 3%比 4 4 9% ,P <0 0 1;81 8%比 5 2 1% ,P <0 0 1)。治疗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Bristol大便性状计分分别为 (4 0 1± 0 33)和对照组 (3 5 4± 0 14 ) (P <0 0 1) ;4周治疗结束时 ,试验组 81 4 %患者大便状态保持正常 ,对照组 5 6 6 % (P <0 0 1)。用药 2周和 4周时试验组腹痛、排便困难的缓解率优于对照组 (89 6 %比 5 6 2 % ,P <0 0 1;87 7%比 4 7 1% ,P <0 0 1和 90 1%比 5 9 9% ,P <0 0 1;71 3%比 5 5 2 % ,P <0 0 1)。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 8 7%和 10 2 % (P >0 0 5 ) ,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聚乙二醇 4 0 0 0是一种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
张长青张葵玲张国伟付奕其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疗效分析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
羟乙基淀粉对患者血浆ALB、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探讨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采用羟乙基淀粉治疗对患者血浆白蛋白(ALB)、炎症因子、肺功能的影响。选取在我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实施根治性手术的12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其中60例患者术后输入羟乙基淀粉10 m L/kg/d(实验组)、另外60例患者术后输入平衡液(对照组),两组患者其余基础治疗措施保持一致,对比两种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浆ALB、炎症因子及肺通气及换气功能。结果显示: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血浆ALB、血清IL-6、TNF-α、CRP、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尿量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实验组的血浆白蛋白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IL-6、TNF-α、CRP、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术后48 h,实验组患者的尿量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FVC、FEV1、MVV、PaO_2/Fi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实验组的FVC、FEV1、MVV、PaO_2/FiO_2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消化道肿瘤根治术后采用羟乙基淀粉治疗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浆ALB、减轻炎症反应、维持液体平衡,减轻肺损伤。
张长青王育斌张葵玲林志金刘求真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炎症因子
介入治疗在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在难治性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cut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VUGI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9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治的难治性ANVUGIB患者70例,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介入治疗组(n=31)和外科手术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再出血发生率、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不愈率。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年龄、Blatchford评分、合并恶性肿瘤/重大基础疾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外科手术组(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的再出血率和不愈率高于外科手术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外科手术组(P<0.05)。结论对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合并症、Blatchford评分高、预计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的难治性ANVUGIB患者,介入治疗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林婵婵张葵玲陈小令苏雅青朱晓东陈新琦
关键词:介入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手术治疗
奥曲肽治疗肠梗阻25例被引量:16
2003年
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48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奥曲肽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及肠梗阻的病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奥曲肽组25例采用奥曲肽(善宁)0.1mg,皮下注射,每6h或8h 1次,连用3-14d,同时按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纠正水电解酸碱平衡;23例对照组则按常规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及纠正水电解酸碱平衡. 结果:奥曲肽组的治愈率为76%,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2%,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奥曲肽组的症状缓解率为80%、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3.4±1.4d、平均住院时间8.5±2.6d 及副作用方面为12%;对照组症状缓解率为26%、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6.8±2.4d、平均住院时间10.7±2.3d及副作用方面为43%;两组比较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曲肽在治疗肠梗阻上是一种新的、安全的有效药物.
张长青张葵玲吴伟岗黄贞毅
关键词:奥曲肽肠梗阻并发症胃肠减压副作用
普芦卡必利联合小麦维素颗粒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效果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普芦卡必利联合小麦维素颗粒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普芦卡必利联合小麦维素治疗,对照组给予普芦卡必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总评分和各项便秘症状评分、盆底表面肌电图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后便秘症状总评分和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后排便不尽感、排便困难、排便频繁、粪便性状、直肠阻塞感、排便时间评分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和腹肌矛盾运动消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普芦卡必利联合小麦维素颗粒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便秘症状,且安全性高。
张长青张葵玲王育斌林志金
关键词:功能性便秘
早期行腹膜后穿刺引流术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早期行腹膜后穿刺引流术(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202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74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后7 d内是否行PCD治疗,将纳入患者分为≤7 d PCD组(48例)和>7 d PCD组(26例)。比较两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开放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外科进阶率、病死/不愈率、新发器官衰竭发生率、并发脓毒症概率以及穿刺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7 d PCD组的患者腹胀、腹痛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开放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7 d PCD组(P<0.05)。≤7 d PCD组新发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低于>7 d P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脓毒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外科进阶率、病死/不愈率及穿刺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后7 d内完成PCD,虽不能降低SAP患者的外科进阶率和病死/不愈率,但可以明显缩短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开放饮食所需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新发器官衰竭发生率,且7 d内完成PCD并不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为后期制定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膜后穿刺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借鉴内容。
林婵婵张葵玲陈小令苏雅青朱晓东陈新琦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器官衰竭脓毒症导管相关并发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