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彭嘉丽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452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液
  • 3篇血液透析
  • 2篇血液净化
  • 2篇血液透析患者
  • 2篇透析患者
  • 2篇维持性
  • 2篇维持性血液
  • 2篇维持性血液透...
  • 2篇连续性
  • 2篇连续性血液净...
  • 2篇功能衰竭
  • 1篇导管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硬化
  • 1篇多器官功能
  • 1篇多器官功能衰...
  • 1篇多器官功能衰...
  • 1篇血液透析治疗
  • 1篇炎症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4篇解放军第45...

作者

  • 4篇杨丽南
  • 4篇彭嘉丽
  • 3篇汤锋
  • 3篇李凤娥
  • 3篇王革
  • 2篇贺欣
  • 2篇徐海霞
  • 2篇张萍
  • 1篇彭燕
  • 1篇周巧巧
  • 1篇董华萍
  • 1篇马小平
  • 1篇植丽佳
  • 1篇阮一哲

传媒

  • 2篇航空航天医学...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血液净化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BP成功治疗热射病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1例
2012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高温高湿等恶劣天气强度的逐渐增加,热射病(heat stroke,HS)这一严重症患者也逐渐增多,且临床中此类病例的死亡率极高,已成为一项治疗难题。我院使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成功治疗了HS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贺欣汤锋王革李凤娥植丽佳杨丽南彭嘉丽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热射病CBP连续性血液净化全球气候变暖高温高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互联网使用情况多中心调查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患者的互联网使用和流行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互联网+医疗技术在透析患者中的运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符合要求的血液透析患者,进行一对一互联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355人参与调查,平均年龄(49.5±15.4)岁;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93.8%),无固定职业者331人,占93.2%,74.6%的患者家庭年收入≤5万元。将透析患者分为上网组与非上网组,上网组213人(60.0%),非上网组142人(40.0%)。两组在年龄(t=12.830,P〈0.001)、教育程度(t=5.440,P〈0.001)、家庭年收入(t=7.276,P〈0.001)有统计学差异,而性别(t=0.119,P=0.906)、婚姻状况(t=-0.545,P=0.586)、工作岗位(t=-1.298,P=0.052)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0.078,95%CI 0.907-0.945,P〈0.001)、教育程度(OR=0.194,95%CI 1.030-1.425,P=0.019)、家庭年收入(OR=1.331,95%CI 2.015-6.921,P〈0.001)是血液透析患者是否使用互联网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网络使用比例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年龄、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是透析患者是否上网的独立影响因素。目前使用互联网技术造福血液透析患者尚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社会支持。
张萍杨丽南阮一哲董文钰彭嘉丽谢英帅文成李斌钟小燕马小平
关键词:血液透析互联网上网影响因素
连续性血液净化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乳酸性酸中毒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对比分析CBP和HD治疗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乳酸性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乳酸性酸中毒患者19例,根据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组和维持性血液净化(H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0 h)及治疗后(1、2、12、24、36 h)血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在治疗前(0 h)及治疗后(1、2 h)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2、24、36 h),CBP治疗组的乳酸清除率和动脉血pH值下降率明显大于HD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pH均纠正至7.33以上,但HD治疗组有3例死亡患者;CBP治疗组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治愈。结论:CBP是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乳酸性酸中毒治疗的首选方案。
贺欣汤锋王革李凤娥徐海霞周巧巧彭嘉丽杨丽南彭燕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维持性血液透析慢性肾功能衰竭乳酸性酸中毒疗效
带Cuff导管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颈动脉硬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经皮下隧道置入带cuff导管对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入选患者为我院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4例,选择应用带cuff导管且血液透析两年以上患者24例为导管组,选择应用内瘘且血液透析两年以上患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O)、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Cr)、尿素氮(Bun)、清蛋白(Alb)、血磷(P)、血钙(Ca)、甲状旁腺素(PTH)、体重指数、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IMT。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IMT与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导管组hsCRP、IL-6、TNF-α、IMT、Cr、Alb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IL-6、TNF-α、hsCRP与颈动脉IMT明显相关,以IL-6的影响最大。结论带cuff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状态,并且与颈动脉硬化明显相关。
王革张萍杨丽南徐海霞董华萍彭嘉丽李凤娥汤锋
关键词:炎症颈动脉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